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汪凌文 给各位分享凉山为什么叫小非洲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凉山指的是哪里,谢谢(大凉山是什么地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大凉山指的是哪里,谢谢

根据彝族的历史学上来说。凉山分为大凉山和小凉山。以美姑县境内的黄茅埂山及安宁河为分界线,黄茅埂以西为大凉山,黄茅埂以东为小凉山。

如果一定要严格按照历史学来划分的话,“大凉山”包括昭觉、布拖、越西、普格、喜德、德昌、宁南、会理、会东共九个县,以昭觉为中心。

小凉山包括甘洛、金阳、美姑、雷波四县(为凉山州管辖)以及马边、峨边两县(属乐山市管辖)

西昌市(当时属于汉人的直辖地盘:越嶲郡)、木里县和盐源县不属于大、小凉山范围内,但是仍然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管辖。
如果是说凉山彝族自治州管辖哪些县的话,那一共是16县1市:
西昌市 盐源县 德昌县 会理县 会东县 宁南县 普格县 布拖县 金阳县 昭觉县 喜德县 冕宁县 越西县
甘洛县 美姑县 雷波县 木里藏族自治县

凉山州为什么叫凉山,这个名字有什么来历?

大凉山指的是哪里,谢谢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

总人口473.04万人,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世居民族,全州辖1市16县。

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平均气温l7℃,堪称四季如春。

1952年,凉山建州时不叫彝族自治州,叫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  因为当时的凉山地区属西昌专区,而西昌专区属西康省,所以从专区划出的凉山地区,行政上仍属于西康省管辖。

1955年10月1日西康省并入四川省后才改属四川省。  凉山这个名称怎么来的呢?

清代的时候,人们觉得凉山气温低,是个很寒冷的地方。清代道光年间编撰的《宁远府志》里说,凉山以“群峰嵯峨,四时多寒”得名。

解放前云南一带称凉山地区为“巴布凉山”,“布”字与古“濮”字有关,凉山古时有“濮人”,彝族称之为“濮苏乌吾”,即后来称之“僰人”的少数民族居住。而彝族自称凉山地区为“斯普古火”,汉语意为森林茂密的高寒地区。

凉山远古时是一片森林,因此说凉山很多地名都与林木有关,如金阳县有个地方叫灯厂,却与灯无关,也不是厂子。它的原名是墩场,墩是木墩,四川方言叫直径盈尺的方形原木为墩子,即木墩。

墩场是墩子(原木)的集散地,各地砍伐的原木多运到这里来集中,然后顺金沙江,漂流至长江下游,再转运各地使用,墩场之名缘此。

昭觉的四开,是彝语地名,是彝族以杉木劈成木瓦板的地方而得名。这些都说明古时凉山遍山都是森林,以此得名“斯普古火”。在准备建凉山彝族自治区时,当时西昌第一任地委**梁文英曾广泛征求各方特别是凉山彝族的意见,是用凉山?还是“斯普古火”?最后根据多数人意见,还是用的“凉山”这个词,这就是凉山得名由来。 至于“彝”字也有来历,彝族自称“诺苏”,解放前汉族称为“夷族”,或其他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夷”字从字形字义上,是“一”、“人”、“弓”三字组成,反映彝族人民古时在森林中以**为生,但夷字却带贬鄙之意,是古时汉族对少数民族的贬称,如东夷、南夷、西南夷等。

清时称外国人也称作外夷,西夷,要是向西方学习了,就是师夷之长。

1950年,*和国家***接见彝族代表团的时候,是否可以把夷族的“夷”字改为“彝”字,“彝”字有丝有米,即有吃有穿,是富裕的生活。对此,代表团的成员都举双手赞同。

于是,**西昌地委于1950年11月1日正式下达文件,把夷族的“夷”字改为“彝”字。通知中并说,把“倮倮沟”(昭觉县境内)改为“解放沟”;把“平夷堡”改为“平等堡”;“锁夷桥”改为“解放桥”;“蛮子岗”改为“解放岗”(都在越西县境内)。自此,夷族就正式改称为彝族,这是*的民族友爱、民族平等政策的有力体现。  1955年4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53条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这里,自治区是指省一级,自治州是指专区一级,因此把凉山彝族自治区改称为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土生土长的凉山人

肯定对凉山各个地方的名字熟悉的不得了

西昌、德昌、会理、普格、越西等等

但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

你知道是怎么得来的吗?

背后的寓意又是什么?

来和小编一起看看

唐属南诏,宋隶大理国,明属建昌等司,清属宁远府。

1952年建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

以大凉山得名,山中四时多寒。

以下是凉山彝族自治州17县市名字的由来

01

西昌市

西汉置邛都县,为越?Q郡治。

元置建昌路,明为建昌府,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西昌县,为宁远府治。

1913年废府改县。1979年析设市,1986年西昌县并入。以旧名建昌且地处川西,故名。

2

盐源县

西汉置定?县,唐改昆明县。明置盐井卫,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盐源县。

以地有盐井资源丰富而得名。

1964年改彝族自治县,1978年复改盐源县。

3

德昌县

元置昌州与德州,后置德昌路。

1941年置德昌设治局,1945年改德昌县。

以元德昌路得名。

4

会理县

西汉置会无县,唐改会川县,元升路。

《元史?6?地理志》:“其地当征蛮之要冲,诸酋听会之所,故名。”明改卫,清置会理州,1913年改会理县。

会通河流经县东,以川原并会为其所得名。

5

会东县

1952年析会理县与云南巧家县部分地设县。以在会理之东得名。

6

宁南县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建越崔郡,郡下设会无等县,宁南属会无县辖。至宁南建县的两千年间,其历史沿革随会理(古称会无)县演变。

宁南建县始于公元1931年1月1日,因地处宁属(整理委员会)之南,故名为“宁南”。

7

昭觉县

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西昌县城析置昭觉县。“昭觉”系“交脚”谐音,彝语意为“倾斜的坝子”。

8

普格县

1952年设普格县。“普格”,彝语意为“山垭口下的草甸子”。彝族人称普基,普格即由普基转音而得名。

9

雷波县

元设雷波长官司,清置雷波厅,1914年改县。县西有池名雷波荡,水常清澈,因夏日雷震,波光相激,故呼为“磨簸”,汉译为“雷波”。县名源此。

10

布拖县

布拖为彝语“布特”之译音。“布”指刺猬,“特”指松树。古称基那布特。两汉属越崔郡管辖。元称里州。清属西昌管辖,遂为布拖。

11

金阳县

金阳县,以在金沙江之阳得名。

12

喜德县

1952年置喜德县。“喜德”为彝语“些夺”译音,“些”意为“铠甲”,“夺”意为“产地”,以古时曾产铠甲而得名。

13

冕宁县

西汉置台登县,明设宁番卫,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冕宁县,以冕山得名。冕山以其山高耸如冠而得名。

14

越西县

北周置邛都县,元置邛都州,明置越?Q卫,清改厅。

1914年改越?Q县,以越?Q水得名。

1959年简改为越西县。

15

甘洛县

1956年置呷洛县,“呷洛”,藏语意为“苦尽甘来”。1959年简改甘洛县。

16

美姑县

1952年由昭觉县析置美姑县。以境内有大渡河支流美姑河得名。“美姑”,彝语意为“地中心”。

17

木里县

旧木里宣慰使司地,1953年建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以木里河流经而得名。“木里”,藏语意为“高而宽广美丽”。

素材来源| 凉山之窗

综合整理| 五彩凉山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温馨提示,长按下方两个二维码

惊喜等着你哦

微信公众号

五彩凉山APP

注?7?五彩凉山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长期对外征稿,征稿邮箱:。一经采用,优先享受我们的免费试吃试睡体验游活动。

凉山市是中国还是越南?

凉山市是越南地名,越猴的一个省名,而且读音是liàng,读四声;中国的是凉山州,在四川省,读音是liáng,读二声。越猴有58个省,还有好几个省的名字和中国地名重合,比如河南省(同中国河南省)、西宁省(同中国青海省西宁市)、太原省(同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广宁省(同中国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莱州省(同中国山东省烟台莱州市)、广平省(同中国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等等。

由此可见,越猴以前是我们的属国,连地名也要跟着宗主国取。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四川的一个自治州,当然是中国的领土。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473.04万人,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世居民族。全州辖1市16县,其中木里为藏族自治县。首府西昌市位于成昆铁路中段,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平均气温l7℃可同春城昆明(平均气温14℃)媲美,享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之誉。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东北分别与宜宾、乐山两市接壤,北连雅安、甘孜两地区,南与攀枝花市毗邻,东、南、西还与云南省相连接,全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凉山州内各地都明显呈现出立体气候。总的说来,凉山州区域的气候属于**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均气温16℃~17℃。

凉山州有多少数民族

凉山州现在有彝族、汉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总人口473.04万,其中彝族231.07万,占总人口48.85%;汉族225.55,占总人口47.68%;藏、回、蒙古等民族占3.47%
帮你回答了这多,看到后我加下分哈,谢谢

大凉山为什么那么穷

四川大凉山到底穷不穷我给大家说下实情,你就明白网络有多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