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上官近阳 给各位分享顿巴斯决战地区有哪些战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顿巴斯的顿巴斯战(顿巴斯战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顿巴斯的顿巴斯战

顿巴斯战役是苏德战争中,苏军在第聂伯河会战过程中为粉碎德军顿巴斯集团、解放工业区顿巴斯,于1943年实施的进攻战役。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粉碎德军顿巴斯集团、解放工业区顿巴斯,于1943年8月13日~9月22日实施的进攻战役,为第聂伯河会战的组成部分。斯大林急不可待的要夺回顿巴斯。早在库尔斯克**取得初胜的8月6日,他就责成华西列夫斯基拟定相关计划,并在8月10日上报。而由华西列夫斯基协调的西南和南方面军,则应该在8月13—14日完成准备。 华西列夫斯基不敢怠慢,8月8日就上报了计划。考虑到南方面军几天前刚被德军从米乌斯河赶回去,损失较大且兵力较弱,他建议其进攻日期可以比西南方面军晚2天。8月10日凌晨,斯大林批准了顿巴斯战役计划。防守顿巴斯的德军为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E·v0n曼施泰因元帅)所属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共19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约54万人、火*和迫击*5400门、坦克和强击火*900辆、作战飞机1100架,沿北顿涅茨河和米乌斯河一线建立坚固的纵深梯次防御。苏军参战兵力为西南方面军(司令为RY·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和南方面军(司令为F·I·托尔布欣上将),共11个合成集团军、2个空军集团军、1个坦克军、3个机械化军和1个骑兵军,约105万人、火*和迫击*2.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1257辆、作战飞机1400架,另有亚速海区舰队和游击队配合行动。大本营代表AM.华西列夫斯基协调两个方面军的行动。 西南方面军的进攻马肯森首先受到遭到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打击。该方面军拥有近卫第1集团军(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上将),近卫第3集团军(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中将)、近卫第8集团军(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中将),合成第6集团军(什列明中将)、合成第12集团军(丹尼洛夫少将)、合成46集团军(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格拉戈列夫少将)。总兵力565200人。机动**为坦克第23军(220辆坦克)和近卫机械化第1军(165辆坦克)。空军第17集团军(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苏杰茨中将)提供空中支援。由于马肯森7月份没有进行彻底反击,**得以在伊久姆方向的北顿涅茨河扩大**场。现在,华西列夫斯基和马利诺夫斯基准备利用这个**场,作为挺进巴尔文科沃、巴甫洛格勒、直至扎波罗热的出发阵地。为了增强战力,马利诺夫斯基在8月10日派来了新锐的第6、12集团军,以取代**场内损失严重的第8近卫集团军。但**的第一个行动,却发生在伊久姆以北的方面军右翼——兹米耶夫。这里所连接的北面哈尔科夫战场,当时还在激烈决战。为了支援哈尔科夫之战,8月11日凌晨,斯大林要求华西列夫斯基和马利诺夫斯基务必有所行动。第二天的8月12日,第1近卫集团军就向兹米耶夫市发起了进攻。8月13日,以兹米耶夫之战为契机,西南方面军右翼开始向克拉**格勒进攻。兹米耶夫市本身,直到8月17—18日才被苏军攻陷。8月16日,马利诺夫斯基才开始主要攻势。他的中部集团——第6、12集团军由伊久姆地域的**场出击。近卫第3集团军也在方面军左翼发起攻势。为了支援进攻,**实施了威力空前的*火齐射,巨烈**掀起的大量泥土就像直竖在空中!但因为**不够,*击并没有持续太久,而苏军步兵已经投入了战斗。他们马上意识到,德军的火力点根本没有被压制,反而不断喷射出炙热的杀人烈焰。遭受重大损失的**仅仅前进了1—2公里。至8月18日,他们的散兵线就基本无法推进了。8月18日,马利诺夫斯基只得命令尚未休整完毕的近卫第8集团军,投入第6、12集团军之间。同样从第二梯队投入的,还有第46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很清楚*弹不足的现状,因此寄希望于在狭窄地段上发起一次突然袭击。8月22日拂晓,他开始行动,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很快撕开一道8公里宽,10公里深的口子。马利诺夫斯基兴奋不已,下令立刻投入坦克以扩张战果!值此关键时刻,**的指挥和协调却掉了链子。先是方面军装甲兵司令沃洛赫中将被流弹打死,而第1近卫机械化军却刚刚进入出发阵地。军长鲁西亚诺夫也不打算把他的坦克投入战斗,因为他根本不相信崔可夫已经取得了突破。德国人乘机调来了预备队,以重*轰击苏军的增兵路线。德国轰炸机群也出现在天空,准备狠狠打击可能出现的**坦克。投入机械化**的时机错过了。8月23日,苏军继续进攻。第1近卫机械化军的坦克也以密集队形发动冲击。当他们翻过一座山头后,立刻遭到隐藏在灌木丛和**的反坦克*直射,战壕里飞出了用导线制导的反坦克“鱼雷”,把苏联坦克撕裂成几个大钢快,抛出10—20米远!**又一次受挫。马利诺夫斯基继续锲而不舍的进攻。220辆坦克支援着**的步兵潮,不停冲击马肯森的防线。8月底前,他推进了50—60公里,虽然尚未取得决定胜利,却也从南面威胁了哈尔科夫德军。同时,马肯森的德军**也被一点点的吃掉。从7月17日—8月21日,德第1装甲集团军已损失27991人,仅补充6174人。当马利诺夫斯基艰难前进之际,在他的南面,晚两天进攻的托尔布欣却收获巨大。南方方面军攻势托尔布欣的南方面军总兵力为446700人,并不如马利诺夫斯基强大。编成包括近卫第2集团军(格奥尔吉·费多罗维奇·扎哈罗夫中将),突击第5集团军(维亚切斯拉夫·德米特里耶维奇·茨韦塔耶夫中将),合成第28集团军(格拉西缅科中将)、合成第44集团军(霍缅科少将)、第51集团军(雅科夫·格里戈里耶维奇·克列伊泽尔中将),空军第8集团军(季莫费伊·季莫费耶维奇·赫留金中将),近卫机械化第2、4军,近卫骑兵第4军。赋予托尔布欣的任务是:突破米乌斯河防线,由古比雪沃地域向斯大林诺(顿涅茨克)实施主攻,与北面的西南方面军一道歼灭顿巴斯南部德军。然后向梅利托波尔、克里木半岛和第聂伯河下游方向进攻。8月18日,托尔布欣开始对霍利德的复仇之战。南方面军的突击第5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发起猛攻。在其攻击范围内,只有德第17军的第306、294、336步兵师。这几个师早在7月下旬就被打得溃不成军,现在更是无力抵抗,一天之内就被**突入约10公里。经此大败,霍利德的第6集团军实力所剩无几。尽管他上报的7月17日—8月21日损失只有23830人(补充3312人),集团军战斗兵力却仅余3万余人。8月22日,第6集团军战斗力量统计:第29军8706人,第17军9284人,第4军13143人。为了扩展战果,托尔布欣将第4近卫机械化军投入突击第5集团军打开的突破口。8月19日凌晨,该军开始前进,势如破竹,一个昼夜就向西推进约20公里,渡过克伦卡河,并夺取了右岸**场。从而威胁到了阿姆夫罗西耶夫卡和斯大林诺之间的铁路线。一旦切断这条线路,霍利德的集团军就将被拦腰斩断。**的突破震动了整个南方集团军群。霍利德竭尽所能遏制突破口的扩大,从北面调来第3山地师,从南面调来第111步兵师,由两侧夹击突入苏军。曼施坦因也使尽解数,到处搬援兵救火。他从马肯森那里抽出第17装甲师;从**集团军群讨来第9装甲师和第258步兵师;甚至拉来了A集团军群唯一机动**——第13装甲师!8月20日,德军援兵和突入苏军,在55公里狭窄正面遭遇!持续四天激战,苏方投入第31近卫步兵军(第4、34、40步兵师),第4近卫骑兵军,第4近卫机械化军,德方投入包括第13装甲师在内的3个师。苏军赢得了遭遇战的胜利,并于8月23日攻占了阿姆夫罗西耶夫卡,将霍利德一分为二。苏机械化军先头自进攻开始以来,五天内推进了60公里。已经对塔甘罗格德军后方构成重大威胁。为了加快进攻速度,托尔布欣决定成立骑兵机械化集群,包括第4近卫机械化军和第4近卫骑兵军,由骑兵军长吉里钦科少将指挥。集群的任务是向南突击,迂回德第29军后方。德军撤退霍利德第6集团军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曼施坦因称其为“空前的危机”。他向希特勒告急,要求大量增援,否则就要“缩短战线”——也就是说撤退。希特勒赶忙亲赴乌克兰,于8月27日在文尼察“狼人”大本营接见曼施坦因。他要求全线坚守到“敌人确信其进攻已无所收效为止”。可曼施坦因已经“集中了火力”。他本人,加上集团军司令,甚至还有军长和师长各一位,围着希特勒,不断强调他们兵力不足,北翼第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也无法长期支撑。因此,顿涅茨是肯定保不住了。要避免这种局面,就必须给他12个新师,并从平静地段调动兵力来替换疲惫**。希特勒耐着性子听曼施坦因的说辞。他当然不愿意放弃顿涅茨,所以只能选择抽调援兵。问题是东线几乎没有什么地段是平静的。8月28日,克卢格来谈了一次,也没有实质性表示;北方集团军干脆表明一个师也调不出来。霍利德在前线已经支撑不住了。由于苏军快速集群的迅猛南下,他的第29军极有可能被围在亚速海沿岸。加上苏空军和亚速海区舰队的活动,从海路撤退几乎没有可能。霍利德只得在8月30日放弃塔甘罗格,命令第29军向西突围。同一天,增援而来的第9、17装甲师和第258步兵师向东采取行动,策应了这次突围。8月31日,曼施坦因自作主张,允许第6集团军撤退到“乌龟”阵地——斯大林诺南部,卡利米乌斯河西岸的非筑垒防御阵地。当晚,希特勒也授权曼施坦因让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右翼撤退,当然必须是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9月3日,希特勒又下令,必须无条件坚守“乌龟”阵地。同时对还能控制的地区进行彻底破坏。但曼施坦因也确实没有多少办法了。由于霍利德的崩溃,其北面马肯森的战线也濒于失败。9月初,他的右翼被苏第3近卫集团军突破,并于9月2日丢掉了利西昌斯克。马利诺夫斯基大喜过望,立刻将第1近卫机械化军和第23坦克军从右翼调往利西昌斯克发展战果!**一路猛进,9月8日夺取交通枢纽**村。第二天,**坦克大胆机动,深入德军纵深,一举夺取**村西南的恰普利诺。马肯森的第1装甲集团军纵深被苏联坦克搅了个稀烂,防御体系陷于瘫痪。9月10日,他战线中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巴尔文科沃也落入**手中。托尔布欣也不甘落后,将第2近卫机械化军投入战斗,继续对霍利德穷追猛打。其第5突击集团军在第2近卫集团军配合下,于9月8日解放顿巴斯州首府斯大林诺。当天,斯大林发布国防人民委员命令,祝贺南方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在顿巴斯的胜利。2天后,地面**又和亚速海区舰队的**兵一道,解放了钢铁中心马里乌波尔。在**的巨大压力下,德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不断撤退。曼施坦因在顿巴斯的失败已不可避免。1943年9月15日,曼施坦因经希特勒许可,下达了向第聂伯河撤退的命令,并规定了各集团军撤退后的防御任务:最南部的第6集团军,将控制梅利托波尔和莫洛奇纳亚河,以防止苏军从这里斩断克里木德军退路。为此,该集团军的主力将移交给A集团军群;虽然曼施坦因不太乐意,但根据希特勒的要求,第1装甲集团军应坚守扎波罗热桥头堡。这个桥头堡不仅掩护着至关重要的克里沃伊罗格—尼科波尔的铁钨矿区,而且维系着A集团军群北部侧翼的安全;第8集团军防御克列缅丘格和切尔卡瑟方向;最北部的基辅方向,受到曼施坦因的特别重视,将由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防卫,以防止**从这里实施大规模迂回。 曼施坦因同时要求,德军在撤退过程中,“各集团军……只要有可能,就应与进攻敌军进行战斗,以削弱敌人的进攻锐气并赢得后撤时间”。至此,德军向第聂伯河的撤退已成定局。曼施坦因希望在这次撤退后,能够借助第聂伯河宽阔的河面和高耸的西岸峭壁,为他破败的集团军群提供暂时的避难所,以逃避**强大锋芒的重击!西南方面军突破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防御后,于10日攻占巴尔文科沃,22日将德军逐至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南第聂伯河西岸。同日,南方面军推进至莫洛奇纳亚河一线。为解放北塔夫里亚创造了有利条件。游击队、**工作者以及由亚速海区舰队输送到塔甘罗格、马里乌波尔(日丹诺夫)、奥西片科(别尔江斯克)等地域**的**兵,对解放顿巴斯起了巨大作用。 此役,苏军在宽约45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进约300公里,击溃德军13个师,解放顿巴斯。苏军的作战特点是,以坦克和机械化**快速深入德军后方,破坏其纵深防御,配合主力进攻。 苏军40多个战功卓著的**和**被授予荣誉称号。 顿巴斯战役在近450公里宽的正面上展开,持续了40余昼夜,苏军推进约300公里,击溃德军13个师,内2个坦克师。解放顿巴斯后,重要煤矿和冶金区重回苏联手中。战役的特点是广泛使用坦克军、机械化军和骑兵军(它们在德军后方的行动破坏了德军纵深内的防御,便于方面军主力进攻)。苏军40多个战功卓著的**和**被授予“阿尔乔莫夫斯克”、“戈尔洛夫卡”、“杰巴利采沃”、“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等荣誉称号。

顿巴斯战役意义在哪?

顿巴斯的顿巴斯战

顿巴斯战役在近450公里宽的正面上展开,持续了40余昼夜,苏军推进约300公里,击溃德军13个师,内2个坦克师。解放顿巴斯后,重要煤矿和冶金区重回苏联手中。——这就是该战役的意义。

顿巴斯的顿巴斯战

顿巴斯战役是苏德战争中,苏军在第聂伯河会战过程中为粉碎德军顿巴斯集团、解放工业区顿巴斯,于1943年实施的进攻战役。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粉碎德军顿巴斯集团、解放工业区顿巴斯,于1943年8月13日~9月22日实施的进攻战役,为第聂伯河会战的组成部分。斯大林急不可待的要夺回顿巴斯。早在库尔斯克**取得初胜的8月6日,他就责成华西列夫斯基拟定相关计划,并在8月10日上报。而由华西列夫斯基协调的西南和南方面军,则应该在8月13—14日完成准备。 华西列夫斯基不敢怠慢,8月8日就上报了计划。考虑到南方面军几天前刚被德军从米乌斯河赶回去,损失较大且兵力较弱,他建议其进攻日期可以比西南方面军晚2天。8月10日凌晨,斯大林批准了顿巴斯战役计划。防守顿巴斯的德军为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E·v0n曼施泰因元帅)所属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共19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约54万人、火*和迫击*5400门、坦克和强击火*900辆、作战飞机1100架,沿北顿涅茨河和米乌斯河一线建立坚固的纵深梯次防御。苏军参战兵力为西南方面军(司令为RY·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和南方面军(司令为F·I·托尔布欣上将),共11个合成集团军、2个空军集团军、1个坦克军、3个机械化军和1个骑兵军,约105万人、火*和迫击*2.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1257辆、作战飞机1400架,另有亚速海区舰队和游击队配合行动。大本营代表AM.华西列夫斯基协调两个方面军的行动。 西南方面军的进攻马肯森首先受到遭到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打击。该方面军拥有近卫第1集团军(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上将),近卫第3集团军(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中将)、近卫第8集团军(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中将),合成第6集团军(什列明中将)、合成第12集团军(丹尼洛夫少将)、合成46集团军(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格拉戈列夫少将)。总兵力565200人。机动**为坦克第23军(220辆坦克)和近卫机械化第1军(165辆坦克)。空军第17集团军(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苏杰茨中将)提供空中支援。由于马肯森7月份没有进行彻底反击,**得以在伊久姆方向的北顿涅茨河扩大**场。现在,华西列夫斯基和马利诺夫斯基准备利用这个**场,作为挺进巴尔文科沃、巴甫洛格勒、直至扎波罗热的出发阵地。为了增强战力,马利诺夫斯基在8月10日派来了新锐的第6、12集团军,以取代**场内损失严重的第8近卫集团军。但**的第一个行动,却发生在伊久姆以北的方面军右翼——兹米耶夫。这里所连接的北面哈尔科夫战场,当时还在激烈决战。为了支援哈尔科夫之战,8月11日凌晨,斯大林要求华西列夫斯基和马利诺夫斯基务必有所行动。第二天的8月12日,第1近卫集团军就向兹米耶夫市发起了进攻。8月13日,以兹米耶夫之战为契机,西南方面军右翼开始向克拉**格勒进攻。兹米耶夫市本身,直到8月17—18日才被苏军攻陷。8月16日,马利诺夫斯基才开始主要攻势。他的中部集团——第6、12集团军由伊久姆地域的**场出击。近卫第3集团军也在方面军左翼发起攻势。为了支援进攻,**实施了威力空前的*火齐射,巨烈**掀起的大量泥土就像直竖在空中!但因为**不够,*击并没有持续太久,而苏军步兵已经投入了战斗。他们马上意识到,德军的火力点根本没有被压制,反而不断喷射出炙热的杀人烈焰。遭受重大损失的**仅仅前进了1—2公里。至8月18日,他们的散兵线就基本无法推进了。8月18日,马利诺夫斯基只得命令尚未休整完毕的近卫第8集团军,投入第6、12集团军之间。同样从第二梯队投入的,还有第46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很清楚*弹不足的现状,因此寄希望于在狭窄地段上发起一次突然袭击。8月22日拂晓,他开始行动,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很快撕开一道8公里宽,10公里深的口子。马利诺夫斯基兴奋不已,下令立刻投入坦克以扩张战果!值此关键时刻,**的指挥和协调却掉了链子。先是方面军装甲兵司令沃洛赫中将被流弹打死,而第1近卫机械化军却刚刚进入出发阵地。军长鲁西亚诺夫也不打算把他的坦克投入战斗,因为他根本不相信崔可夫已经取得了突破。德国人乘机调来了预备队,以重*轰击苏军的增兵路线。德国轰炸机群也出现在天空,准备狠狠打击可能出现的**坦克。投入机械化**的时机错过了。8月23日,苏军继续进攻。第1近卫机械化军的坦克也以密集队形发动冲击。当他们翻过一座山头后,立刻遭到隐藏在灌木丛和**的反坦克*直射,战壕里飞出了用导线制导的反坦克“鱼雷”,把苏联坦克撕裂成几个大钢快,抛出10—20米远!**又一次受挫。马利诺夫斯基继续锲而不舍的进攻。220辆坦克支援着**的步兵潮,不停冲击马肯森的防线。8月底前,他推进了50—60公里,虽然尚未取得决定胜利,却也从南面威胁了哈尔科夫德军。同时,马肯森的德军**也被一点点的吃掉。从7月17日—8月21日,德第1装甲集团军已损失27991人,仅补充6174人。当马利诺夫斯基艰难前进之际,在他的南面,晚两天进攻的托尔布欣却收获巨大。南方方面军攻势托尔布欣的南方面军总兵力为446700人,并不如马利诺夫斯基强大。编成包括近卫第2集团军(格奥尔吉·费多罗维奇·扎哈罗夫中将),突击第5集团军(维亚切斯拉夫·德米特里耶维奇·茨韦塔耶夫中将),合成第28集团军(格拉西缅科中将)、合成第44集团军(霍缅科少将)、第51集团军(雅科夫·格里戈里耶维奇·克列伊泽尔中将),空军第8集团军(季莫费伊·季莫费耶维奇·赫留金中将),近卫机械化第2、4军,近卫骑兵第4军。赋予托尔布欣的任务是:突破米乌斯河防线,由古比雪沃地域向斯大林诺(顿涅茨克)实施主攻,与北面的西南方面军一道歼灭顿巴斯南部德军。然后向梅利托波尔、克里木半岛和第聂伯河下游方向进攻。8月18日,托尔布欣开始对霍利德的复仇之战。南方面军的突击第5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发起猛攻。在其攻击范围内,只有德第17军的第306、294、336步兵师。这几个师早在7月下旬就被打得溃不成军,现在更是无力抵抗,一天之内就被**突入约10公里。经此大败,霍利德的第6集团军实力所剩无几。尽管他上报的7月17日—8月21日损失只有23830人(补充3312人),集团军战斗兵力却仅余3万余人。8月22日,第6集团军战斗力量统计:第29军8706人,第17军9284人,第4军13143人。为了扩展战果,托尔布欣将第4近卫机械化军投入突击第5集团军打开的突破口。8月19日凌晨,该军开始前进,势如破竹,一个昼夜就向西推进约20公里,渡过克伦卡河,并夺取了右岸**场。从而威胁到了阿姆夫罗西耶夫卡和斯大林诺之间的铁路线。一旦切断这条线路,霍利德的集团军就将被拦腰斩断。**的突破震动了整个南方集团军群。霍利德竭尽所能遏制突破口的扩大,从北面调来第3山地师,从南面调来第111步兵师,由两侧夹击突入苏军。曼施坦因也使尽解数,到处搬援兵救火。他从马肯森那里抽出第17装甲师;从**集团军群讨来第9装甲师和第258步兵师;甚至拉来了A集团军群唯一机动**——第13装甲师!8月20日,德军援兵和突入苏军,在55公里狭窄正面遭遇!持续四天激战,苏方投入第31近卫步兵军(第4、34、40步兵师),第4近卫骑兵军,第4近卫机械化军,德方投入包括第13装甲师在内的3个师。苏军赢得了遭遇战的胜利,并于8月23日攻占了阿姆夫罗西耶夫卡,将霍利德一分为二。苏机械化军先头自进攻开始以来,五天内推进了60公里。已经对塔甘罗格德军后方构成重大威胁。为了加快进攻速度,托尔布欣决定成立骑兵机械化集群,包括第4近卫机械化军和第4近卫骑兵军,由骑兵军长吉里钦科少将指挥。集群的任务是向南突击,迂回德第29军后方。德军撤退霍利德第6集团军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曼施坦因称其为“空前的危机”。他向希特勒告急,要求大量增援,否则就要“缩短战线”——也就是说撤退。希特勒赶忙亲赴乌克兰,于8月27日在文尼察“狼人”大本营接见曼施坦因。他要求全线坚守到“敌人确信其进攻已无所收效为止”。可曼施坦因已经“集中了火力”。他本人,加上集团军司令,甚至还有军长和师长各一位,围着希特勒,不断强调他们兵力不足,北翼第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也无法长期支撑。因此,顿涅茨是肯定保不住了。要避免这种局面,就必须给他12个新师,并从平静地段调动兵力来替换疲惫**。希特勒耐着性子听曼施坦因的说辞。他当然不愿意放弃顿涅茨,所以只能选择抽调援兵。问题是东线几乎没有什么地段是平静的。8月28日,克卢格来谈了一次,也没有实质性表示;北方集团军干脆表明一个师也调不出来。霍利德在前线已经支撑不住了。由于苏军快速集群的迅猛南下,他的第29军极有可能被围在亚速海沿岸。加上苏空军和亚速海区舰队的活动,从海路撤退几乎没有可能。霍利德只得在8月30日放弃塔甘罗格,命令第29军向西突围。同一天,增援而来的第9、17装甲师和第258步兵师向东采取行动,策应了这次突围。8月31日,曼施坦因自作主张,允许第6集团军撤退到“乌龟”阵地——斯大林诺南部,卡利米乌斯河西岸的非筑垒防御阵地。当晚,希特勒也授权曼施坦因让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右翼撤退,当然必须是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9月3日,希特勒又下令,必须无条件坚守“乌龟”阵地。同时对还能控制的地区进行彻底破坏。但曼施坦因也确实没有多少办法了。由于霍利德的崩溃,其北面马肯森的战线也濒于失败。9月初,他的右翼被苏第3近卫集团军突破,并于9月2日丢掉了利西昌斯克。马利诺夫斯基大喜过望,立刻将第1近卫机械化军和第23坦克军从右翼调往利西昌斯克发展战果!**一路猛进,9月8日夺取交通枢纽**村。第二天,**坦克大胆机动,深入德军纵深,一举夺取**村西南的恰普利诺。马肯森的第1装甲集团军纵深被苏联坦克搅了个稀烂,防御体系陷于瘫痪。9月10日,他战线中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巴尔文科沃也落入**手中。托尔布欣也不甘落后,将第2近卫机械化军投入战斗,继续对霍利德穷追猛打。其第5突击集团军在第2近卫集团军配合下,于9月8日解放顿巴斯州首府斯大林诺。当天,斯大林发布国防人民委员命令,祝贺南方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在顿巴斯的胜利。2天后,地面**又和亚速海区舰队的**兵一道,解放了钢铁中心马里乌波尔。在**的巨大压力下,德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不断撤退。曼施坦因在顿巴斯的失败已不可避免。1943年9月15日,曼施坦因经希特勒许可,下达了向第聂伯河撤退的命令,并规定了各集团军撤退后的防御任务:最南部的第6集团军,将控制梅利托波尔和莫洛奇纳亚河,以防止苏军从这里斩断克里木德军退路。为此,该集团军的主力将移交给A集团军群;虽然曼施坦因不太乐意,但根据希特勒的要求,第1装甲集团军应坚守扎波罗热桥头堡。这个桥头堡不仅掩护着至关重要的克里沃伊罗格—尼科波尔的铁钨矿区,而且维系着A集团军群北部侧翼的安全;第8集团军防御克列缅丘格和切尔卡瑟方向;最北部的基辅方向,受到曼施坦因的特别重视,将由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防卫,以防止**从这里实施大规模迂回。 曼施坦因同时要求,德军在撤退过程中,“各集团军……只要有可能,就应与进攻敌军进行战斗,以削弱敌人的进攻锐气并赢得后撤时间”。至此,德军向第聂伯河的撤退已成定局。曼施坦因希望在这次撤退后,能够借助第聂伯河宽阔的河面和高耸的西岸峭壁,为他破败的集团军群提供暂时的避难所,以逃避**强大锋芒的重击!西南方面军突破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防御后,于10日攻占巴尔文科沃,22日将德军逐至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南第聂伯河西岸。同日,南方面军推进至莫洛奇纳亚河一线。为解放北塔夫里亚创造了有利条件。游击队、**工作者以及由亚速海区舰队输送到塔甘罗格、马里乌波尔(日丹诺夫)、奥西片科(别尔江斯克)等地域**的**兵,对解放顿巴斯起了巨大作用。 此役,苏军在宽约45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进约300公里,击溃德军13个师,解放顿巴斯。苏军的作战特点是,以坦克和机械化**快速深入德军后方,破坏其纵深防御,配合主力进攻。 苏军40多个战功卓著的**和**被授予荣誉称号。 顿巴斯战役在近450公里宽的正面上展开,持续了40余昼夜,苏军推进约300公里,击溃德军13个师,内2个坦克师。解放顿巴斯后,重要煤矿和冶金区重回苏联手中。战役的特点是广泛使用坦克军、机械化军和骑兵军(它们在德军后方的行动破坏了德军纵深内的防御,便于方面军主力进攻)。苏军40多个战功卓著的**和**被授予“阿尔乔莫夫斯克”、“戈尔洛夫卡”、“杰巴利采沃”、“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等荣誉称号。

顿巴斯战役意义在哪?

顿巴斯战役在近450公里宽的正面上展开,持续了40余昼夜,苏军推进约300公里,击溃德军13个师,内2个坦克师。解放顿巴斯后,重要煤矿和冶金区重回苏联手中。——这就是该战役的意义。

苏军在库尔斯克、哈尔科夫和顿巴斯等几个方向调动了哪些兵力?

苏军在南翼的进攻,未经间歇即在库尔斯克、哈尔科夫和顿巴斯等几个方向同时展开。

沃罗涅日方面军于2月2日至3日转入进攻,在2个方向作战。第40、第69集团军和近卫第5坦克军计划前出到哈尔科夫以北地域,并从西北迂回该城。第3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6骑兵军则实施机动,从南面绕过该城。右翼第60集团军与布良斯克方面军第13集团军协同动作,在库尔斯克—利哥夫方向进攻。

在获悉德军企图向库尔斯克地域调遣预备队后,苏军第60集团军决定加速解放该城,以2个突击集团从南、北两面迂回库尔斯克。2月8日晨,苏军收复库尔斯克,并继续向西面的利哥夫发展进攻。

沃罗涅日方面军主力第40、第69集团军和第3坦克集团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作战行动也很顺利。它们粉碎德军在奥斯科尔河地区的抵抗后,向哈尔科夫迅猛推进,但越接近城市,遭到的抵抗越激烈,德军将新锐预备队投入了交战。2月9日,苏军第40集团军主力解放了别尔哥罗德。10日,第40集团军所属各**已进抵广阔的战役地区,前出到距哈尔科夫城北55公里处。这对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行动非常有利。为免遭包围,德军哈尔科夫地域的**开始从北顿涅茨河一线撤至哈尔科夫。2月15日,苏军从3个方向同时向哈尔科夫城突击,激烈巷战持续1个昼夜。苏军于16日中午肃清哈尔科夫的德军,收复哈尔科夫。

在向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两个方向发展进攻的同时,苏军以西南方面军为主,进行了解放顿巴斯的战役。为完成任务,西南方面军专门成立了主要由第6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波波夫将军的快速集群组成的突击集团。

1月29日,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率先向巴拉克列亚总方向发起进攻。翌日,方面军其他**也先后投入战斗。

最初,西南方面军进攻发展十分迅速。第6集团军占领巴拉克列亚和伊久姆两城市后,至2月19日,已推进140至180公里,

进入克拉**格勒郊区。近卫第1集团军在第6集团军左侧行动,于2月11日攻占洛佐瓦亚车站。快速集群的近卫第4军,进抵克腊**阿尔美伊斯科耶地域。

二战双方伤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伤亡最惨重的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战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巴巴罗萨作战”,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的苏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

在1942年春天,德国的前沿阵地已经基本稳固。然而,由于**集团军群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放弃了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部分德军统帅希望攻击苏联意想不到的战略方向以求获得快速的成效。而部分人尤其是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这个目标过于明显。因此,德国开始筹划在北部或南部战线发动新一**势。此外,由于美国在遭到珍珠港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由于苏联南部地区有支撑苏联战争机器的高加索油田,联系中亚地区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农田,因此德国希望能够挺进这个区域,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蓝色行动

德国计划调遣南方集团军群全速进攻,迅速穿越俄罗斯南部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这场夏季攻势被命名为“蓝色行动”(德语:Fall Blau)。参加行动的**包括第六集团军、第十七集团军以及第一、第四装甲集团军。在1941年,南部集团军已经占领了乌克兰地区,并被调往计划发动进攻的地区。
然而,在战略计划中,希特勒进行了介入,并命令该集团军分成两个集团军群。南部集团军A军群由曼施坦因和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指挥,并按原计划向南推进至呒铀鳌D喜考�啪麭军群包括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和赫曼·霍特指挥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其目标是东渡伏尔加河并占领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如此重视占领斯大林格勒,主要有几个原因:这是伏尔加沿岸的主要工业城市,攻陷斯大林格勒将保障进攻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的左翼;另外,该城市的名字正是希特勒的死敌斯大林,如能攻占这个城市,将对对手造成极大的压力。当然,斯大林也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座城市的防卫非常重视。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的战争密令:第41号指令。企图一俟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最终歼灭苏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把所有可以动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战方向,旨在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接着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脉的通道。


战役初期

蓝色行动原定于1942年5月开始。但是参与该行动的部分德国和罗马尼亚**正在克里米亚半岛进行包围塞**托波尔的战役。直到当年6月,这座城市仍未被占领,因此这也迫使德国不得不数次推迟蓝色行动。与此同时,苏联铁木辛哥元帅领导 南方面军主力发动了第二次卡尔可夫战役,却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1942年6月28日,作为蓝色行动的序幕,南方集团军群在俄罗斯南部发起了攻击。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科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苏军**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
德军的进攻起初非常成功。苏联**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几乎未进行有效的抵抗,便向东迅速撤退。虽然苏联曾试图巩固防线,但由于另一部分德军从侧翼进攻,导致了防线的崩溃。德军将苏军两次包围,并歼灭大部份苏军。第一次是7月2日在哈尔科夫的东北部,第二次是在一周后米里洛夫的罗斯托夫-奥比拉斯地区。同时,匈牙利第二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团也对 佛罗尼斯发动了突袭,并在7月5日攻陷该城。
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是当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或迫击*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由于第六集团军在战役初期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战果,希特勒便直接参与指挥,命令第四装甲军团南下加入南方集团军A军群。由于当地公路狭窄并且数量不多,导致了第四装甲军团与第六集团军陷入了交通的阻塞。两个军团为了疏导路面数以千计的车辆,不得不陷入停滞。这次迟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使进攻至少推迟了1个星期,未能一举突入斯大林格勒。由于第四装甲军团没有达到配合A军群合围苏军的目的,希特勒再次改变了主意,命令第四装甲军团重新加入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

苏联指挥层开始逐渐明确德军的意图。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和迫击*、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7月,苏联制定了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计划。斯大林格勒的东面是宽阔的伏尔加河,在河对面布置了刚刚组建的第62集团军,其指挥官是崔可夫,他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死守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战斗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斯大林任命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华西列夫斯基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到7月底,德**队已经将自己的阵地推进到顿河对岸。德国人利用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盟友的**来巩固防线。第六集团军已经距离斯大林格勒仅数十公里,而位于其南面的第四装甲军团也开始北上协助对这座城市的攻击。在南面,A军群已经深入高加索地区。也无法再对北面的B军群提供支持。

7月25日,德军对由苏军第64集团军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次日,苏64集团军**退过顿河。8月1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为防守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分兵力于7日组建东南方面军(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 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

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在1942年7月27日发布的第227号令规定,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毙。其口号就是“决不后退一步!”。

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和迫击*,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面和西南面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8月23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并夺取该市。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苏军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实施反突击,阻敌于西北市郊。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并将主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防御,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

苏军最高统帅部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减轻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惨重。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


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激烈巷战

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双方展开巷战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持。刚刚赶赴城中的**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兵**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德军把这种看不到敌人的城市防御战称为“鼠战”(德语:Rattenkrieg),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

在城中的制高点,一座名为马马耶夫冈的小山丘上,发生了最为残酷的战斗。两方**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苏军在一次**中,竟然在一天之内牺牲了1万名士兵。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还将**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后来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

由于德军无法看到战斗结束的迹象,便开始调遣包括600毫米迫击*等重装甲**开入城内。然而在伏尔加格东岸的苏联火***将德军置于其*火笼罩之下。而城中的**防御**仍然利用废墟进行战斗。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够前进,也会遭遇在楼顶的苏军反坦克**。

此外,苏联的**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手Zikan到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日后成为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

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两方**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见日光的**室司令部也忍受着湿疹的病痛,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

经过3个月血腥的战斗,德军终于在11月份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了整座城市的80%地区,将留守的苏联**分割成两个狭长的口袋状。此外,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联不能再通过船运送补给品给城中守军。尽管如此,马马耶夫高地附近的战斗和北部城区的工厂地带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红色十月工厂、 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的战斗为全世界所知晓。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有的时候甚至就直接在战场上修理**。坦克由工厂的工人志愿兵驾驶。这些坦克往往直接从兵工厂的生产线上开到了战斗前线,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射击瞄准镜。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击。市民们也拿起了**,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和手*。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11月11日,德军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


苏军****的“铁钳攻势”

在围城期间,协助防卫B军群侧翼的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都要求其指挥部增加**。例如匈牙利第2军团(装备和训练都很落后)负责防护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长的地带。这使得其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B军群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然而,希特勒过于关注攻城本身,拒绝了侧翼**提出的增援要求。为此,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将其撤职,任命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为新一任参谋总长。

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到了秋天,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统帅朱可夫开始在城外的南北两侧大规模集结兵力。德军的北侧是由装备落后并且斗志不强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这次战略的暗号是“天王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

1942年11月19日,苏联**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由瓦图京大将(Nikolai Vatutin)指挥的主攻**包括整整3个军团(第1近卫军团,第5坦克军团和第21军团),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在进攻的前夕,罗马尼亚**似乎已有所察觉,不断向总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军总部拒绝。负责防卫德军第6军团侧翼的罗马尼亚第3军团,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便被苏军粉碎。

11月20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南部发动第二**势。负责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尼亚第4军便首当其冲遭到了攻击。主要由骑兵队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军迅速向西推进,并于2日后在卡拉赫城区会合,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约25万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以及部分克罗地亚**陷入了这个包围圈中,同时也包括城中尚在战斗的数万苏军士兵。德军第六集团军只有约5万人的**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苏军投入开发的新式**:喀秋莎火箭*(绰号[斯大林的管风琴],外观是集束多*管彷佛管风琴),卡秋莎火箭*可以在一部机动车辆上同时发射多达48枚的火箭弹,这种**在摧毁敌军的坦克方面有着近乎完美的表现。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德军指挥部急于让德军在包围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军空军司令戈林却声称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六集团军提供补给。一年前在迭扬斯克包围圈中的成功空运纪录使得德军将领依然幻想通过强大的空军运输力量来维持第六集团军的战斗力。然而两次空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规模的不同。第六集团军几乎相当于普通德国集团军的两倍,另外,同时被包围的还有第四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提供如此大规模**的供给的运输能力。在克里特岛战役后,德国空军的实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复,而且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每天5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决不能投降。

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严酷的天气条件和苏军强大的防空*火使得德军的空中桥梁无法得以维系。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而且这些运输飞机还要从包围圈中运送伤病员回到后方。第六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

而在另一面,苏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而且开始缩小包围圈的行动。12月份,德军第57装甲军组织的企图从南部解救被围**的“冬季风**动”遭到了苏军的成功阻击。赫尔曼•霍特指挥的援军,离斯大林格勒仅距廿五公里即无法再推近。苏军发动反击将其击退150~200公里。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俄罗斯严酷的冬季开始展现其恐怖的威力。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而包围圈中的德国人却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医疗用品,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

1943年1月,苏联**发起了又一**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苏军虽然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离。事实上,第六集团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

德军第六集团军覆灭

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Pitomni机场和古姆拉克机场(Gumrak)的陷落意味着德军的空中运输和伤员撤退行动的彻底结束。德军的食物和**都极度匮乏。尽管如此,德军仍然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相信苏联人会处死投降的军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巷战。相反,苏联人也被包围圈中的德军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因此继续巩固包围圈。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的称号。鉴于以往从来没有如此级别的德国将领被生擒,希特勒也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殉国。但是,当苏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第六集团军无线电台即将关闭!俄军已经攻占!打垮布尔什维克万岁,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向柏林发出最后感动德国人的著名电报,从此断讯并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其余德军宣布投降。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获。让苏军大为惊喜并同时让德军极为失望的是,战俘中包括22名将军。希特勒对这位新陆军元帅极为失望,并公开说“保卢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荣的殿堂,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退却。”

投降的91000名战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还,并回到了故土。由于大多数士兵本身已经营养**,缺乏医治,加上**将他们发配到苏联各地的战俘营中进行强制劳动,使得大多数人死于过度劳累和营养**。十几位高级军官被带往莫斯科,用作苏联的**宣传工具。包括保卢斯在内的军官们发表了反希特勒宣言,并向德军**大肆宣传。 瓦尔特•冯•塞德利茨•库尔茨**将军甚至提出从德军战俘中组建一支反希特勒**,但是苏联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直到1955年,这些高级战俘才被遣送回国。

尽管在战役结束前数星期,德国的官方媒体已经停止报导相关的有利消息,但德国民众还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悲剧。这并不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是这次失败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战略意义上,都是其它战役不可比拟的。2月18日,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柏林发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 演说,鼓动德国国民接受总体战的理念,即利用全国的一切资源和力量来战斗到底。


会战结果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的精锐之师第六军团的全部和第四装甲军团部分。许多学者估计轴心**队在这场战役**伤亡60万人,其中包括:30万德**队,15万罗马尼亚**,7万意大利**,5万匈牙利**和5万左右的苏联投降**。德军伤亡人数中阵亡和俘获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总数达到约30万人。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60年代,苏联在城外的山丘马马耶夫岗,树起了高达52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塑像中就包括当时战斗时被炸毁的废墟。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的场所,至今仍接待后人的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