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刘含和 给各位分享渭南地区有哪些诗人和作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渭南的名人(渭南的名人故事)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渭南的名人

  名人有:
  仓 颉 杜 康 王 翦 司马迁 杨 秉 苏孝慈 张仁愿 王忠嗣
  郭子仪 白居易 白行简 寇 准 李 *怀英 屈 复 王 鼎
  冯骧臣 张维寅 李异材 李良才 米岩 仵墉 李采白 井岳秀
  李约祉 冯勉之 张锡极 李仪祉 寇遐 井勿幕 韩望尘 杨虎城
  严 武 阎敬铭 李元鼎 王 峻 邓祥云 包 森 米暂沉 王菊人

  仓颉

  仓颉(约公元前4200年左右K)今白水县城东洛河东岸史官镇人,生平无可考。清人辑《世本·作篇》中说他是黄帝的“右史”,世谓仓颉为中国文字的创造者,称之“仓圣”。

  仓颉据说长相奇特,《论衡·骨头相》中说“仓颉四目”,所以他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心机。仓颉看见鸟兽蹄爪的印痕,便悟出世间文理的相别异,于是灵感涌动,创造了文字。这种文字叫“鸟迹书”。现存于白水县仓圣庙的鸟迹书碑上,刻有28个字母,实际上是一种象形性的文字符号。造字是一件太伟大、太奇妙、太崇高的神圣工作,在当时的人类社会引起巨大震动。《淮南子·本经训》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降粮食),鬼夜哭。”人们用这种想象的情景,表达自己对仓颉巨大功绩的称颂、感激与崇拜。

  汉字,并非仓颉一人创造,在他之前与同时,已有别人创造的零星的简单的图形笔画,他予以收集、整理、加工、提高,加上自己的创造,集大成为众多的汉字。《荀子·解蔽》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仓颉创造整理出大批汉字,这是划时代的创举。它结束了原始人结绳记事的历史,将人类文明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仓圣造字,反映了中华民族进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大转折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中化民族的文明之光。华夏民族一直把仓圣造字引为自豪。

  仓颉死后葬于今白水县史官镇外,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推进人类历史进步的对人,在墓前修庙建祠祭祀。据史载,仓颉庙从东汉延熹五年已具相当规模,以后各个朝代不断增修,绵延不绝,至今已有近二千年历史。庙内殿阁参差,苍松翠柏,荫天蔽日,殿柱上的石刻和石碑,殿堂里的壁画,都渗透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给人以古老悠远的幽思遐想。

  杜康

  杜康(约公元前十世纪),字仲宁,白水县康家卫(今杜康镇)人。生卒无可考。相传他是周朝时酿酒术的发明者。被称作酒祖。

  酿酒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大创造。杜康作为酒的始造者,开辟了源远流长的华夏酒文化的源头。他酿酒采取蒸馏法,其过程大致是:先把粮食作物磨碎,然后发酵,使之成为酒糟,再把含醇的酒糟溶入水中,加热煮沸,造成含醇的蒸馏水,即酒。初制出的酒有糙味,放入地窖醇化三年,取出后清洌甘醇。酒有“和血行气,壮神御寒”的功效,因此治疾养生倍受青睐。人烦闷时饮酒,身体发热,可以暂忘思虑。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

  杜康死后葬于康家卫的水沟,人们叫它杜康沟。杜康的墓冢在沟东侧的小沟,小沟外依崖窑洞里有杜康的塑像,庙会时人们焚香叩拜,乞求神灵。后来遭到破坏,遗迹荒废,杜康酒亦长期堙没。自从日本田中角荣访华,向***总理要求喝杜康酒后,白水县重张这一古老的造酒工艺恢复了杜康酒的生产。今日的杜康沟面貌一新,杜康泉中泉水清洌,泉口建有秀丽的泉亭,一道蓝砖墙顺地势高低,围护着杜康的墓冢,新建的杜康庙十分宏伟。人们到此,对这位中华民族远古的酿造之祖,不免产生崇敬之情。

  寇准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临渭区下吉镇)人。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为莱国公,谥号忠愍,是著名的爱国****家。

  寇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他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为太宗重用,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参决政事。太宗尝以魏征相比。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契丹军大举南侵攻宋。十一月主力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宋都开封,宋室朝野惊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南迁金陵。陈尧叟提出西南迁西南迁西川成都之议,时任宰相职的寇准,力主抵抗,排除众议,促请真宗亲征。宋真宗最后采纳了他建议,亲抵沩州北城督战。宋烟望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大振,奋勇战斗,射杀了辽烟统军使萧挞览,获得全胜,保全了北宋王朝的奠严,谱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的光辉篇章。可惜宋真宗畏敌,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执意求和,派曹利用与辽邦订立了每年输辽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断送了胜利果实,然而寇准的历史功绩却载于中华民族史册。1006年王钦若谮言寇准澶渊之役是以帝为“孤注一掷”,昏庸的真宗罢免了寇准虽两次复相,但仍被丁谓所谮,先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后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1023年,寇准死于雷州,有《寇忠愍公诗集》传世。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这道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寇准廉洁清正的官德,在华夏官吏上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

  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90?)字子长,冯翊夏阳(今渭南市韩城)人。西汉时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生于史学世家,远祖在周朝就是太史,父亲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受史学文化熏陶,十多岁便跟随父亲到京城长安学习经史。他向名儒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胸怀大志,学习异常勤奋。为了开阔眼界,收集资料,二十岁后漫游全国各地,到过淮河、长江一带,赴山*探访传说中的“禹*”,去湖南考察九嶷山,随后又去山东、河南。每到一处,就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探寻历史古迹,搜集了大量的遗闻轶事和珍贵史料,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他的学识。武帝元狩、元鼎年间担任了郎中。三十六岁时,跟随汉武到泰山去封禅。这次祭天是汉武帝时最隆重庄严的典礼,司马迁的父亲因病未参加,懊恨自己命运不好,心急使疾病加重。临死时嘱咐司马迁:要继承祖先事业。还说自孔子死后四百多年了,没有一部象样的史书,真的担心史籍文化从此断绝。要求司马迁一定要把写史的事搁在心里。司马迁也哭着向父亲表示一定要把长辈传下来的史实写好,绝不敢疏忽。

  元鼎六年,司马迁奉命出使巴蜀云南,视察和安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公元前108年,司马谈去世三年,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继承了父职。为了实现自己的誓愿,他开始在皇家金匮石室博览、研读史馆所藏图书,同时整理史料。他付出艰辛的劳动,从大堆杂乱的断简残编里,把一桩桩历史事件理出头绪。公元前104年(太和元年),他与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修订了初历,并开始了《史记》这部书的撰写。可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巨大的不幸落在他身上。因替李陵投降凶*事件辩解,触动了汉武帝的怒鳞,他被送进监狱,并判了死刑。以后经各方努力判为腐刑(宫刑)。司马迁面对这种人格侮辱,本想一死了之。但觉得这样的死轻于鸿毛,要留着生命,完成《史记》这一崇高的使命。太始元年(公无前96)被释放出狱,复任太史令。他忍受着精神痛苦和肉体摧残,顽强地写作。直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基本完稿。当时书名为《太史公》、《太史公书》后来人称《史记》。这部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个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开始,经过夏、商、周、秦、汉,直到汉武帝当时,前后计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其中对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历史事件,叙述各栩栩如生。还囊括了历代天文、地理、历法、礼制、音乐、财政、经济、水利等的发展状况,既写了中原地区,又写了边远少数民族状貌,可以说《史记》是总结中国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史记》内容翔实可靠,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我国二十四史都是以它为模式的,因此在史学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学上,司马迁也不愧为伟大的散文家。《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开山作,记人、叙事、运用语言,都达到了空前的同度。西汉以后,历代作家没有不受《史记》影响的。他写的《史记》,完成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而且超出了他的想象。鲁迅先生高度评价《史记》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

  全部请见:
  http://****pcagri.gov***/agri/keaidepucheng/wnlsmr.htm

渭南有哪些现代名人?

渭南的名人

柳青现当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 创业史
杜鹏程(1921~1991)
当代作家。笔名司马君。陕西韩城人。少时家贫,进**教会学校,当过学徒。934年起在乡村学校半工半读,接触新文学作品。1937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投入日救亡活动。1938年赴延安,曾在八路军随营学校、鲁迅师范学校和延安大学学。到农村和工厂做基层工作。1947年到西北**军任新华社随军记者,转战大西北,进新疆。其间写了大量通讯、散文、报告文学和剧本等。1951年转业后,任新华社疆分社社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等职,经常深入工地、工厂农村生活。他出版的作品中以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和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为重要,且影响广泛,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其他作品有剧本《宿》短篇小说集《年轻的朋友》,《平常的女人》,中短篇小说集《光辉的里程》、杜程小说选》,散文集《速写集》、《杜鹏程散文特写选》、《杜鹏程散文、随》,文学评论集《我和文学》以及《杜鹏程文集》等。杜鹏程善于择取现实中具有重大意的主题,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塑造生动的英雄形象,以诗一般的**和富于**哲性的笔触,反映生活的本质,气势壮阔,笔力粗犷雄壮。
还有曹莉莉

陕西有什么茶

1、汉中仙毫

南国汉中,天造茶乡,秦巴苍茫,汉水悠广,经纬适当,温润和爽,雾罩碧嶂,山高水长。(来自《汉茶赋》)说是的汉中的茶叶——汉中仙毫,汉中仙毫是“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3个品牌的总称。

2、**毛尖

**毛尖产于陕西汉江上游、大巴山麓的**县近山峡谷地区,系历史名茶。**毛尖特征条索圆紧,肥壮匀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茶香嫩香持久,汤色嫩绿清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肥嫩完整,嫩绿明亮。

3、平利绞股蓝

绞股蓝被誉为东方神草、人间福音草,是陕西省平利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百度百科上解释绞股蓝是中草药名,1986年,国家科委在“星火计划”中,把绞股蓝列为待开发的“名贵中药材”之首位,2002年3月5日国家卫生部将其列入保健品名单。其实很多人把绞股蓝也当做是一种常饮茶。

4、商南泉茗

商南县位于秦岭山脉的莽岭、新开岭和郧西大梁山交汇处,这里山势峻峭、翠峰叠嶂、雨热同季,具有独特的山地小气候特征。

该地区远离大气、酸雨等工业污染,土壤富含硒、锌、铁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为“商南茶”优异品质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象园雾芽

象园雾芽,是陕南著名绿茶,产于,秦岭南麓陕西商洛市镇安县象园村。因为产地在象园故称象园茶。后来从江苏潥阳请来的炒茶师看到这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触景生情,便为象园茶定名“象园雾芽”。

象园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以其色泽墨绿、栗香浓郁、甘味悠长、形态优美而著称。镇安地处北纬33°07′35″~33°42′02之间,是中国最北缘茶区。茶叶生长在海拔800以上的高山,常年云雾笼罩,光照适宜。

6、泾阳茯茶

泾阳茯砖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其是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其香气和作用又类似茯苓,且蒸压后的外形成砖状,故称为“茯砖茶”,是再加工茶类中黑茶紧压茶的一种。

“泾阳茯砖茶”茶体紧结,其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清香持久、陈香显露、清彻红浓、醇厚回甘绵滑,具有“消惺肉之腻,解青稞之热”的功效,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生命之茶”。

扩展资料:

陕西安康,地处陕西省南部,终南山南,巴山北麓。也是最北方的茶叶产地之一。

安康茶叶包括:**富硒茶、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等。安康的**县、平利县都处于我国稀有的富硒带上,所产茶叶富含硒元素,有特种保健功效,其中**富硒茶是世界首个通过科学鉴定的富硒茶,深受养生人群的信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陕茶

陆游,字什么,号什么,是什么朝代的代表作有什么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作品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陆游的生平简介,最好短一点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的黑暗**,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远别离》更通过**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清照的传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
  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代表作: 《夏日绝句》:" 《声声慢》: "《醉花* 渔家傲 一剪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上属于旧*,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难”,但在**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和浪漫**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