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石绿岳 给各位分享古代陵墓什么标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清朝的墓葬是如何分等级的(清朝普通墓葬结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清朝的墓葬是如何分等级的

在清朝之前的中国历代封建社会,传统的墓葬等级观念只有“陵”与“墓”两种等级的区别。皇帝的墓葬被称为“陵”(包括“陵寝”“园寝”“陵园”),除此之外,即使是诸侯王乃至太子的墓葬,除非朝廷特殊的恩礼,也都只能称为“墓”。“陵”(包括“陵寝”“园寝”“园陵”)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只能特指帝王的埋葬地,普通的百姓墓甚至高级贵族墓葬都是不能随便称为“陵”的。擅自称陵意味着僭越,是封建等级制度绝对不允许的。 “陵”与“墓”的区别,是封建等级制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清朝入关以后,“园寝”从“陵寝”中分离出来,在“陵”与“墓”之间,加了一个“园寝”的等级,把皇帝与皇后的墓葬称作“陵”或“陵寝”,而将包括皇帝的妃嫔和皇子、公主以及皇族中其他所有封授爵位的宗室贵族墓葬统称为“园寝”,在“陵”与“墓”之间建立起一种与以往历朝不同的特殊的丧葬等级,这是与以往的历代封建王
朝都有所不同的。事实上清王朝将宗室有爵位的人的墓葬称为“园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名称的更改。种在丧葬上特殊等级的确定,首先与清朝特殊的社会**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上层贵
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清室人关后,从顺治元年(1644)开始,先后三次圈占京郊五百里以内土地,以安置满洲贵族、勋臣和八旗兵丁。按照满族的计量土地方法,以“绳”为单位,每绳四十二亩,所以当时把丈量土地称为“绳圈”,民间老百姓把这种强行霸占土地的方式称为“圈占”。第一次从顺治元年十二月初五开始,第二、第三次分别在顺治四年(1647)和康熙八年(1669),共圈占土地约十七万顷。满洲贵族在圈占过程中趁机强占大量民地、良田,设置皇庄、王庄及八旗官兵田庄,并强迫失去土地的汉族农民在其
庄园劳动。汉族农民沦落为满人的*隶,可以被随意处死,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广大汉族农民不甘心被*役,纷纷逃亡。清廷为了防止农民的逃亡,又制定极为严厉的“逃人法”,用来维护落后的农*制度。这样一来,不仅旗人在**、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与普通的汉人形成了巨大的社会等级差别,满族上层贵族尤其是皇室成员,更成了这个封建王朝的特权代表。清代园寝制度的建立,正是这种特殊的等级制度在丧葬方面的反映。满清统治者把宗室王公及其子孙的墓葬称为“园寝”,以显示宗室贵族与普通民众的等级区
别,就是为了让人们在思想意识领域内建立起这种特殊的等级观念,强化和突出皇族贵族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借以加强其**统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代园寝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清王朝入主中原
后,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古代坟墓分为几个级别,分别是什么

清朝的墓葬是如何分等级的

人墓地的大小:公侯100方步、一品90 方步、二品80方步、三品70方步、四品60方步、五品50方步、六品20方步、七品以下20方步、庶人20方步。

坟高也尊卑有别:公侯20尺、一品18尺、二品16尺、三品14尺、四品12尺、五品9尺、六品7尺、七品以下6尺、庶人4尺。

平民一般按照活人宅院设计的,有主室、后室、两间耳室。墓主的棺椁就停在主室正**。贵族则庞大的多,地宫的墓室分为前中后三部分,门口吊着千斤闸,从闸门进去,首先为一间“明殿”(冥殿),按墓主生前家中堂屋的布置,有各种家具摆设,这些器物为“明器”(冥器)。

再往里,中间的墓室,称为“寝殿”,摆放棺椁的地方。其后为“配殿”,是专门用来放陪葬品的地方。壁画在唐宋年间,王侯墓中多数都有壁画,用来记述墓主生平的。

扩展资料

从西汉末年开始,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且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这就成了墓碑。早期的墓碑上部仍有穿,顶端或作方尖形,称圭首,或作圆弧形,刻上云气图案,称晕首。

东汉时墓前立碑蔚成风气,许多墓碑除刻有墓主官爵姓名外,还刻上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并加以颂扬的长篇文字,碑*则详列立碑人的姓名。

晋代由于墓碑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一度曾予禁止。

唐宋时准许一定级别的官员墓前立碑。碑首称碑额,刻有螭(chī,无角的龙)、虎、龙、雀等图样,碑身下还有碑座,称为趺。当时规定五品以上墓碑为螭首龟趺,高度不得超过九尺,七品以上墓碑为圭首方趺,高四尺。

明清时更把墓碑的形制作为体现墓主身份的标志,规定更为细致:一品为螭首龟趺,二品为麒麟首龟趺,三品为天禄、辟邪(传说中的两种神兽)首龟趺,四至七品为圆首方趺,圆首的碑为碣。

碑身、碑首的高度、宽度以及趺座的高度也都有等差,最高等级的墓碑通高达一丈六尺。原则上庶人墓前不许立碑碣,但这种禁令并未严格执行,所以一般人死后墓前大多立有石碑,只是体小制陋,又无趺座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王级以上的墓有多少座

  新华社郑州4月5日专电(记者刘雅鸣 李亚楠)在中国百姓祭扫先人的清明节里,长眠于洛阳邙山的众多帝王将相们或许会感到寂寞,这些古代风云人物的陵墓都受损严重,除了被盗掘外,很多陵墓的墓冢或被夷为耕地,或被掏成窑洞,或被用来烧砖。不过,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对这个中国最大的古陵墓群的勘测和保护工作也正在加紧进行。

  负责邙山陵墓群调查和勘测工作的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队长史家珍说,邙山陵墓群占


  地面积756平方公里,有大型封土墓972座,共有6代24位帝王长眠于此,分别为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

  为何这里成为帝王将相青睐的身后之所?据史家珍介绍,邙山属低山丘陵,海拔120米至340米,地势起伏平缓,黄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含水率低,坚固致密,适合建造墓地,再加上洛阳是13朝古都,很多帝王生前在此建功立业,死后自然也会选择葬在这里。

  据悉,邙山陵墓群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也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陵寝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其现状并不容乐观。

  据史家珍介绍,在972座封土墓中,近2/3的古墓冢封土已损失殆尽,仅有339座尚存留有墓冢,不过墓冢损毁已相当严重,多数都无法显示其完整的形制,而且这种状况仍在持续。

  史家珍说,几种常见的破坏形式有水土流失、取土、建房、打窑洞、烧砖窑、开荒种地、改用、非法建设等,其中,风雨侵蚀造成的影响较小,主要破坏来自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中自觉、不自觉的侵蚀。

  据统计,邙山陵墓群地跨洛阳市所属的7个区县,包括20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文物保护区内约有20万人口;上个世纪60年代“四清”时期和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邙山陵墓群受破坏最为严重,累计有305座墓冢被夷平,80年代后,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保护力度的加大,破坏活动明显减弱。

  史家珍说,为了加强邙山陵墓群的文物保护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市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邙山陵墓群的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项目共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完成,第二阶段对帝陵的重点调查正在有序开展,第三阶段将对陪葬墓群进行调查和试掘,整个项目将持续到2012年。

  按照洛阳市文物局的保护规划,未来将对初步确定方位的11处帝陵进行环境治理,拆迁陵园范围内以及范围之外一定距离的企事业单位、村镇居民等,对保护较好的陪葬墓建立隔离带,把墓冢从耕地中分离出来,形成大面积的绿化保护区,还将对已考证确实的帝陵和陪葬墓树碑立石,介绍年代、生平及历史价值,供游人参观凭吊。

  或许到那时,清明时节的邙山陵墓群将不再“寂寞”。


  秦始皇陵是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陵园。秦始皇自即位起,就修骊山为陵墓


  【分享】中国古代陵墓
  陵墓等级也森严-商周陵墓的“羡道”等级

  古代统治阶级厚葬成风,在坟墓上糜费大量人力和物资。帝王一级称“山陵”,是从秦汉开始的词。一般说,陵墓分为**和地上两部分。**,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开始(约从商代到汉)用木椁室,随后出现砖石结构墓室,东汉以后成为主流。这种**砖石构筑物,发展到后来,规模宏大,结构严密,真正成为“**宫殿”。还有一类墓室,由天然山岩中开凿而成;开凿岩墓始见于汉代,但是用于陵墓一级则主要是唐代。我国早期砖石结构资料,多数来自古代墓葬,表现古代对砖石结构在力学和材料施工技术方面达到的水平;古代墓葬,又包括防水、排水、密封等技术方法的历史资料;古代墓葬的**结构物较地面建筑保存为多,其中包含大量古代建筑的形象和雕刻、绘画艺术等多方面资料;

  地面部分,主要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布置,其作用则是给人以严肃、纪念的气氛,是为影响后人而设的。从地形选择到入口、神道、祭祀场所、陵体,从建筑到绿化,长期积累了不少经验,创作了纪念性建筑群和严肃静穆环境。但是,地面部分比较容易受到破坏,最早的资料只及于商代,而且残缺不全;

  商周陵墓,**以木椁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羡道”,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用两出(南北两向)。椁室、羡道及墓葬附近则殉葬大量车、马、器物、祭器以至*隶。有些商代陵墓,地面不起坟,而在墓上建造祭祀性建筑。


  秦始皇陵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兼并了齐、楚、燕、赵、韩、魏6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当时,他征发70余万人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30公里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魄宏大,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皇陵的设计规制由当时的丞相李斯主持,大将章邯监工,工程之大空前绝后。当时,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但筑陵的劳役最多时竟达到70多万,平均每10个劳力就有一个参加建陵工程。陵冢堆土取自陵园东北5里,所用的青石“运取渭北诸山”(今淳化、泾阳县一带),途经泾河,运到临潼。秦始皇陵现在的外观是一方锥形态夯筑大土丘,据考证,陵丘原高115米,经过2000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高76米,大体分3层,基部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陵周围有夯土的两重城墙,内城为方形,周长2500多米,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00余米。陵墓处于骊山的北坂,为防止山洪冲刷,人们沿着山麓修建东西向防洪沟拦截山洪引向东流,距陵东2公里处向北折入渭河,现在仍可见其痕迹。陵区本身发现陶水管及石质水管,同时发现大量瓦砾,表明曾有规模宏大的地面建筑,其间有直径达40厘米的瓦当形瓦件,可能是用于梁端的“遮朽”,这种作法在四川现在仍可见到。陵园北部是献殿建筑区。陵东面有一片洼地,可能是当年陵园用以祭祀的养鱼池。陵园城外西北角有一处石料加工场遗址,西南约1400米外有一个坟场,占地1020平方米,**的人骨杂乱地堆积了四五厘米厚,据分析,这里可能是死去的修墓民工的埋葬处。皇陵东侧,还有陪葬的大冢10余处,南北成列,葬式的级别相当高,可能是殉葬的近侍亲属。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烧毁了地面建筑,又以30万士兵挖掘陵墓,但这次挖掘到底有什么成果,皇陵内部是否遭到了破坏,一直是个谜。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一种生于东海的四脚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为了防止泄漏墓内机制,所有在墓内修造的工匠全部被封埋在墓中。近年来,有关部门对陵墓进行探测,认为墓内仍可能保留原始状态而未遭破坏。1974年以后,陵区内还发现了随葬的巨大兵马俑阵营实物,规模宏大,气魄非凡,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始皇陵的形制,直接影响到汉代及后世的葬制,例如墓顶绘天文星象,在汉、唐、宋、辽的墓葬中相当普遍,地面刻沟用水银灌注象征江河枝脉等等。陵墓的全貌仍在探索中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制国家。 埋葬着这个希望子孙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多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同时也生产着奇迹。 1974年3月兵马俑从5米深的**“横空出世”,是几位农民的幸运,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虽地处秦始皇陵东侧达1.5公里,以兵马俑一、二和三号坑为主体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仍占地300余亩,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8000兵马俑如同**的军团一般,宿卫着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说:“虽是陶俑,但它们如真人一般大小,或身穿齐膝长衣,外披铠甲,手持长兵器,或腰束革带,腿扎裹腿,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或黑发,蓝袍,绿脸,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雄纠纠的军威,更多的是2200年前古人的生活实况。” 经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为陵园区和从葬区两大部分。陵园区占地近8平方公里, 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现存高76米,周围有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主要赔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自1979年10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5000多万人次,兵马俑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得知发现秦俑后想一睹为快。1976年5月14日下午,李光耀一行来到了秦俑建设工地,40多分钟的参观结束时,李光耀激动地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1978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后留下这样的赞词:“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从此,“第八大奇迹”便成为秦兵马俑的代名词,飞向世界各地,飞入寻常人的心中。 今天,秦兵马俑出土已30年,令人惊异的秦代“百戏俑”、“文官俑”、青铜仙鹤等也相继出土,秦陵的奇迹故事还有多少仍待后人去探寻。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衡水内部资料人教版初中历史七至九年级知识点总结及中考总复习word文档 百度网盘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UiFXu1s8XXvbgZD7NMUNw

提取码: 2kdq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古代大墓的结构

你去看一下中国考古队什么的官方网站吧,一般来说,当然是越高级的墓葬形制越高,我可以提供给你的就是商周时期的墓葬大多呈“甲”字形,特点就是有一条或多条甬道通向墓室,这个特征在汉代也一直延续。给你下列墓葬做参考:秦始皇陵地宫(相信你肯定挖不到这么大的);商代的苏埠屯一号大墓;汉代的长清双*山济北王刘宽墓;明代鲁荒王陵。

希望能帮到你!请采纳~

明清砖室古墓**几米深

古墓的埋藏深度有一个先是越来越深,而后又慢慢变浅的过程。已发掘的商代古墓以河南殷墟商王墓为代表,约10几米深,到了先秦时代秦公1号墓27米深,到秦始皇墓地球物理测量结果是35米深,汉代高级墓葬也多为二、三十米深。而后越来越浅,到了唐代,已发掘的高等级贵族墓多10几米深,宋代皇陵没有发掘,已发掘的富人墓葬多不到10米,明清时代的皇陵中,已发掘的明定陵17米深,清代皇陵较浅,也在10米上下。其他人的大型砖室墓多在3~7、8米之间。
总的来说,早期的竖*土坑膏泥木椁墓埋藏深度较深,而后期的横*砖石室墓埋藏深度较浅。这可能也与后期的横室墓放弃了膏泥密封,埋藏过深的话,墓室容易积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