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田夜之 给各位分享高古玉都是出自哪些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是高古玉(什么是高古玉?)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高古玉,价值如何

高古玉一
般是指战国和汉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高古玉以和田玉为主,历来千里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慱物馆及少数藏家手里。
近些年来,古玉成为有一定实力收藏爱好者的追逐目标,古玉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更成为收藏爱好者频频出手的动因。高古玉因久远的年代、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是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追捧。

想要收藏的网页太多,怎么样更好的管理收藏夹?

什么是高古玉

单击收藏夹按钮,有个整理收藏夹,点击会出现一个窗口,鼠标指在收藏夹上右击会有建立新文件夹选项,单击就可以按自己需要去分类,建立不同类型的收藏夹,将右边自己曾经收藏的拖到个分类文件夹中即可。

360浏览器收藏的网址,一般都在系统默认本地收藏夹下查找。360浏览器下载的文件在你当时默认的路径360浏览器的文件夹下。

1、下载文件或者收藏网址时,都会有自己默认的路径,如图。

2、点击【计算机】——【本地磁盘C】,查找网址路径。

3、在c盘中点击【用户】。

4、在用户页面点击【Administrator】。

5、在【Administrator】页面就可以看到收藏夹文件夹了,点击打开就可以找到我们平时收藏的网址了。

中国古代四大名玉都有什么?

一、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的“和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陕西西安的“蓝田玉”、及辽宁岫岩的“岫玉”。
二、和田玉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油脂光泽,硬度在5.5度至6.5度之间。
三、独山玉又称"南阳玉"或"河南玉",产于南阳市城区北边的独山。也有简称为“独玉”的。
四、蓝田玉,是中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即被开采利用。
五、岫玉产于中国辽宁省岫岩,岫岩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万年的日月山川之精华,从而蕴育产生了闻名于世的国宝珍品——岫岩玉。

如何鉴别古玉、仿古玉和赝品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放言》

古代玉器(简称古玉)艺术品市场目前的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它稀少和珍贵,造成了不仅价高而且一器难求,进而又造成了仿冒古玉泛滥成灾,使得人们“谈古色变”;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鉴别古玉还没有可靠的现代仪器,而眼学(感官经验)鉴定方法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象用科学仪器鉴测出来的结果那样有直观的数据、图谱和反应现象,即便是古玉鉴赏“名家”作出的鉴定结论,也会引起莫衷一是的争论,传媒又将此作为笑柄屡屡报导,加之有些对古玉仅知道一点皮毛便以行家或专家自居的人踊跃围观,以比专家还专家的口吻跟着进行瞽论聒噪,推波助澜,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对眼学的偏见,这样势必使人们对古玉处于既爱又怕的无限纠结之中。

传统鉴别古玉靠的就是眼学(感官经验)。眼学是长期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积累出来的能力,具有能够应对千变万化的作假手段,鉴定工作不受场地和环境的限制,实用性强且简便的优点。试想谁会对身边的亲人经常认错?而对于陌生人,即便有过几次不经意地擦肩而过,久后再次相逢,未必马上就能认得出来。这就是感官经验积累得多寡不同造成的。所以用眼学鉴定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只与感官经验积累的多少有关,而与采用的方法无关。许多人正在探讨如何与一些现代检测仪器结合起来进行互相验证,这应该是破除“不够直观、难以令人信服”比较好的方法。但是,即便是专门鉴定古玉的科学仪器出现了,如果不具备古玉器学基础和眼学鉴别古玉的实践经验,以及识别仪器显示偏差等经验也是不行的;这就像听珍器和医生相比,医生起到的作用更关键。

如果要使古玉鉴定的结论具有排他性,最好要具有三个以上的证据把结论限制在唯一的或极小范围内;尤其是要努力抓住那些难以复制的几个关键证据,就会使结论象“两点定线、三点定面”的数学定律一样确切无疑。目前,不论是仪器鉴定或是“眼学”鉴定都会出现错误的原因,就是所用下结论的依据不够充足和确切,难以把它限制在排它性的范围内。如古代器物放射性衰减和光谱改变等性质,常常是现代科学鉴定仪器确定其经历时代的依据。我们说古玉的年代是指玉材变成玉器以后的年代,而有些仪器检测到的是它的成矿年代。且不说它的精确性有多大,如果样品有意或无意地经过放射源或其他因素干扰就会轻易地改变鉴定结果。

仿古玉,尤其是高仿的仿古玉,就是按照“鉴定家们”所常用的几项鉴定依据进行仿制的,甚至是比照古玉制作后又进行作旧处理的,如果“专家”没有能力找到更多方面的破绽,就会做出错误的结论。对于各种特征都比较明显(俗称“开门”)的古玉,鉴赏力强者自然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结论;关键是那些时代特征不十分明显的古代玉器,其判断的难度很大,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类比,才能推断出一个较模糊的结论。因此眼学鉴定古玉和其他工作一样,稍有不慎便会出现错误(包括“伪判真”和“真判伪”),即便是采用“会诊”式鉴定的“一票否决制”,只能是出现“伪判真”的错误机率少些,未必能达到绝无差错。因此,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鉴赏者偶尔出现鉴定错误也在情理之中,只要不是恶意的或出现极不应该的低级错误,就应该给予谅解。

古玉的形状和纹饰与碾磨出来时的总体形态,即便是高古玉器也变化不大,但色泽有的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尤其是高古玉,呈现出来的是由玉材本身固有的颜色或质地打磨出来的色泽,与古玉经受外界复杂环境的风化作用及浸染作用产生的包浆、沁色的综合色泽外观。这种外观特征,使得原来的使用者即便苏醒过来也未必再认得出来了,对我们来说却是分辨高古玉的最明显特征。

古玉中变化不大的部分,遗存有古代的许多时代信息。一是纹饰和器型受当时所用工具加工性能和鉴玉工艺技巧局限制约产生的痕迹;长期使用中产生的磨损、损坏及火烧痕迹;所处环境中的水土及其他物质对其产生的浸染使玉质出现变化痕迹;岁月形成的陈旧痕迹;以及是否有人为作旧痕迹等。二是受当时审美时尚局限产生的器型、纹饰样式。三是古玉玉材所处矿层的玉质特征,及其成器后所处的环境状况和经历使用时间的长短而对包浆、沁色产生的因素。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痕迹,便是我们今天识别古代玉器,给它断代的依据。虽然有许多痕迹都可以用现代的工艺技术复制出来,但很难每一项都能在同一件玉器上同时呈现出来。那些不可复制的痕迹,是我们下结论的最好依据,一定要把它确认准确。

要准确地了解古玉,必须尽可能多地系统地了解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生产力等方面的发展进程,掌握住每个历史时期玉器的内在文化内涵、造型神韵,外在的玉器造型,常用的玉材特征,工具和工艺产生的痕迹特征,玉质老旧的面貌,善于从出土标准玉器中总结出各种玉器的造型、工艺在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多上手研究古代玉器,才能获得对古玉的理解悟性,别无捷径可走。

再说仿古玉。确切地讲,按照传统纹饰和造型样式制作出来的玉器形状,不论它与以前器物是否完全一致都不能称作仿品,而是器型品种的延续和发展。如老三代至现代的素玉璧,你能说它是红山文化或良渚文化素玉璧的仿品吗?如果对于已经消失了的玉器品种进行模拟制作的话,根据制作目的可分两种类型:一是为了再现历史上某一玉器品种的面貌。不但要在造型、纹饰、各部尺寸、次生的颜色、包浆等外观面貌上要达到基本相似,甚至在惯用玉材品种、玉质档次、制作工艺水平上还要达到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水平,这才是纯粹意义上的“仿品”,严格地说应称其为“复制品”,这种仿品多见于清代宫廷。

另一种虽然也是极力模拟古玉器的各种外观面貌,但采用的玉材品质及工艺制作水平都很低,其仿冒古代玉器的目的是牟取暴利,这一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赝品。所以说仿品与赝品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古代赝品玉器虽然经历百年以上岁月的**能达到真品古玉的正果,但其价值仍不能与同时期的古玉器相比。玉器的造型和纹饰风格具有时代性,所以古玉常见的造型、纹饰是给真品玉器断代的依据之一,但不是判断真伪的证据。这就象正常的人群从发饰、衣饰、行走姿态等方面就可以判断出他的性别,由于非正常人群的存在,这绝对不能作为判断人性别的依据。因此除了低级仿品能从玉器造型、沁色、纹饰样式判断出真伪外,一般具备了某一时期玉器造型、沁色、纹饰样式规律的玉器,未必就是这一时期的玉器。我国历史上的琢玉工具进步虽然缓慢,但总是在由笨拙向精细方向不断地改进,加上工艺技法的相应改进,留下的雕琢痕迹总会有所不同。所以高仿的难度不在纹饰的俏与不俏,而在于与雕琢纹饰对应的工艺技法。除了大型流水线作业,就不会出现完全相同雕琢痕迹的作品,古代更不可能。因此就可明白,市场上重复出现的“宝物”一般是假的,基本没有例外。玉器都是雕琢碾磨而成的,必有雕琢痕迹。所以认真研究玉器的加工痕迹,准确掌握玉材质地的时代特征及沁色、包浆的真伪,是进行鉴赏古玉的关键。

高古玉上面的沁有几种,是怎么形成的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希正是这样定义的,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高古玉以和田玉为主,历来千里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慱物馆及少数藏家手裏。
古玉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声的玉雕。不是你、我、他想像出来的或理论出来的。现代玉雕和仿古玉雕就不具备这个特徵。玉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
高古玉精品其工艺相对复杂精美,玉材大多出自昆仑山脉,有不少达到和田质地。随着收藏高古玉的热情渐涨,收藏者对如何鉴别高古玉的水平有很大提高,不少防品都已成了门外货。特别是一件材质、纹饰、形制、工艺特徵较符的普通高古玉,几乎在藏友眼中成了熟客,都能得到公认。这是民间高古玉收藏步入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形势的发展将会向更高层次迈进。
高古玉研究是一门深不可测的学问,收藏者与造假者始终是一对正道和邪道利益关糸的竞争对手。而这种竞争的焦点,将集中表现在对高古玉工艺、纹饰、形制、材质的精工、精选上。客观上普品相对多些,而精品很少见,且价值无量,必然要成为相互之争的首选标目。但对高古玉精品的真假识别,要比一般普品更难。区别在於:普品是古代玉工手工操作的成份大,留下的工具、加工痕迹较明显,而现代制玉的高级工具派不上大用,按照古人的方法去做,现代玉工也不会干这种傻事,即是做了露出的马脚也很明显,按现在收藏界的水平很容易被识别。普品在玉材上也有明显的特徵,古代选用地方杂料多,也有和田料,但总体上材质水平不高。目前大量普品高古玉的出现,人们对这类材质及其存在的包浆、沁色等,多少形成了糸统概念,有一种熟悉感,识别相对容易。而仿造要选出几乎相近的材质,并加以做旧,效果总是不佳,很容易分辨。基於这些客观因素,高古玉普品仿者已不占优势。

高古玉器(汉代前)的取材,有的源於地方玉,有的来自新疆的和阗玉,大都取材於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这两种玉料因剥离矿床时间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但是古人制玉却认为皮和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华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动物留有玉皮及巧色)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带有沁色。玉质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环境不同、埋藏的时间不同等因素造成玉的沁色也不同,有时一件玉器上会有几种沁色。分辨古玉的各种沁色可以断定古玉的真伪。我们如今看到真古玉的沁色都是成器後沁入的。
高古玉沁色种类凡多,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等。所呈现的色彩主要有红色、**、黑色、白色、绿色、紫色、蓝色及过渡色。沁色一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应当是外界化学元素沁入玉中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和状态特徵。色彩是有别於玉质**的来自於外界的其他色素。非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色彩的相对**性,没有与玉的分子结构产生互变。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外来原素与玉内原素产生互变,从而改变玉的本质结构变化,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研究古玉的沁色对鉴别真假古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质、形、工、沁是古玉鉴定的四大要素。随着科技的发展,造假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形和工本来就是人为的,五千年前的先人们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都能做出来的东西,现代人也同样做得出来,而且是可以乱真的。所以重点应集中在质与沁的研究上。质也有两种含意:一是玉本身的质地。玉本身的质地是指它的矿物属性及产地;二是指质的变化,这就和沁分不开了,有沁才能有质的变化,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古玉在**埋藏几千年,不可避免地产生次生变化。其表现形式有:结晶体、竹叶状次生物、针状结晶、蚂蚁脚、霉点、鸡骨白、皮壳、蛀孔等。
玉的表层沁色有其内在的原因,质地疏松、多孔缝隙的玉材比致密玉质有更大的表面积,经科学实验测定,表层透闪石(属链状矽酸盐矿物)基本次生变化成滑石(属层状矽酸盐矿物)而比链状矽酸盐矿物有更强的表面化学活性,这将加速表面吸附和表面化学反应。埋藏於潮湿偏酸性土壤中长达数千年的玉器,一方面自身材料中的活跃元素(主要为钙,包括杂质矿物方解石和透闪石次生成滑石後的剩馀钙)会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及有机物也会吸附於玉器表面。表面较内部的铁含量增高并呈红褐色者,应为表面吸附了铁并生成赤铁矿和针铁矿所致,滑石粉片晶之上浮有针、柱状晶体(用40倍的放大镜可清晰看到),黑色表皮含铁比内部高,并且出现的元素往往与有机物相关,在红山古玉黑色皮壳的检测时,检测到30多种不同的化学元素,由此可初步推断黑色的表皮应该是腐殖质类的有机碳引起的(人工沁色的化学元素往往比较单一)。一些玉器的表层有绿色沁,这是铜器和玉器同时埋藏形成的。竹叶状纹和草叶纹应是斜黝石在玉表滑石化後显露出的特徵。蚂蚁脚及霉点,在玉表层的出现应是含色的矿物或有机物沿玉的缝隙沁入而未与玉质发生交互作用的现象。

总之,古玉的受沁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为的染色有着本质的区别。经验是一种感知,真与假的认知,天然沁色应当是产生於偶然的。而在这种偶然产生的自然色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偶然的色彩构成(这种色彩构成又有别於纯天然的色彩构成,因为它是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为造成的)——就是这种发现令人惊讶和愉悦。但是反之,对於一块具有相近色彩的人工染色的仿古玉,在审美上就不会令我们产生同样的惊叹与愉悦,反而让人生厌——因为在我们看来,它的色彩和形式是经过人工设计和加工的,它应当如此,因此是理所当然的。

沁——让古玉变得千姿百态,她赋予古玉新的生命,让爱玉者如醉如痴。它让历史变得更神秘也更清晰。

高古玉,在国外艺术品市场上是常青树。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高古玉得到了欧美一些大收藏家的追捧。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那些大收藏家们一直锺情於新石器时代的陶瓶、陶罐等古朴的收藏品,而高古玉与高古陶瓷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受到垂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高古玉鉴别方法
1,断新老:器物的钙化,沁色过渡自然,并且深入肌理。(短时间作假,绝对不会如此)
2,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有的还会有局部的**突起同时存在。
3:盤玩时,有钙化的地方会慢慢的变回玉的本性,根据钙化的轻重,时间有长有短;上面的沁色会逐渐变浅,但不会消失。完全变化後,玉器会很润泽。假货则绝对不变。
4:把玉器放进80度左右的温水中,钙化的,会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气泡(因为钙化後,改变了内部分子结构,变得疏松了)。没有钙化部分不会出现此现象。
5:放进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会感到有一种粘粘的感觉。并且每次都如此,直到盤玩通透。

6:盤玩中的器物,见到汗液或是水後会有一曾灰皮出现。(出灰现象)
7:用PH值试纸测试,基本会成中性。(与当地土壤结构也有关)
8: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於玉器长期在**,受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个明显的特性。
9:出土玉器都有*阳面,因为受地湿地热矿物质等的影响,阳面变化较*面变化小,也就是钙化,沁色,腐蚀等比*面差。

高古玉怎么辨别真伪简单识别 搜狐

与生俱来的加工痕迹告诉我们高古玉的成器年代_平和的旋磨纹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m***/s/blog_e8d062a80102wtqx.html

高古玉上生成的沁因环境不同而异,不能形成比对标准。

玉器的外形可以仿制。

唯有工具加工的痕迹是成器时留下来的,是与生俱来的印记。不同时代的加工工具会留下不同的加工痕迹,玉器上的加工痕迹会告诉我们成器的年代。

高古玉指公元前的玉器。高古玉材质以和田玉居多,也有密度略低,手感滑润的石英岩玉。

人类的手得闲时喜欢把握和揣摩感觉润的吉祥的器物,这是一种生理和精神的需要。造形独特有象征意义的的玉器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从古到今,爱玉者众。古人随身佩戴着玉器闲时揣摩。

古人随身携带的玉器有两个孔用于穿绳,每件重量在二百多克以内,大的玉器用于供奉。

玉器上的孔是成器时的先天印记,辨识高古玉就要看孔。

古时候打孔用头尖尾大的锥形硬物旋转碾磨,旋转的速度很慢,旋转的方向不断地在改变,往复旋转摩擦的结果在孔壁上留下细细密密的旋磨加工痕迹。这种痕迹的间隔无序,像绕着一圈圈交错的头发丝。

高古玉器就是薄片,也能看到所开出来的孔口大里小,同样有旋磨纹。

现代在玉器上打孔使用以电为动力源的圆柱形钻孔工具。电动机械的旋转速度快,在和田玉这类密度高的玉器上打孔,如果钻头不锋利时会比较吃力,孔壁上有时会留下较稀疏的螺纹状痕迹。

现代打孔钻头是朝一个方向旋转,钻头从孔里退出时偶尔会反方向旋转,孔壁上留下的钻孔痕迹即使是时有时无,也都是螺纹一样间隙有序的痕迹。

高古时代以后打孔工具不同,成孔无旋磨纹

能看到玉器的孔壁,立刻可以明断真伪高古玉。

高古玉在玉器上对着开孔,形成孔型像一个漏斗,口大里小,没有台阶。呈斜坡面的孔口可以看到旋磨纹。

远古时所用的前尖的锥形工具的尖角锥度约为72°锥底直径约为7.5mm。因此,就是在薄至3.4mm的玉片上打一个单孔也需要两边对开,才能获得直径5mm的孔。

高古玉器的平面上一般是打两个对开的孔,孔型如漏斗,也有人称为象鼻孔,孔壁有旋磨纹。

仔细看对开的两个孔有时可以看到孔的深处有锥尖在孔壁上留下的尖锥型小坑。

厚至9mm的玉器上的单孔,可以看到从玉器两边向里打孔的尖形锥在孔内的椎体汇合处留下一圈小于孔口的坎。

高古玉的槽的表面也有旋磨纹。槽边缘无直线段。现代玉器的槽边缘平直,槽面光滑。

加工痕迹会开口说话,我们仔细观察就是在聆听来自远古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