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冯逸珍 给各位分享钻孔桩清孔应符合哪些标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钻孔灌注桩一清二清应达到什么要求?(钻孔灌注桩一清二清应达到什么要求才能施工)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钻孔灌注桩一清二清应达到什么要求?
钻孔灌注桩清孔的具体要求及做法BIM三维可视化技术交底
钻孔灌注桩怎样清孔
钻孔灌注桩清孔的具体要求及做法BIM三维可视化技术交底
钻孔桩二次清孔应该注意什么?
1、应该注意施工方自检合格及监理检孔后,及时联系完成桩的浇筑,以免坍孔或者扩孔系数超标,涉及施工安全及成本。
2、清孔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孔内原有水头高度,以防塌孔。若利用泵吸循环则应经常测量孔底沉渣厚度、满足后应立即停止清孔;
3、注意避免泵长时间工作而影响孔壁稳定、吸塌孔壁,造成塌孔等事故;
4、二次清孔合格后,30分钟内必须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否则必须重新测定沉淤,如不合格则需重新进行清孔。
扩展资料:
安装钻孔机的基础如果不稳定,施工中易产生钻孔机倾斜、桩倾斜和桩偏心等**影响,因此要求安装地基稳固。对地层较软和有坡度的地基,可用推土机推平,再垫上钢板或枕木加固。
为防止桩位不准,施工中很重要的是定好中心位置和正确的安装钻孔机,对有钻塔的钻孔机,钻头或固定钻杆的卡孔与护筒中心在一垂线上,以保证钻机的垂直度。钻机位置的偏差不大于2cm。对准桩位后,用枕木垫平钻机横梁,并在塔顶对称于钻机轴线上拉上缆风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钻孔灌注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钻孔桩
钻孔灌注桩一清时要达到什么标准,才可以停止一清?
一般说来,没有具体的标准,规范上是说小于五公分,但是钻孔桩真的不好控制,冲孔桩还好讲,冲孔桩可以用吊锤或者钢筋试探,钻孔桩就不行了,你可以看泥浆决定,你用手捞一下泥浆,看一下浓度就行,没有大块,手上残留不是很厚就可以了.
钻孔灌注桩一清二清应达到什么要求?
钻孔灌注桩清孔的具体要求及做法BIM三维可视化技术交底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如何清孔
钻孔灌注桩清孔的具体要求及做法BIM三维可视化技术交底
清孔方法
1.压风机清孔(亦称抽浆清孔)
压风机清孔,是用压缩空气抽吸出含钻渣的泥浆而达到清孔。由风管将压缩空气输进排泥(渣)管,使泥浆形成密度较小的泥浆空气混合物,在管外液柱压力下沿排泥管向外排出泥浆和孔底沉渣,同时用水泵向孔内注水,保持水位不变直至喷出清水或沉渣厚度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1)压风机清孔适用于孔壁稳定、孔深较大的各种直径的桩孔。
2)压风机清孔的主要设备机具包括空气压缩机(简称空压机)、出水管、送风管、气水混合器等。压风机的主要技术参数一般风量为6~9m3/min,风压0.7MPa,出水管直径一般不宜小于108mm,送风管直径可为10~25mm。设备机具的规格型号应根据孔深、孔径等进行合理选择。管路系统的连接必须密封良好,无漏气、漏水现象。
3)出浆管的下入深度应以出浆管底距沉渣面300~400mm为宜,出浆管底端宜加工成齿状。风管的下入深度一般以混合器至水位高度与孔深之比为0.55~0.65为宜。
4)开始送风时,应先向孔内供水,停止清孔时,应先关气后断水,以防止水头损失塌孔。
5)送风量应从小到大,风压应稍大于孔底水头压力。当孔底沉渣较厚、块度较大或沉淀密实时,可适当加大送风量,并摇动出浆管,以利排渣。
6)随孔底沉渣的不断减少,出浆管应适时跟进以保持出浆管底口与沉渣的距离为300~400mm。
2.换浆清孔
换浆清孔是利用正、反循环回转钻机,在钻孔完成后不停钻、不进尺,继续循环清渣,直至达到清孔的质量要求。
(1)正循环泥浆清孔
1)正循环泥浆清孔一般适用于淤泥层、砂土层、基岩施工的桩孔,孔径不宜大于80mm。
2)清孔时,先将钻头提离孔底80~100mm,输入相对密度为1.05~1.08的新泥浆进行循环。把桩孔内悬浮大量钻渣的泥浆替换出来,并清洗孔底。若孔底沉渣物粒径较大,正循环泥浆清孔难以将其携带上来,或长时间清孔,孔底沉渣厚度仍超过规定要求时,应改换清孔方式。
3)清孔时,孔内泥浆上返流速不应小于0.25m/s,返回孔内泥浆相对密度不应大于1.08。
(2)泵吸反循环清孔
1)泵吸反循环清孔一般适用于孔径为Φ600mm以上的桩孔,且孔底沉淀物的块度小于钻杆内径。
2)泵吸反循环钻进施工的桩孔,在钻进到达孔深位置后,停止回转钻具并将钻头提离孔底50~80mm,持续进行泵吸反循环,直到符合清孔的有关规定要求。
3)清孔时,送入孔内的冲洗液不得少于砂石泵的排量,防止冲洗液补给量不足,孔内水位下降导致塌孔。砂石泵出水阀的开口应根据清孔情况适时调整,以免泵吸量过大吸塌孔壁。返回孔内冲洗液的相对密度不应大于1.05。
3.掏渣清孔
干钻(无循环液)施工的桩孔,不得用循环液清除孔底虚土,应采用掏渣筒、抓(斗)锥清孔或采用向孔底投入碎石夯实的办法使虚土密实,达到清孔目的和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