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许飘珊 给各位分享罗源地区靠什么发展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罗源县的经济发展怎么样?(罗源经济发展前景)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罗源县的经济发展怎么样?
罗源县位于福建东部沿海,闽江口金三角北翼,与**省隔海相望。全县幅员118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1031平方公里,海域、滩涂156平方公里。全县设有6镇5乡,25万人口。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1.8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3.58亿元,财政收入1.92亿元,1992-2000年连续9年荣获福建省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十佳"县称号。
罗源湾深水港。罗源湾位于罗源县东部,口小腹大,风光秀丽,海域面积220平方公里,湾内港阔水深,长年不淤不积,避风条件好,是全国三十四个、福建省六个可建5万吨级以上泊位码头的深水良港之一,是福州地区唯一的天然良港。海湾顶部的松山围垦和白水围垦造地5万多亩,形成了**海峡西岸沿海乃至整个东南沿海不可多得、可供成片开发的国有建设用地,1987年被国家列入沿海开放县份。
罗源县属**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9°С;多年平均雨量1650毫米,年最大雨量2552.6毫米,年最小雨量90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52.8小时;年均霜期13天;常年风和日丽,较少自然灾害,山区一年两熟,沿海平原一年三熟。
罗源县水陆交通便捷。境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总里程达584.36公里,罗源县城距省会福州78公里。北京至福州的国道104线,穿越而过,北通浙江、南接福厦,国家高速公路主干道,黑龙江的同江至海南的三亚已在动工兴建,其中罗源至宁德段99年国庆建成通车;罗源至长乐段2001年建成,建成后罗源至长乐国际机场只有60公里。中国东部沿海交通大动脉--福(州)温(州)铁路穿越罗源境内14公里。并在距罗源县城5公里处设站,计划2001年动工兴建,2004年建成投入运行。罗源湾顶部建有1000吨级(结构受力达3000吨)的淡头码头,1984年罗源湾经省**批准列为二级通商口岸,同年开通直抵香港、日本航线。
2000年底建成3.29万门程控电话和21个移动基站,可与国内400多个城市和世界150多个国家与地区直接通话,形成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传呼、传真、电脑互联网等现代通讯网络。
全县共有洋尾、西溪、苏区、外洋、垦区等5个水厂日供生活用水达6万吨,日可供工业用水30万吨以上。全县58个电站并入华东电网,现有5座3.5万伏变电站和1座八万伏输电变站,近期年供电能力可达3亿千瓦时。
罗源县山海资源丰富,**矿产有燕山晚期花岗岩2亿立方米(易采量),叶腊石250万立方米,高岭土1000万立方米,品位较高。全县林地4.4万公顷,木材蓄积量67万立方米,竹林7200公顷,蓄积量1400万根,为福建省毛竹储存量最多县份之一。大宗农副产品有:花卉、现有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罗源菊"等40多种鲜切花6000万枝,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为全省重要鲜切花生产基地。罗源湾是水族生长的乐园,盛产大黄鱼、真鲷、**、红膏鲟、梭子蟹、对虾、牡蛎、泥蚶、海带、紫菜等,被国家科技部、国家海洋渔业局等五部分设立的"全国科技兴海"海水养殖示范基地和承担国家“863”计划的科技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养成与育苗中试基地。食用菌生产呈现多菌类、规模化、外向型格局,全县袋栽香菇、秀珍菇、猴头菇、杏孢菇、茶新菇、木耳等5000万袋,床栽蘑菇、姬松茸、竹荪、草菇等100多万平方米,年产干鲜菇近万吨。茶叶"七境绿茶"为历史名茶,99年新上的松针、扁茶等"七境堂"系列产品相继荣获省优称号,第二届"中华杯"全国名优茶二等奖,步入中国名茶行列。肉松更是当地土特产中的一枝奇葩,曾荣获中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称号,以其色香味俱全而名扬天下。水果生产以罗源湾万亩龙眼带独领风*,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罗源历史悠久,遗留下不少文物胜迹。江南一绝:集宋、元、明朝建筑风格一体的陈太尉宫;国家级文物:宋代青石雕十八罗汉;还有建于危岩耸峙、怪石嶙峋天然洞室之中的碧岩寺;以及万寿塔、巽峰塔、才翁石、圣水寺等诸多神秀,最近新开发的有禾山自然风景区、岱江畲族风情漂流以及莲花山公园、明珠山庄、三宝观光农场、海滨俱乐部、百鸟湖**场等旅游娱乐场所。古今胜景交相辉映,足供观瞻。
福建省罗源县发展怎么样?
还可以
罗源县的经济发展怎么样?
经济社会发展
自1986年以来,经过十年多的扶贫开发、脱贫致富,1997年罗源县基本实现小康,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小康的原贫困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从1993年至2000年,连续八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200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71亿元,比增7.61%;工农业总产值61.82亿元;比增11.08%;乡镇企业总产值65.92亿元,比增16.79%;财政总收入1.92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7亿元,比增7.39%;实际利用外资1363万美元,比增0.6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亿元,比增11.1%;农民人均收入3522元,比增3.10%。两个文明建设呈现五个特点:
农业产业化初现端倪
罗源花卉市场夜景
推行市场接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一乡一业”、“几村一品”规模和块状经济。培育壮大食用菌、花卉、水产、石材、烤烟、蔬菜、林茶果竹和小水电等农村八大产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体。水产养殖引进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育苗与养成基地,水产养殖面积达77150亩,产值达15.2亿元;石板材年产量1100万平方米,产值达9亿元,创税利2000多万元;建成小水电站64处,装机容量3.4万千瓦。倾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基地和农户生产,现有山林食品等10家企业被确认为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加强堤防、水库和种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不变价)11.35亿元,比增4.42%。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壮大
全县有国有工业企业12家,畲山卷烟厂、造纸厂、电力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强企业管理、技术改造,增强市场竞争力。畲山烟厂同厦门卷烟厂实行联合重组,在确保财政收入基数的基础上,厦门卷烟厂拟投资6000万元新上两个配套项目;对小型企业实行拍卖、租赁、承包、嫁接等方式改革,保持**稳定。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全县有**企业183家,个体工商户3568户。立足资源优势,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我县“喜来宝”香烟、“味中有”肉松、“七境绿茶”、“罗源红”石材、秀珍菇和山林、海林的“两菜”成为省内外畅销的品牌,全县工业产值达50.47亿元,比增12.70%。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
招商引资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了明珠山庄、山林食品、邦辉石材等三资企业,全县引进三资企业30家,年创产值3.7亿元,创税收350多万元,在罗源湾松山垦区内,建立了罗源湾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落地味中有食品、海林食品等48家各类企业,初具开放开发规模。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实施“大城关、中心镇”战略,加快开发新城区、完善旧城区,拓建新建城区3条主街道,初步构成“三横四纵”的路网格局,治理南溪防洪堤和五里走廊,建设莲花山公园,高标准建成凤蝶公园,城区面貌焕然一新,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城”。兴建集文化、娱乐、休闲、办公于一体的“九大中心”,现已完成主体建筑,正进行内外装修,成为城区标志性建筑;全面完成境内罗宁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和县通乡公路路面柏油化;中房次中心镇、起步商贸旺镇、西兰新集镇建设全面铺开,大项等10个市级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试点顺利进展,完成36个老区基点村、少数民族村通水工程建设任务,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精神文明和*的建设全面加强。
一是精心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创建全国科技先进县已通过验收,罗源湾星火密集区被列为“十五”第一批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建了福州民族中学、罗源第二中学、县进修校附属小学等,全县建成中学19所,小学165所,实施集中办学,优化教育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县医院、县中医院通过“二甲”验收,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点改革,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单位。全面推行计生优质服务,实现省级二类先进县目标。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目标。二是全面推进*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形成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高速运转、狠抓落实,**政协密切配合,积极参与纪委保驾护航、防腐倡廉的工作格局。三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稳定,2001年全县共立刑事案件发案率为万分之十五,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福州罗源县经济来源
福建省把罗源湾列为“十一五”重点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和“建设中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作为全省区域新增长极进行培育。福州市把罗源湾开发建设摆上重要地位,提出优化产业规划布局、重点拓展南北“两翼”、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的决策部署,这些都为罗源湾开发建设赢得了先机。初步构建起以治金、建材、能源、船舶修造、轻工食品、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临港工业体系,形成以港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县域经济保持稳健、快速发展态势,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稳定、人和业兴,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2011年全县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2.8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5.1%; 工业总产值345.26亿元,比增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4.46亿元,比增24%;农业总产值34.36亿元,比增4%;财政总收入9.43亿元(力争突破10亿元),比增33.2%, 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38亿元(力争完成6亿元),比增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亿元, 比增37.9%; 实际利用外资2520万美元,比增5.8%; 出口总值6000万美元,比增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亿元, 比增1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0元,比增12.3%;农民人均纯收入7850元,比增12.3%;人口自然增长率5.76‰。
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6.73亿元,比上年增长8.7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7.23亿元,比增12.5%;农业总产值146.73亿元;财政总收入9.4816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32.1373亿元,比增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5.46亿元,比增2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39元,比增12.6%;农民人均纯收入9356元,比增13.5%。[10]
罗源县在哪个市区
搞农业发展前景如何
前瞻网摘要:近日,为准备2014年**一号文件的**,**各部委就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密集调研。**关于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基调渐趋明晰,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这也为相关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各地**及金融机构加大了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纷纷给予资金支持。农业企业在强大资金保障的条件下是否就能快速崛起?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构建成功的商业模式是现代农业做强做大的关键。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经营效益来看,在过去几年中均获得较好的发展。随着国内旅游业迈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需求稳步增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政策和需求的推动下,其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我国新阶段推进新的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
前瞻产业研究院现代农业园区研究小组表示,目前我国农业园区建设用地规模占农业用地总规模的比例还不到2%,作为促进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广东、浙江等多数省市地区都已经**了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增强农业创新能力,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前景良好
希望可以给你有所帮助,不明白的地方欢迎追问,如有帮助还望采纳谢谢
罗源有什么名人?
林兴祖 林兴祖(生卒年失详),字宗起,号木轩,罗源县人。元延祐五年(1318年)任罗源教谕,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教绩显著。至治二年(1322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出任黄岩州同知,廉洁爱民,境内**。后知隋州,又有功绩。至正初,迁知铅山州。该州豪强吴友文为首制造**,延及周围州县;且凶狠狡猾,夺**女11人为妾;又派爪牙数十人打入州衙任职,伺有欲告发者,先诬以他事,前后被杀害的不可数计,民含冤不敢诉者10多年。兴祖到任后,誓除此害,即张榜查禁**,且立赏募民首告。初有告发者,祖佯以不实为由,斥之去;又接告发,人赃俱获伪造者2人,而堂审时声色不甚严厉。友文以为祖执法亦不严,亲至衙门为同*说情,祖乘机予以逮捕,大摄以威,州民闻讯,告发者达100多人,经审讯又捕友文同*200余人,悉绳之以法。民害既除,欢声载道。尔后凡有利于州之事,逐渐施行,由是政声远播。经江浙行省丞相别儿怯不花推荐,升任南阳知府、建德路同知,皆未赴任。至正八年(1348年)特旨迁兴祖为道州路总管。道州路属县永明,洞瑶常有“小乱”,兴祖以手谕劝告,众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兴祖又减轻赋税,减少徭役,赈贫济困,因而境内大治。经宪**核,道州政绩为最。后以老辞官,卒于家。 黄煇如 黄煇如(1904~1967年),原名汉禧,字健甫,罗源城关北门街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14年(1925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先后在县公立第二、第一小学任教务主任、校长,**17年1月调任县教育科督学、课长等职,**22年1月后,先后任平潭、永泰、宁德、同安、霞浦等县教育科(局)督学、课长。由于父殁妻亡、母老子幼,于**27年10月辞职返乡。**28年后,历任罗源私立崇德小学、县立凤山镇中心小学校长,兼任县立初中国文教员。**34年8月,任县立初级中学总务主任兼国文教员。**37年6月,又兼任县实验小学校长。1949年罗源解放后,黄仍续任县立初级中学专职语文教员兼文史地教研组组长 江爱道(1902~1936年),又名江仁安,罗源县西兰乡下漈村人。**23年(1934年)2月,任下漈乡苏维埃****。8月,中国工农**北上**先遣队攻打罗源县城时,江配合**进行侦察敌情等工作。同年12月,国民***围剿闽东苏区,罗源苏区遭严重摧残,江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暂隐蔽福州等地寻找*组织。**24年9月,闽东****师第3纵队来罗开展工作,江等闻讯即返罗源配合工作。 萧求贞(1890~1961年),女,人们习惯称其为“伊俤嫂”或“伊俤姆”。罗源城关长桥**。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月十七日出生于罗源白塔乡凤坂村。父母早丧,被罗源县**教会收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教会选送到福清,在英籍女医生惠乐生(译名)创办的医院学习妇幼科专业。4年后回罗,在罗源**教医院任助产士2年。**元年(1912年)与薛瑞豪(伊俤)结婚,曾随夫赴新加坡考察、深造助产科医术。**4年回罗源,即从事助产工作,为罗源第一位新法接生的助产士。**13年与其夫创办圣约翰药房妇幼诊所,常深入市巷乡村为产妇接生。 《全宋词》收有陈偕的词三首,其中《八声甘州》一首、《满庭芳》二首,主编唐圭璋先生在作者小传中说“陈偕,号月镜。《词综补遗》(清陶梁辑,道光刊本)卷五以为即见于《淮海集》之广陵人陈偕,偕仍高邮人。”唐圭璋先生根据这一点,认为陈偕是北宋时江苏高邮人,即著名诗人秦观(少游)的同乡。其实不然,陈偕应是南宋时的福建罗源人而非北宋时的江苏高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