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刘一薇 给各位分享东北地区的工艺品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代表)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
2、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3、嘉善田歌是吴歌的一个品种,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田歌有独唱、对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见的是把当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篇,到处演唱。田歌的曲调有“滴落声”、“大头歌”、“羊早头”、“落秧歌”、“平调”、“急急歌”、“小快板”等。
4、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5、《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6、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
7、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
8、《麦西热甫》广泛流传于新疆,由于地域不同,表现出来的形式丰富而又多样,是实践维吾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是民众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的主要场合,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9、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其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全身上下蕴藏着美的因素,散发出诱人的魅力。而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舱数有13个、也有8个。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漳湾福船承其衣钵,特征鲜明,一脉尚存。如今,它已是一种濒将消亡的民间手工技艺,堪称中华绝活之一。
10、木活字印刷术曾在温州地区普遍存在。由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王姓家族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术已成为我国完整保留和仍在使用的极少数地方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实物明证,堪称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
扩展资料: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2017年12月7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韩国济州岛召开的会议上,意大利南部负有盛名的那不勒斯披萨制作(Neapolitan pizza-making)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的有关规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最出名的什么纪念品
介绍转载:
如果您去东北旅游,我建议您带几样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回家。作为礼物送给您的亲人或朋友。
彩石镶嵌画
是以天然大理石为主,并以松石、玛瑙、汉白玉、金星石等各种彩石为原料,经雕琢、镶嵌、拼组等工艺而制成的石质画工艺品。它运用大理石及各种彩石的自然形态牲,纹理脉络的丰富的色彩,汲取我国古代的壁画艺术传统和雕塑、镶嵌、版画等造型艺术的塑造特点,具有独特的装饰性和鲜花胆的民族风格。可以装饰环境,美化生活,尤其在厅堂建筑上应用,这种工艺品在沈阳较为常见。羽毛画采用大自然中各种禽鸟的美丽羽毛,经过剪、拼、叠、镶及热压成型,组合粘贴等巧妙工艺制成。我国现代羽毛工艺是在六十年代初由沈阳市羽毛工艺厂首创。沈阳羽毛画以“清秀淡雅,格调新颖”而闻名于世。取材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西厢记》中的《林潇湘魁厅菊花诗》、《崔莺莺月下听琴》的古黄人物画,人物栩栩如生。花鸟画则更是绚丽多彩,远销国外,是旅游纪念或馈赠佳品。
贝雕工艺品
是一种以贝壳为主要原料精细制作的美术品。产品主要有山水、人物、花鸟等贝雕画,以及大小挂屏,长寿龟、鼻鼻烟壶等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大连是贝雕工艺品的发源地。
煤精雕刻
煤精、也叫煤王,属于腐植——腐泥温合类型煤,产于抚西露天矿煤层之中。由于质地细密,韧性大,适于刻镂,因此人们把它从煤中选出来做雕刻工艺品的原料,我国的煤精雕刻的艺人,创作出人物、动物、苍卉及烟具,笔筒等各种煤精工艺品,作品古朴自然、浑厚豪放,受到中外人士的称赞。煤精雕刻工艺品是驰名中外的抚顺特种工艺品,也是抚顺的最佳旅游纪念品。
岫岩玉雕
是岫岩玉雕制的工艺品,岫岩玉又名新山玉,产于丹东岫岩满族自治县,属石雯质玉,硬度为5.5——6,颜色多呈湖水绿、草果绿和淡绿白等色,一般为半透明接近于透明状。具有密度高、块度大、风眼小、弹力强、明亮、油润,蜡状光泽强等特点;是一种高档软玉料。玉雕品种订要有人物、鸟兽、花卉、炉、瓶等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
通草画
在哈尔滨市制花厂于七十年代研制成功,主要原料通草,又名通脱木,是一种药材。通草本身洁白、光亮、具有丝绒感,易于染色、造型。制作时经过选料、漂草等工艺,再运用剪、窝、粘等手法,制成工艺画。用通草画表现的各种花卉,形象逼真、动人、尤以表现菊花更为突出。
东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或者剧种?
提起东北,想必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了吧。那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工农业发达,各种矿产资源丰富,不仅如此,东北的民间艺术也很厉害了,例如冰雕、二人转、东北大鼓、大秧歌等。另外,东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多,好玩的推荐就是冰雕广场了,一座座冰雕刻画的栩栩如生。只有慢慢贴心观察,我们才会有所收益。
另外东北还有大秧歌、满族说部、朝鲜族农乐舞、朝鲜族跳板和秋千、 京剧、评剧、东北二人转、东北大鼓等、东北是一个无尽的**藏,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各种舞蹈、京剧、说唱都起源于东北,并慢慢发展形成现在的艺术。另外东北还有许多民间小吃,各种口味让你赞不绝口。更有趣的是东北的大炕了吧,晚上一大家人坐在炕上吃饭聊天,一家人其乐融融。
另外东北二人转,也叫“蹦蹦”,有着浓浓的当地特色,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着生活气息。唱词也表达出东北人民深深的好客之情跟豪迈。还有五常东北大鼓、齐齐哈尔木板书,还有许多民间艺术。东北魔术,桦皮制作,冰雕艺术。尤其是冰雕艺术,把一块块不起眼的冰块打磨的有模有样,到处充满着艺术气息。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而东北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为全国各地的民间各个习性,慢慢发展,铸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 全身盛宴。
东北民间手工艺及风俗有哪些?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东北三宝是什么?
食肉目鼬科,躯体细长,四肢短健。头部较扁,鼻吻钝圆,耳大而直立。尾毛篷松呈帚状。四肢均具趾,跖行性,爪尖利而弯曲,能伸缩。全身毛色棕褐色,面部、喉部和**较淡,喉部有橙**斑。筑巢于石堆或树洞中,每年4~5月**,妊娠期9~10个月,每胎大都产2~4仔。我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新疆等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东北三宝
大家都知道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从这一说法中人们便了解到我国的东北产貂。其实这里说的貂,只指紫貂一种。此外还有松貂、石貂、水貂、渔貂、北美貂等等。
紫貂的皮之所以成为东北三宝之一,是因为紫貂皮毛光润,毛绒软柔丰厚、致密轻细,皮面耐磨而富于弹性,是皮毛中的珍品。皮质的出类拔萃,再加上紫豹数量又极稀少,就使紫貂皮成为宝中之宝了。
黑貂
紫貂的外形与黄鼬相似。它的体重在0.5~1.5公斤之间,饲养于动物园中的紫貂形体可能还大一些。一般雄性紫貂又较雌性紫貂个头大些。它的体长在40厘米至60厘米之间,尾巴长达15厘米以上。紫貂的毛色并不呈紫色,它的毛色由黄棕色至棕褐色深浅不一,背部毛色较深,胸腹部毛色较浅。有的紫貂毛色近乎黑色,因而人们又称它为黑貂。
东北三宝指的是哪三宝
三皇五帝都指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