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武嘉菡 给各位分享还有哪些地区没撤区建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2018年中国已有多少地方“撤县设市”?(中国拟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县设市、撤县市设区)名单)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2018年中国已有多少地方“撤县设市”?

8月7日报道,近日,从安徽省内多个权威人士处确认,安庆市潜山县“撤县设市”获批,撤销潜山县,设立县级潜山市。至此,2018年全国已有7地成功“撤县设市”,超越去年一年获批的总数6个。

2018年中国已有多少地方“撤县设市”?

在大规模“县改市”已尘封20年之后,国务院2017年“解冻”了撤县设市的审批,当年,河北省平泉县、浙江省玉环县、陕西省神木县、四川省隆昌县、湖南省宁乡县、贵州省盘县六个县获批撤县设市。

2018年3月1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到,2018年要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稳妥有序增设一批中小城市,继续开展撤县设市、撤地设市,推动城市群及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县和非县级**驻地特大镇率先设市。

公开报道及文件显示,2018年以来,陕西彬县、江苏海安县、湖北京山县、黑龙江漠河县、山西怀仁县、贵州兴仁县“撤县设市”先后获批。

其中,5月11日,陕西省**官网公布了《陕西省人民**关于同意撤销彬县设立县级彬州市的批复》。

上述文件透露,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彬县,设立县级彬州市,以原彬县的行政区域为彬州市的行政区域,彬州市人民**驻城关街道西大街51号。彬州市由省直辖,咸阳市代管。

5月14日,江苏省**下发通知宣布,撤销海安县,设立县级海安市。

江苏省**在“苏政发【2018】63号”文件中称,根据《民政部关于同意江苏省撤销海安县设立县级海安市的批复》(民函【2018】49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海安县,设立县级海安市,以原海安县的行政区域为海安市的行政区域。海安市由江苏省直辖,南通市代管。

5月18日,在第三届中国(京山)网球节开幕式上,时任湖北京山县县长魏明超宣布京山正式撤县建市。

6月,黑龙江省漠河当地官方消息披露,漠河已撤县设市,以原漠河县的行政区域为漠河市的行政区域。

7月31日,山西省十三届****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关于怀仁县撤县设市有关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说明。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怀仁县,设立县级怀仁市。撤县设市后所涉及的**届次、代表资格和国家机关名称变更等事项,需由省****会依法决定。”

动静贵州微信公众号8月6日消息,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贵州省人民**,同意撤销兴仁县,设立县级兴仁市,以原兴仁县的行政区域为兴仁市的行政区域,兴仁市人民**驻城北街道**路20号。兴仁市由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管辖。

中国还有哪些地方没有撤地建市

随着中国上世纪90年代后,各省区纷纷撤销“地区”行政建制,设立地级市(称为“撤地设市”),现存的地区行政公署已为数不多,主要位于偏远省份和地区。

现存地区行政公署:

地区名称 所属省级行政区 设立日期 行政公署驻地
——————————————————————————
大兴安岭地区 黑龙江省 1970年4月 加格达奇区
昌都地区 西藏自治区 1970年 昌都县昌都镇

山南地区 西藏自治区 1970年 乃东县泽当镇

日喀则地区 西藏自治区 1970年 日喀则市

那曲地区 西藏自治区 1970年 那曲县那曲镇

阿里地区 西藏自治区 1970年 噶尔县狮泉河镇

林芝地区 西藏自治区 1983年10月 林芝县八一镇

吐鲁番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75年1月 吐鲁番市
哈密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68年9月 哈密市
阿克苏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68年9月 阿克苏市

喀什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68年9月 喀什市
和田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68年9月 和田市
塔城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68年9月 塔城市
***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68年9月 ***市

美国的州下辖的那个县(county)是否相当于中国的地级市?

看了下答案都不够靠谱。我来说说吧。必须要说明,美国和中国的行政区域规划完全是不同的两个系统,所以强行问美国的这个等于中国的什么,这是不合适的,因为美国很多东西根本找不到在中国的对应物。county就是其中之一。
从行政区域的角度来看,county属于美国的二级行政区,在洲之下。地级市也属于中国的二级行政区,在省之下。而美国的洲和中国的省规模很相似,通常我们理解为 洲=省,这没有问题。那么从行政等级的角度说,美国的county=中国的地级市,貌似很合理啊。恩,从行政等级上说确实是。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美国有3100多个county而中国只有300多个地级市,county的数量比地级市多10倍啊,美国个中国国土面积也差不多,这样一来,county不管是发展程度,城市规模基础建设方面都远远不及地级市,大部分county连公共交通都没有,中国的地级市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county的规模平均只有地级市的十分之一啊。让我们再往下看一个级别,中国地级市下面的是什么?县!中国有多少个县级行政区呢?2800多个!什么,也就是说美国的county比中国的县数量还要多,规模也就和县相当。把他等同于地级市似乎太不合适了,差距太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通常把county翻译成县。
所以答案是这样,county从行政级别角度说,确实是和地级市相当,但从层层面面看,都会给人一种中国小县城的感觉,绝对比不上地级市。把他等同于县更加合理。
或者你可以这样理解,中国比美国的行政规划多一个级别,那就是“地级市”。因为美国人口比较稀疏,城市覆盖率很低,除了少数像纽约,华盛顿,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你可以看做是中国的一二线城市)以外,其他地方都是小县城。也就是说美国除了特大城市,就是小县城和乡村。不存在所谓的三四线城市。

时事**是什么

1、时政是时事**的简称。就是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际新闻,从国际局势出发纵览全局,概括性比较强从大局出发的事件。

2、时政新闻则是关于国家**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它是由**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

扩展资料1、**素养是指社会群体在一定阶段所形成的**行为能力的总和,它是社会、经济、**等在公民个人意识上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情感、**认知、**态度三个方面。一定的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可以透过公民的**素养得到折射。作为网络**文明的一部分,网络时政新闻则是指借助网络媒体报道的个体性的事实新闻或消息。

2、网民作为当今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他们自身素养的高低,尤其是**素养的高低将会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网络时政新闻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如何把握好网络时政新闻消息的传播,不断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如何认识当前网络时政新闻的传播与网民**素养的关系?如何发挥网络时政新闻在提高网民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类问题值得业界和学界探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时事**

时事**是什么

1、时政是时事**的简称。就是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际新闻,从国际局势出发纵览全局,概括性比较强从大局出发的事件。

2、时政新闻则是关于国家**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它是由**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

扩展资料1、**素养是指社会群体在一定阶段所形成的**行为能力的总和,它是社会、经济、**等在公民个人意识上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情感、**认知、**态度三个方面。一定的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可以透过公民的**素养得到折射。作为网络**文明的一部分,网络时政新闻则是指借助网络媒体报道的个体性的事实新闻或消息。

2、网民作为当今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他们自身素养的高低,尤其是**素养的高低将会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网络时政新闻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如何把握好网络时政新闻消息的传播,不断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如何认识当前网络时政新闻的传播与网民**素养的关系?如何发挥网络时政新闻在提高网民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类问题值得业界和学界探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时事**

娄底市什么时候成立的

1991

1977年9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涟源地区(1982年12月更名为娄底地区,1999年1月改为地级娄底市)。

严控撤县设区!大城市的“扩容”梦碎了?

文|凯风

大城市,不会一直扩张。

2022年**工作报告指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严控撤县建市设区。

这是继去年国家发改委“慎重撤县设区”之后又一关键表态,且措辞从“慎重”提高到“严控”,收紧之意相当清晰。

这否意味着,大城市的“扩容”梦碎了?

01城市扩张:

地市合并VS撤县设区

大城市,从来不乏扩张冲动。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分析,大城市的扩张,主要有两种路径。

一种是外延式的,直接合并周边地市,做大城市体量。

过去10年,全国有5个城市,通过合并周边地市完成了大扩容。

以合肥与芜湖、马鞍山三分巢湖为起点,成都代管简阳、代管西咸新区、济南合并莱芜、代管公主岭,5个省会城市完成了空前扩张。(参阅《过去10年,谁是全国进步最大的城市?》)

显然,合并之后,无论是城市面积、人口,还是更为重要的GDP总量,就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扩大。

所以,在5大省会之外,城市同样不乏合并式扩张的冲动。

这几年,深圳合并莞惠、合并鄂州、宁波舟山合并、汕揭潮合并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但最终都未能付诸行动。

第二种是内涵式的,通过撤县建市,或撤县设区,来完成城区的扩张。

这是城市扩张的主流。

过去10年,全国共撤销了140多个县,相应地,增加了120多个市辖区,十多个县级市。

以北上广深、武汉厦门南京佛山为代表的一众城市,率先进入“无县时代”。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分析,撤县建市、设区,意味着城市格局之变。

撤县建市,从县变成县级市,看起来行政级别不变,但县级市属于“城市”序列,而县更多还是农业管理模式,这实质上也是城市扩张的一部分。

撤县设区,更为直接,从县到市辖区,不仅能带来市级“权力”范围的扩张,而且还能促进城区面积和城区人口规模的扩大,这些指标在地铁、城轨建设方面有着关键性意义。

所以,最近几年,全国有数十个城市提出“撤县设区”,从二线省会到三四线城市,无不以此作为城市扩张的主要路径。

02大城市,为何不能随意扩张了?

撤县建市设区的政策转向,始于2020年之后。

在此之前,大城市化作为城镇化的主要方向,一直都受到鼓励,无论是城市合并还是撤县设区等畅通无阻。

2020年,为何成了关键时间节点?

这背后,新冠疫情的出现及持续,暴露出超特特大城市在人口方面的短板。人口过度**于大城市,千万级的人口流动,带来了疫情防控层面的难题。

因此,从2020年开始,政策出现了两方面的转向:

一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严控撤县建市设区。

这方面,在大城市群、大都市圈内的县域,能够享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无论是作为卫星城市还是副中心城市,都不乏吸引力。

但对于偏远地区,或者本身缺乏产业支撑的中小县城,无论是产业吸引力还是公共服务,都存在明显短板,这些县域如何强身值得关注。

二是有条件的中西部省份,要在省会城市之外,设立副中心城市。

这方面,多个省份已明确省域副中心城市:

四川的绵阳、宜宾等;

湖北的襄阳、宜昌;

陕西的宝鸡、汉中、榆林等;

河南的洛阳;

湖南的岳阳、衡阳;

广西的柳州、桂林……

这种政策变局,体现了对大城市化的纠偏,打造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副中心城市、县城,于经济均衡发展同样不乏好处。

不过,正如《中国城市大趋势》所分析的,仅仅给予一个副中心城市的名号并不够。

毕竟,这些城市与省会之间有着难以弥补的差距。

显然,当资源、产业、人口等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有增无减,中小城市能否肩负起这一重任,这是值得考虑的。

03哪些城市还能继续扩容?

严控撤县建市设区,不等于大城市完全失去了扩容的可能。

去年初,《人民日报》曾刊发一篇题为《正确认识撤县设区》,对背后的争议进行了梳理。

文章指出,撤县设区是为了更好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一些人对于县制消失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应当看到,撤县设区后形成的“无县”城市几乎都是国家经济中心或重要节点城市,并未泛化到中小城市。

根据文章,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地区撤县设区的目的与重点各不相同,不能盲目攀比与跟风……

那些省会城市的人口与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省份,需要着重培育非省会次级中心,以完善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其撤县设区的重点应该放在次级中心,不宜通过撤县设区继续扩大省会城市规模。

当然,这篇文章只是一家之言,未必代表官方态度,但其提出的问题方向,无疑值得思考。

基于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来看,在大都市圈、大城市群内的“撤县设区”,仍有一定必要性,这能让县域或偏远郊区更快与中心城市融为一体。

而对于省会首位度占比过高的地区,是否还要通过合并周边地市或者全面撤县设区,就必须有所取舍。

目前,我国一些省会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人口甚至超过2000万,体量已经相当庞大,是否还要继续扩张,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04强省会何去何从?

每一个省会城市,都有一个“强省会”的梦想。

近日,长沙、福州、太原、南昌、南宁、贵阳不约而同喊出了“强省会”的口号,有城市甚至表示“省会强则全省强”,打造强省会的决心可见一斑。( 参阅《强省会!又有7个省会城市集体官宣了》)

事实上,在此之前,全国已有多个省会从弱变强,成为首屈一指的“强省会”,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成都、武汉、西安。

还有一些省会,早已将强省会战略付诸于行动,包括南京、济南等,要诉诸的不只是强省会战略,还将国家中心城市作为竞逐目标。

可以说,正如《中国城市大趋势》所分析的,除了广州等个别省会之外,几乎所有省会都将“强省会”作为追求。

这背后的战略动机不难理解。

一个省份,如果连一个显眼的大城市都没有,恐怕都参与区域竞争的机会都没有,遑论在重大国家战略中获得一席之地?

不过,不是每个省份都需要“强省会”,这需要分情况来看。

对于东部发达省份来说,省内经济强市众多,本来就存在多个中心,省会想要一家独大也不容易。

这里的关键是要区分好省会与经济强市之间的功能定位,让省会更好发挥省会功能,经济强市更多发挥经济功能。

对于中西部已经做大了强省会的省份来说,省会再继续膨胀,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在这些省份培育多个副中心城市,无疑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一些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省份来说,既要又要可能并不现实,很难在“做大强省会”与“做强副中心城市”之间取得平衡,反倒不如回到更加务实的“强省会”战略中来。

强省会,未必适合每一个城市。但每个省份都不能少了经济强市,这是未来区域竞争的重要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