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郑听阳 给各位分享北极地区有哪些称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寒带的气候(寒带的气候类型)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寒带的气候

寒带气候编辑词条编辑摘要
摘要寒带气候是高纬度地区各类寒冷气候的总称,也称极地气候。盛行的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两者交绥的冰洋锋上有气旋活动,无真正的夏季,云量多,日照少,年降水量200~300毫米或更少。
目录
1概述
2特征
3北极型
4南极型
5南北差异
6植被
展开 目录
1概述
2特征
3北极型
4南极型
5南北差异
6植被
7代表区域
收起 编辑本段概述
在最古典的气候分类中,寒带气候指极圈以内的气候。在柯本气候分类中指极地气候(全年寒冷,最热月气温在10℃以下。)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在阿里索夫气候分类中相当于副北(南)极带与北(南)极带的合称。在斯查勒气候分类中,包括副极地**气候(冬季漫长,夏季短促,最热月气温也在10℃以上,又称针叶林气候或雪林气候)、极地长寒气候(最热月气温在0—10℃间)和极地冰原气候(各月气温低于0℃)。


寒带指天文上的高纬地带,在南北纬66°34’到90°之间。南北寒带各跨纬度23°26’,二者合占地表面积的8.3%。太阳高度角小,终年无夏。有极昼极夜现象,其持续时间在极圈为一日,在两极为半年。

该区位于地球的极圈以内,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只有46°52′,并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带。

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寒带气温较低,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无明显的四季变化。寒带占地球总面积的10%。

编辑本段特征

寒带气候位于地球的极圈以内,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只有46°52′,并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带。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寒带气温较低,终年寒冷,冬季更甚,若遇上雪暴发生,风雪交加,极为寒冷。


寒带气候区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无明显的四季变化。寒带气候区占地球总面积的10%。

寒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夏季短暂且*冷,冬季漫长而严寒。年温差大。北半球温带和寒带交界的地带,夏季最暖月均温在10℃以上的地区,有广大的寒带针叶林,是世界木材的主要供应地。

寒带气候区降水量稀少,以降雪为主,太阳辐射弱,地面辐射强,出现过地球上的极端最低气温。

寒带气候区的土壤为冰沼土和永冻土,植被稀少,代表动物是北极熊和企鹅,有极光景观。

编辑本段北极型
北极寒带气候也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亚欧**的北部边缘,格林兰沿海一带和北极的一些岛屿。植被以苔原景观为主,包括苔藓、地衣、小灌木等耐寒植物。


北极寒带气候的特征是全年皆冬,做暖月10摄氏度等温线和针叶林带分界;最暖月0摄氏度和冰冠区分界。气温低,蒸发微弱,相对湿度高,沿岸多云雾。

该区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多为降雪。部分冰雪在夏季能短期溶解,降水量偏低。土壤为冰沼土,酸性,不利农耕。居**要是爱斯基摩人,也称因纽特人。

编辑本段南极型
南极寒带气候也称冰原气候、冰漠气候。主要包括南极**,也包括北极的格林兰岛部分和其它一些岛屿。地理景观为冰原景观,无植被。


南极寒带气候的气候特征是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是冰洋气团的源地,曾出现过全球最低温。

南极寒带气候区的年降水量约100毫米,都是降雪。雪量不多,但因常年累积,形成深厚的冰层。风速约在25米每秒以上,最大超过100米每秒,吹雪称为雪暴。

本区无定居居民,只有少数科学考察研究者,代表动物为企鹅。南极的大气层有臭氧空洞,是严重的环境问题。

编辑本段南北差异
寒带气候区分为南极寒带区和北极寒带区。终年冰封的极地地区,气候寒冷,降水极少,到处都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原,风几乎成年累月不停地呼叫着,气温经常降到零下几十度。那里人迹稀少,是一派荒凉寂寞的景象。人们把南北极圈以内的气候,称为极地气候或寒带气候,它包括北冰洋、环绕极地的亚洲、欧洲、北美洲的**边缘地区以及整个南极**和附近海洋地区。


由于极地气候区大部分位于极圈以内,太阳光只能以很小的角度斜射这个地区,因而这个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再加上地面多为冰雪覆盖,地面的反射率很高,获得的少许热量中的一部分被反射回去,未被反射掉的能量又大多消耗于冰雪的融化,因此,极地气候区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终年严寒,无明显的四季更替变化。

虽说都是极地气候,但北极和南极的情况却不完全相同。在北半球,通常把树木生长的北限作为极地气候的南界。整个地区大部分是永冻水域。只有在**的北部边缘部分,夏季气候可达到0℃以上,但仍在10℃以下。由于这类地区只零星地生长着一些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所以通常称为“苔原气候”区。永冻水域地区气温在0℃到-40℃间变化,因而称为“冰原气候”或“永冻气候”区。北极地区降水虽然很少,但因阳光强度弱,地面蒸发少,相对湿度较大,云雾较多。这里虽寒冷,仍有因纽特人在此生活。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要冷得多。南极**覆盖着平均厚达2000米的冰层,即使在南极**的边缘地区,年平均气温也在-10℃以下。在**中心地区年平均气温低达-50℃到-60℃。科学考察工作者曾在南极**测到-94.5℃的低温。整个南极**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0毫米,越往内陆,降水越少,在南极极点附近,年降水量只有5毫米。由于这里极其寒冷,除各国在此设立科学考察站外,无人居住。

编辑本段植被
寒带气候区的植被以针叶林和苔原为主。针叶林是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类森林的总称。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耐旱和喜温、喜湿等类型的针叶纯林和混交林。主要由云杉、冷杉、落叶松和松树等属一些耐寒树种组成。通常称为北方针叶林,又称泰加林。其中由落叶松组成的称为明亮针叶林,而以云杉、冷杉为建群树种的称为暗针叶林。横跨欧、亚、北美**北部的针叶林属寒带和寒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森林类型,是世界最大的原始针叶林,也是世界最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针叶林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而以北半球为主。北以水平树木线以北的极地冻原为界,南接针阔混交林。类型有:


①北美针叶林。其中白针叶林云杉、黑云杉是横跨**东西的优势种,在西部的北方针叶林以北美云杉、高山冷杉等为主。

②北方针叶林西段。主要由欧洲云杉、欧洲冷杉、欧洲赤松、欧洲落叶松等树种组成。

③北方针叶林东段。主要由新疆落叶松、兴安落叶松,以及欧洲赤松、新疆冷杉和新疆云杉等树种组成。

花卉主要分布阿拉斯加、西伯利亚一带。这些地区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植物生长期只有2-3个月。由于这类气候夏季白天天长、风大,因此,植物低矮,生长缓慢,常成垫状。主要花卉有:细叶百合、龙胆、雪莲。

编辑本段代表区域
北极附近的岛屿是寒带气候的代表区域。以冰原和苔原景观为主。冰原主要局限于格陵兰,无植物分布,通称为寒漠。苔原分布于美洲**北岸、北极群岛以及格陵兰岛的西南和东南沿岸,主要生长苔藓、地衣和芦苇,**有永冻层存在,在排水良好和避风处,可以见到矮小的柳、桦和赤杨类植物。土壤属于始成土的冰沼土,有厚层的泥炭堆积。动物有哺*动物北极狐、北极熊、野鹿、驯鹿、旅鼠、北极兔以及麝牛等。针叶林是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从阿拉斯加西南岸向东延伸至纽芬兰岛,其范围与高纬针叶林气候区大致相当。因冬季长而寒冷,树木生长缓慢,以针叶林的云杉、冷杉、铁杉和落叶松占优势,


爱斯基摩人是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多信万物有灵和萨满教,部分信**教新教和天主教。社会以地域集团为单位。首领多为萨满,行一夫一妻制。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门道极低。一般养狗,用以拉雪橇。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辅以捕鱼和驯鹿。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男子**和建屋,妇女制皮和缝纫。已使用现代渔猎工具,并乘汽艇从事海上**,亦从事毛皮贸易。日益受到白人文化影响,在格陵兰地区已有80%的人移居小城镇;出现贫富分化,美国爱斯基摩人已有个别资本家。

从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经格陵兰岛一带,在北极圈生活的蒙古人种的一个集团。在身体上,文化上都适应于北极地区的生活。面部宽大,颊骨显著突出,眼角皱襞发达,四肢短,躯干大,不仅有这种形态,而且生理上也适应寒冷。但是外鼻比较突出,上、下颚骨强有力地横张着,因头盖正中线像龙骨一样突起,所以面部模样呈五角形。由于克服极端的环境生活,在人类学上引起注意。

北极地理概况有哪些?

寒带的气候

北极就在地球的北纬66.5度(北极圈)内。

北极地区的范围然而地球是圆的,对于地球这样一个球体来说,哪里算是尽头呢?于是苦思良久,终于大悟:原来竟如此简单,南极就在前后左右都是朝北的地方。现在推而论之,如果要问北极在哪儿,那就是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当然,这仅仅指的是地理极点而已,也就是地球自转轴与固体地球麦面的交点。当你站在极点上,只需原地转一圈,便可自豪地宣称“已经环球一周”。

除了可以很方便地“环球一周”以外,到达极点的人们也有另一个伤脑筋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时间。大家知道,人类把地球按照经度线分成了不同的时区,每15o一个时区,全球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根据约定,从位于180o经线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的零时起,世界第一个时区就算开始了新的一天。世界各国一般按照各自首都所在时区规定本国的地方时间。例如,北京9月1早晨8点开始上班上课时,巴黎却刚进入9月1日,恰好是凌晨1点,夜色正浓;而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人们则刚结束8月31日的工作,回到家里用晚餐,并在餐桌旁议论着孩子们是否做好了明天开学的一切准备。这就是所说的“时差”。

而对于极点来说,地球所有经线都收拢到了一点,无所谓时区的划分,也就失去了时间的标准,这的确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由于缺乏共同标准,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只好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因此,当我们在南极考察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啦”,因为他们的回答往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南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其实,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并不仅仅限于北极点,而是指北纬66o33′(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也叫做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公里。也有一些科学家从物候学角度出发,以7月份平均10℃等温线(海洋以5℃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这样,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就扩大为27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而如果以植物种类的分布来划定北极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范围,北极地区的面积就将超过4000万平方公里。北极地区究竟以何为界,环北极国家的标准也不统一,不过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

北冰洋的洋流雪之魂北极地区属于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但由于洋流的运动,北冰洋表面的海冰总在不停地漂移、裂解与融化,因而不可能像南极**那样经历数百万年积累起数千米厚的冰雪。所以,北极地区的冰雪总量只接近于南极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兰岛的**性冰盖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岛屿及周边陆地的永久性冰雪量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海冰平均厚3米,冬季覆盖海洋总面积的73%,约有1000~1100万平方公里,夏季覆盖53%,约有750~800万平方公里。**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属永久性海冰。

狂涛与堆积冰海冰南界不固定,随着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往往能变动几百公里。在风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可叠积并形成巨大的浮冰山。通常所见的绝大多数冰山指的是那些从陆缘冰架或**冰盖崩落下来的直径大于5米的巨大冰体。大型的桌状冰山的厚度一般可达200~300米,平均寿命长达4年。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看到特别巨大的冰山,长数十公里,像一片白色的陆地横亘在暗灰的海面上。

冰蘑菇北冰洋海冰形成的浮冰山与来自格陵兰等岛屿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随海流进入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个别冰山可向南漂移到北纬40o。1912年世界最豪华的客轮“泰坦尼克”号首航时就撞上了一座从北冰洋漂出的冰上而沉没,造成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冰海沉船”惨剧。

北冰洋表层环流图尽管北冰洋的大部分洋面被冰雪覆盖,但冰下的海水也像全球其他大洋的海水一样在永不停息地按照一定规律流动着。如果说潮汐是大海的脉搏,那么海水的环流就是大海的生命。在北冰洋表层环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两支海流:一支是大西洋洋流的支流——西斯匹次卑尔根海流,这支高盐度的暖流从格陵兰以东进入北冰洋,沿陆架边缘作逆时针运动;另一支是从楚科奇海进来,流经北极点后又从格陵兰海流出,并注入大西洋的越极洋流(东格陵兰底层冷水流)。它们共同控制了北冰洋的海洋水文基本特征,如水团分布,北冰洋与外海的水交换等。

此外,挪威暖流和北角暖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据最新统计的观测数据,大西洋洋流每年向北冰洋注入72000立方公里海水,北太平洋海流注人30000立方公里海水,而周边陆地的河流注入4400立方公里淡水。这样,北冰洋的洋底冷水流就必须以每年10.5万立方公里的规模,经过深2700米,宽450公里的弗拉姆海峡涌入北大西洋。这些北冰洋洋流对于北极及周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北冰洋的岛屿北冰洋周边的陆地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欧亚**,另一部分是北美**与格陵兰岛,两部分以白令海峡和格陵兰海分隔。如果用地质学家的眼光来看,这两部分陆地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由非常古老的大隐性地壳组成的。而北冰洋(大洋性地壳)年龄则年轻得多,是0.8亿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才由于板块扩张而开始出现的。

阿拉斯加低平海岸北冰洋海岸线曲折,类型多,有陡峭的岩岸及峡湾型海岸,有磨蚀海岸、低平海岸、三角洲及泻湖型海岸和复合型海岸。宽阔的陆架区发育出许多浅水边缘海和海湾。北冰洋中岛屿众多,总面积约380万平方公里,基本上属于陆架区的**岛。其中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面积218万平方公里,比西欧加上中欧的面积总和还要大一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格陵兰次**。格陵兰岛现有居民约60000人,其中90%是格陵兰人,其余主要为丹麦人。最大的群岛则是加拿大的北极群岛,由数百个岛屿组成,总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群岛中面积最大的是位于东北的埃尔斯米尔岛,该岛北部的城镇阿累尔特已经超过北纬82o,因而是当今许多北极点探险队的出发地。

北冰洋堆积冰墙格陵兰岛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也是大部分面积(84%)被冰雪覆盖的岛屿。格陵兰岛的**冰川(或称冰盖)的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其冰层平均厚度达到2300米,与南极**冰盖的平均厚度差不多。格陵兰岛所含有的冰雪总量为300万立方公里,占全球淡水总量的5.4%如果格陵兰岛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而如果南极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会上升66米。

在格陵兰岛那深广无边的白色寒冷世界里,降雪无法融化,于是年复一年地积累起来。新雪轻松柔软,每立方米重100公斤。实际上,新雪直接飘落冰面的机会并不多。由于常年狂风大作,六角形雪花在风中飞舞碰撞,渐渐磨去棱角,变成水泥粉一样的积雪,随风掉落在冰面,形成风积雪。风积雪的密度比新雪大,每立方米重400公斤。降雪一层覆盖一层,随着深度和压力的增加,新雪渐渐变成由细小雪晶粒组成的粒雪。到70~100米深时,雪晶体互相融合,雪晶体颗粒之间的空气被压缩成一个个**的小气泡,变成白色的气泡冰,或称新冰,新冰的密度达到每立方米820公斤。当埋藏深度超过1200米时,巨大的压力使新冰中的气泡消失,气体分子进入冰晶格,细小的冰晶体迅速融合扩大成巨大的单晶(最大直径可达10厘米),最终形成蓝色的坚硬老冰,也叫做蓝冰。被覆盖在白色新雪、粒雪及新冰下面的蓝冰,构成**冰盖的主体。而且,越是深层的冰,形成的年代越古老。据估计,格陵兰冰盖最深处冰层的年龄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100万年以上。

狂风的足迹与南极一样,北极地区的陆地与岛屿上的茫茫冰盖,看上去辽远而宁静,似乎代表某种永恒的静止。但是实际上,由于冰雪自身的重量,陆地冰盖不断地向海岸方向移动,这种移动深沉缓慢而又无可阻挡。格陵兰岛内陆冰盖的年平均移动速度是几米,而在沿海则可达100~200米。至于那些巨大的冰川,运动速度就大得多了。所谓冰川,实际上就是冰雪的河流。数十亿至数百亿吨的冰雪在冰川运行的山谷或低地中静静地推挤着、摩擦着、移动着。它们缓缓地,但却一往无前地向大海流去,最后惊天动地般地崩落入海中。冰盖移动,最后崩落在海水中形成巨大的冰山。仅以这种方式,格陵兰岛的陆地冰盖每年损失的冰量达到150立方公里。另一方面,格陵兰岛每年通过降雪而累积的总冰量却是大约170立方公里。但是与南极的情况一样,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不能肯定回答,格陵兰岛的**冰盖究竟是在缓慢增长,还是在渐渐消亡。

北极的气候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杨斯克曾记录到-70℃的最低温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罗斯佩克特地区也曾记录到-62℃的气温。

越是接近极点,极地的气象和气候特征越明显。在那里,一年的时光只有一天**。即使在仲夏时节,太阳也只是远远地挂在南方地平线上,发着惨淡的白光。太阳升起的高度从不会超过23.5°,它静静地环绕着这无边无际的白色世界缓缓移动着。几个月之后,太阳运行的轨迹渐渐地向地平线接近,于是开始了北极的黄昏季节。

北冰洋之春很多摄影爱好者对于日出日落的丰富色彩和壮丽景色十分向往,他们往往辛苦等待很多天,才能凭运气抓住宝贵的几秒钟拍摄下最美丽的画面。如果他们到北极来,捕捉日出日落的美景该是多么容易。因为在这里,每个黎明或者黄昏都能持续一两个月,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摄影家们细细地把握时机拍出最美好的照片来。这里的整个秋季就是一个黄昏,随之而来的将是漫漫长夜。极夜又冷又寂寞,漆黑的夜空可持续五六个月之久。直到来年3、4月份,地平线上才又渐渐露出微光,太阳慢慢、慢慢地沿着近乎水平的轨迹露出自己的脸庞——北极新的一年的黎明开始了。

就整体而言,北极地区的平均风速远不及南极,即使在冬季,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风速也仅达到10米/秒。尤其是在北欧海域,主于受到北角暖流的控制,全年水面温度保持在2~12℃之间,甚至位于北纬69°的摩尔曼斯克也是著名的不冻港。在那个地区,即使在冬季,15米/秒以上的疾风也比较少见。但由于格陵兰岛、北美及欧亚**北部冬季的冷高压,北冰洋海域时常会出现猛烈的暴风雪。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内陆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于100~250毫米之间,格陵兰海域则达到每年500毫米。

古中国人在北极继古爱斯基摩人向北迁徙之后,中、低纬度发展起来的古文明人也逐渐开始思考,他们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现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巴比伦人的泥板地图。图上刻画着公元前2800年前巴比伦人心日中的世界模样。环形的河流围绕着圆形的大地,而巴比伦则处于世界中心的位置。

古代中华民族也同样经历过“以我为中心”的阶段,汉族人奉轩辕氏黄帝为祖先,后来发了大洪水,他的孙子鲧从天帝那里偷来“息壤”为老百姓治理洪水,事业未竟而被天帝所杀。鲧的儿子禹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也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里所讲的事情。但是中国神话中的大禹,不仅是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周游世界的探险家。在完成治水工程后,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脚步测量大地。太章从东极走到西极,测得长度为23.35**又75步。大禹又派天神竖亥从北极走到南极,用一种叫做“算”的约6寸长的竹片测量大地,结果与东西距离完全相同。可见人们居住的大地应当是方方正正的,而自己处于四海环绕的正方形大地的**,所以便合乎逻辑地自称为“**之国”,即中国。

后来,大禹又亲自去天边探险,顺便开展外交活动。他往东到过“扶桑”,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到过“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过“鸟谷国”、“黑齿国”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国”。他向南到过“交趾”,翻越天气极热的九阳之山,到了“羽人国”、“***”和“不死国”。往西去过西王母三青鸟居住的“三危山国”,见到了只饮露水不食五谷的人;还到过堆满黄金的“积金山”,见过“奇脑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过“令正国”、“犬戎国”,又穿过积石山,到北海拜访了兼任海神与风神的禹疆。大禹告别禹疆后本打算回家,却又在茫茫风雪中迷了路,反倒愈发向北走去,最后竟到了一个叫做“终北国”的地方。这个“终北国”,也许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北极探险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记录。尽管这次记录出自于神话故事,尽管当时大禹的足迹可能远远没有到达北冰洋岸边,但这毕竟是炎黄子孙5000年文明史中与北极有关的并值得感叹的一笔。

古希腊人在北极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文明人类将目光投向北极,最早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因为,据说北极圈首先是由古希腊人确定出来的。他们当时发现,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处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头都能看得见。而另外一组则在天顶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们只是随着季节周期性地循环出现。这两组星星之间的分界线是由大熊星座所划出来的一个圆,而这个圆正好是北纬66o33′的纬度圈,也就是北极圈。

事实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学派极端鄙视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说法,他们的哲学思维使他们坚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谐”与“数”的需要。

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则为“地球”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他甚至考虑到为了与北半球的大片陆地相平衡,南半球也应当有一块**。而且,为了避免地球“头重脚轻”,造成大头(北极)朝下的难堪局面,北极点一带应当是一片比较轻的海洋。

于是,有一个叫毕则亚斯的希腊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风帆,开始了文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北极的冲击。他大约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次航行,最北到达了冰岛或者挪威中部,可能进入了北极圈。公元前325年,毕则亚斯回到了马塞利亚(今法国马赛)。

冰岛、格陵兰岛的发现毕则亚斯之后1200年,一个叫奥塔的古斯堪的纳维亚贵族于公元870年第一次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的海角,转过科拉半岛而进入白海。与奥塔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寻找新的土地,结果发现了冰岛。

而格陵兰岛的发现者是一名挪威海盗,叫红脸艾力克。他在当时已属挪威管辖的冰岛连续两次杀人之后,被驱逐出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东西都装进一个无篷船里,怀着一线希望,硬着头皮往西划去。经过了一段相当艰苦的航行之后,他终于看到了一片陆地。当时的气候正处于全球小温暖期的最佳气候阶段(欧洲人称作“中世纪暖期”),可能使得像格陵兰岛那样的高纬度地区也变成适于生命的环境。红脸艾力克在那里住了3年,觉得那里是一块很好的土地,于是决定回冰岛去招募移民。为了使这个地方听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格陵兰,即绿色的大地。当然,当时格陵兰岛南部沿海地区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苍翠的绿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携带着他们的家财和牲畜渡海而来。

此后,格陵兰岛发展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在其鼎盛时期,居民点有280多个,人口达数千人,建有教堂17个,不仅与欧洲建起了通商关系,罗马教皇甚至还派人来征收教区税。

然而,500年之后,即公元1500年前后,随着世界气候的又一次波动(进入小冰期),那里的天气变得寒冷起来,于是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世外桃源,渐渐进入沉寂状态。北极人类活动的这一个时期,可以称为自发的地域发现时期。

北极航线时期——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发现由于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国是一个黄金遍地、珠宝成山、**如云的人间天堂。于是,西方人开始寻找通向中国的最短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欧洲人相信,只要从挪威海北上,然后向东或者向西沿着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够到达东方的中国。因此,中世纪的北极探险考察史是同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发现分不开的。

年,葡萄牙人考特雷尔兄弟,沿欧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纽芬兰岛。第二年,他们继续往北,希望寻找那条通往中国之路,但却一去不复返,成了为“西北航线”而捐躯的第一批探索者。

从1594年起,荷兰人巴伦支开始了他的3次北极航行。1596年,他不仅发现了斯匹次卑尔根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o4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记录,并成了第一批在北极越冬的欧洲人。1597年6月20日,年仅37岁的巴伦支由于饥寒劳顿而病死在一块漂浮的冰块上。

年,受雇于商业探险公司的英国人哈德孙驾驶着他的航船“发现”号向西北航道发起冲击,他们到达了后来以哈德孙的名字命名的海湾。不幸的是,22名探险队员中有9人被冻死,5人被爱斯基摩人所杀,1人病死,最后只有7人活着回到了英格兰。

年春天,巴芬指挥着小小的“发现”号再一次往北进发,这是这条小船第15次进入西北未知的水域,发现了开阔的巴芬湾。

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麦人白令为**考察队长,去完成“确定亚洲和美洲**是否连在一起”这一艰巨任务。白令和他的25名队员离开彼得堡,自西向东横穿俄罗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后,到达太平洋海岸,然后,他们从那里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后的17年中,白令前后完成了两次极其艰难的探险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绘制了堪察加半岛的海图,并且顺利地通过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之间的航道,也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在1739年开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达了北美洲的西海岸,发现了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正是由于他的发现,使得**对阿拉斯加的领土要求得到了承认。但是,前后共有100多人在这两次探险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年,英国人帕瑞船长坚持冲入冬季冰封的北极海域,差一点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们虽然失败了,但却发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即北极冰盖原来是在不停地移动着的。他们在浮冰上行进了61天,吃尽千辛万苦,步行了1600公里,而实际上却只向前移动了270公里。这是因为,冰盖移动的方向与他们前进的方向正好相反,当他们往北行进时,冰层却载着他们向南漂去。结果,他们只到达了北纬82o45′的地方。

年6月1日,著名的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和詹姆斯?罗斯发现了北磁极。

年5月19日,大英帝国海军部又派出富有经验的北极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开始第三次北极航行。全队129人在3年多的艰苦行程中陆续死于寒冷、饥饿和疾病。这次无一生还的探险行动是北极探险史上最大的悲剧,而富兰克林爵士的英勇行为和献身精神却使后人无比钦佩。

年,芬兰籍的瑞典海军上尉路易斯?潘朗德尔率领一个由俄罗斯、丹麦和意大利海军人员组成的共30人的国际性探险队,乘“维加”号等4艘探险船首次打通了东北航线。

年,后来征服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线。他们的成功为寻找北极东方之路的努力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然而,这些以极其沉重的代价换来的成功,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少喜悦。因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实在太艰难了,所以毫无商业价值可言。这一持续了大约400年的打通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探险活动,我们可称之为北极航线时期。

北极的气候北极有无边的冰雪、漫长的冬季。北极与南极一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越接近北极点越明显。

北极的冬天是漫长、寒冷而黑暗的,从每年的11月23日开始,有接近半年时间,将是完全看不见太阳的日子。温度会降到零下50多摄氏度。此时,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为海岸已冰封,只有风裹着雪四处扫荡。

到了四月份,天气才慢慢暖和起来,冰雪逐渐消融,大块的冰开始融化、碎裂、碰撞,发出巨响;小溪出现潺潺的流水;天空变得明亮起来,太阳普照大地。

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绿色,动物开始活跃,并忙着繁殖后代。在这个季节,动物们可获得充足的食物,积累足够的营养和脂肪,以度过漫长的冬季。

北极的秋季非常短暂,在九月初,第一场暴风雪就会降临。北极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

在北极,太阳永远升不到高空中,即使在仲夏时节,它升起的角度也不超过23.5度。北极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在格陵兰海域可达500毫米,降水集中在近海陆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北极的动物北极熊最有代表性和象征北极的动物是北极熊。

北极熊是熊科动物中最大的,体长可达2.5米,高1.6米,重500公斤。北极熊不仅善于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还擅长在冰面上快速跳跃。为了抵御寒冷,它的耳和尾都很小,全身除脚掌和鼻尖外,都覆盖着厚厚的白毛,而它的皮却是黑色的。北极熊的嗅觉特别敏感,能判断猎物的位置,它的力量大,一击能使人致命。北极熊以海豹、鱼、鸟和鲸的尸体为食。母熊产崽在避风的雪洞中,仔熊刚出生时只有0.3米长,眼睛睁不开,耳朵也听不见,3—5年后,才长成兽。作为“北极圈之王”,除去人类,北极熊几乎没有天敌。

北极熊也叫白熊,是熊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其身躯庞大,体长可达2.5米以上,行走时肩高1.6米,体重可达半吨,最大的北极熊体重可达900公斤。北极熊气力和耐力非常惊人,奔跑时速高达60公里,但不能持久。它具有粗壮而又灵便的四肢,尤其是它的前掌,力量巨大,一掌可使人致命。用前掌击倒或打死猎物,是它的惯用手段。掌上长有十分锐利的熊爪子,能紧紧抓住食物。北极熊还具有异常灵敏的嗅觉,可以嗅到在3.2公里以外烧烤海豹脂肪发出的气味,能在几公里以外凭嗅觉准确判断猎物的位置。在“闻出”气味熟悉的猎物的方位后,便能以相当快的速度从冰上跳跃奔去捕猎,一步跳跃奔跑的距离可达5米以上。

北极熊经常栖息在冰盖上,过着水陆两栖生活,通常以海豹、鱼类、鸟类和其它小哺*动物为食,若能幸运碰到鲸鱼的尸体,则可美美地饱餐一顿。漫长寒冷的冬天,北极熊一般在巢*里度过。直到来年春季二三月才出来活动,3月~5月北极熊活动最频繁。温暖的夏天,北极熊出*四处寻找猎物。

北极驯鹿鹿科驯鹿属的唯一种。又名角鹿。下分9个亚种。

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欧亚**、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目前仅在***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栖于寒带、亚寒带森林和冻土地带。在中国主要生活在以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寒温地带。多群栖,由于食物缺乏,常远距离迁徙。以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为食,随着季节变化也吃树木的枝条和嫩芽、蘑菇、嫩青草、树叶等。9月中旬至10月交配,妊娠期7~8个月,每胎产1仔,偶见2仔,哺*期约5~6个月。雌性幼兽18个月性成熟,雄性稍晚,需30个月左右。

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米,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

北极简介 ?

北极(英文:North Pole;法文:Arctique;德文:Arktis)。北极地区的气候终年寒冷。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北极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北端,也就是北纬90°的那一点。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完全封冻结冰。夏季,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融化,太阳连续几个星期都挂在天空。北冰洋中有丰富的鱼类和浮游生物,这为夏季在这里筑巢的数百万只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海豹、鲸和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围的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平坦,没有树木生长。冬季大地封冻,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夏天积雪融化,表层土解冻,植物生长开花,为驯鹿和麝牛等动物提供了食物。同时,狼和北极熊等食肉动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动物得以存活。北极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千百年以来,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在这里世代繁衍。在这里发现了石油,因而许多人从南部来到这里工作。

北极气候

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3℃左右。

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以及海陆分布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曾记录到-70℃的最低温度,在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地区也曾记录到-63℃的气温。

越是接近极点,极地的气象和气候特征越明显。在那里,一年的时光只有一天**。即使在仲夏时节,太阳也只是远远地挂在南方地平线上,发着惨淡的白光。太阳升起的高度从不会超过23.5°,它静静地环绕着这无边无际的白色世界缓缓移动着。几个月之后,太阳运行的轨迹渐渐地向地平线接近,于是开始了北极的黄昏季节。

北极有无边的冰雪、漫长的冬季。北极与南极一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越接近北极点越明显。北极的冬天是漫长、寒冷而黑暗的从每年的11月23日开始,有接近半年时间将是完全看不见太阳的日子。温度最低会降到零下50℃。此时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为海岸已冰封只有风裹着雪四处扫荡。

到了四月份天气才慢慢暖和起来,冰雪逐渐消融,大块的冰开始融化、碎裂、碰撞发出巨响;小溪出现潺潺的流水;天空变得明亮起来太阳普照大地。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绿色,动物开始活跃,并忙着繁殖后代。在这个季节,动物们可获得充足的食物,积累足够的营养和脂肪,以度过漫长的冬季。

北极的秋季非常短暂,在九月初第一场暴风雪就会降临。北极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北极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在格陵兰海域可达500毫米降水集中在近海陆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北极洋流

北极地区属是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但由于洋流的运动,北冰洋表面的海冰总在不停地漂移、裂解与融化,因而不可能像南极**那样经历数百万年积累起数千米厚的冰雪。所以,北极地区的冰雪总量相当于南极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兰岛的**性冰盖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岛屿及周边陆地的永久性冰雪量,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海冰平均厚3米,冬季覆盖海洋总面积的73%,约有1000~1100万平方千米,夏季覆盖53%,约有749~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属永久性海冰。

北极水文

海冰南界不固定,随着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往往能变动几百公里。在风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可叠积并形成巨大的浮冰山。通常所见的绝大多数冰山,指的是那些从陆缘冰架或**冰盖崩落下来的、直径大于5米的巨大冰体。大型的桌状冰山的厚度一般可达200~300米,平均寿命长达4年。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看到特别巨大的冰山,长数十公里,像一片白色的陆地,横亘在暗灰的海面上。北冰洋海冰形成的浮冰山,与来自格陵兰等岛屿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随海流进入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个别冰山可向南漂移到北纬40°。1912年世界最豪华的客轮“泰坦尼克”号首航时,就撞上了一座从北冰洋漂出的冰山而沉没,造成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冰海沉船”惨剧。

北极简介?

北极:(英文:North Pole;法文:Arctique)。北极地区的气候终年寒冷。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北极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北端,也就是北纬90°的那一点。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完全封冻结冰。夏季,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融化,太阳连续几个星期都挂在天空。北冰洋中有丰富的鱼类和浮游生物,这为夏季在这里筑巢的数百万只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海豹、鲸和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围的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平坦,没有树木生长。冬季大地封冻,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夏天积雪融化,表层土解冻,植物生长开花,为驯鹿和麝牛等动物提供了食物。同时,狼和北极熊等食肉动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动物得以存活。北极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千百年以来,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在这里世代繁衍。在这里发现了石油,因而许多人从南部来到这里工作。

北极洲附近的国家有哪些

没有北极洲,只有北冰洋,附近的国家有:

1、冰岛: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北欧五国之一,国土面积为10.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为34万,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首都是雷克雅未克,也是冰岛的最大城市,首都附近的西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2/3。

2、美国:美国是美洲第二大的国家,领土包括美国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面积937261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3、丹麦: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东北方,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面积2166086平方千米。从北部的皮里地到南端的法韦尔角相距2574千米,最宽处约有1290千米,海岸线全长3.5万多千米。

4、挪威:意为“通往北方之路”,是北欧五国之一,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挪威领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漫长曲折,沿海岛屿很多,被称为“万岛之国”,领土与瑞典、芬兰、俄罗斯接壤,属地还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

5、俄罗斯: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地跨欧亚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的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