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卓笑荷 给各位分享人格素养有什么用途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提高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怎样提高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如何提高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
人格特征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有哪些呢?求教
第一,人格特征的意义在于对事物具备合理的、高尚的表现。好的人格特征会促进职业良性健康发展。比如:坚毅隐忍,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对于克服人生旅途中的障碍具有积极意义。反之则会以消极,沉默落后思维模式作用于工作当中。会产生负面效果。 第二:人格特征的特殊性于**性。人格的多样化,体现在对事物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每个人的人格特征有类似点,总的归结于积极消极。作用也有两面性。人格除了具有精神面貌的差异外,还生成了性格的**特殊性。人格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大脑思维对现实事物的特殊反应。一切精神作用都会推动或阻碍实际事物的演变和发展。青少年应当树立健康良性、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面貌,其综合体现的人格素养也应当得到提升。 这样才能在激烈竞争,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增强职场活力,对于提升道德素质,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平时,我常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老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教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
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教师在教学生的事业中,形成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就良好。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确实如此,凡是成功的教师,无论他是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烛照亮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教师的人格魅力首要的是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商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身。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他们会在平等的基础理论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在他们心里,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天职。他们胸怀博大,容得一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互有差异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不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更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课堂上他们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他们是指导者和引**,从不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他们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他们很少对学生说你必须这么做,他们更喜欢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在人品上他们更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他们不光看到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从而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他们既是学生现在的引**,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他们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他们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他们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他们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的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丰硕的成果。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作为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人格包括了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就要在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通过加强认知教育,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加强情感教育,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与反应;加强意志教育,形成刚强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强自我教育,形成自我调控、自我实现的能力。而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与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是分不开的。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所谓人格的力量,是指教师个人的**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意志作风等,即通过他们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真理的力量是巨大的,然而真理的力量通过教师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人品示范作用十分重要。
一、优良的**品格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保证。
在人格因素中,**品格居于第一位,它体现在教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中。教师个人的示范,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要在**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知行统一。教师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己却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讲诚实守信,自己却极其虚伪;讲遵纪守法,自己却常常上课迟到早退,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教育和教学的真理性,怀疑教师的人格和修养。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因此,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讲“**”,坚持正确的**方向,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糊涂、不迷航,有较强的**鉴别力和敏锐性;必须为人正直、正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学生,面对喧嚣的拜金**、享乐**的**,守住一片宁静,不被世俗尘埃所染,不为金钱物欲所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二、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教师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还具有坚实的理**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三、拳拳的挚爱之情是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
“感人者,莫过于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要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和精神世界,并一视同仁,把每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教师的阳光雨露。要树立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别差异,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关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造欲。具有同情心,和蔼可亲,乐于助人,对学生有耐心,态度怡人,情绪稳定,自我控制,相信学生能更好,了解学生,公平,与学生同
四、执著的敬业精神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不图名利。教师只有增强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荣誉感,才会处理好苦与乐、贡献与报酬的关系,甘心为教育事业献身,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受到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孔子关于人格修养的论述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孔子关于人格修养的论述在今天有以下现实意义:
仁:仁就是“爱人”。仁爱就是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孔子一生大力提倡“仁”的思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愿望。而要实现这一愿望便是去爱人。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并为之奋斗终身。
诚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而在现实生活中,诚信是对他人的一种承诺,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基本道德准则。诚信源于我们的内心,“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方能成就一个人的优良品格。
孝悌:孝,指报答父母之爱;悌,是指兄弟之间的敬爱关系。孝悌被看作一种天经地义的纲常纪要,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根本。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孔子看来,“孝悌”的本质要求便是“敬”。另外,孔子认为孝悌应该从小培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悌是培养我们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好学:学习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子一生敏而好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里讲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指出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另外学习还要做到虚怀若谷,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对人格修养的论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对我们加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构建社会**和谐社会,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哲学家的人格修养论及其启发
我国古代哲人们在修养问题上有着极其丰富的理论阐发和实践原则,对于这些理论和原则我们不仅要进行历史的整理研究,而且要根据时代的需要“择其善者而明用之”(《荀子·王霸》),即选择其精华,阐明其现代意义,把它运用到现代人的修养生活中来。以下,就儒家修养论所论及的有关修养范围和方法等方面作一些考察,探求一下其中有没有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吸收和发展的东西。
儒家所讲的修养主要是道德方面的修养,但他们所讲的道德是一种广义上的道德,它包括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的基本品质。因此,儒家讲的修养范围,实际上包括了一个人的文化、艺术、性格、品德等多方面的修养。儒家在这方面有许多论述是相当深刻的,很值得我们择其善者而明用之。
文化修养,首先当然是一般文化知识的接受和提高。由于儒家着重强调的是道德教育和修养,所以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都认为,儒家轻视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修养。其实,这种印象是不够全面的。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是以从事社会国民教育为主要职业的一个学派。他们的教育对象,从幼儿开始到各种专门人材都有。他们的教育内容,则从童蒙识字开始到各种专门知识的传授。《论语》记载,孔子以四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首先教的是历史文献[14]。他也认为,通过学习《诗经》,不仅可以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可以增加许多关于鸟兽草木方面的知识[15]。孔子非常注意“因材施教”,在他的学生中既有以德行著称的颜渊、闵子骞等,也有专长于政事的冉有、季路等;同时也还有语言方面的专家,如宰我、子贡等和文学方面的专家,如子游、子夏等[16]。可见,儒家对于文化知识教育也还是相当重视的。他们反对的只是为知识而学知识的倾向,而强调学知识要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在今天新知识层出不穷、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们如果在文化知识方面不能不断地提高和更新,则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但是,在人们不断提高和更新文化知识时,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这些高、新、精、尖的知识,在迅速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是否有利于改善人的整体生存环境,是否有助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提升?目前世界上日益热门的研究课题,如新兴的“生态伦理学”(我以为还应当提出“科技伦理学”),以及古老的“人生价值论”等等,正是由此而提出来的。这样,儒家把一般文化知识与伦理联系起来的传统观念,对以上今天人们所关心和思考的热点问题,不也还是有某种启发意义的吗?
儒家所讲的文化修养,不单单是知识的高低多少,同时也表现在一个人的礼仪风度方面。我觉得,这一点在今天似乎很有必要特别提出来讲一讲。今天,我们许多人似乎特别欣赏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这佯才是“潇洒”。而在我们对中小学青少年的一般文化教育中,也主要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他们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则是很不够的。更令人担忧的是,今天有一些“小皇帝”们,在“二”(父母)加“四”(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百般溺爱下,将不知礼貌仪表为何物。孔子是“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要我们今天的人还要完全照孔子的样子去做。但是,我想一个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以及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的人,总不能说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吧?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方面。在儒家经典《仪礼》、《礼记》等著作以及许多著名学者的“家训”、“学规”中,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经过新的解释后,是可以作为今日礼仪教育或修养之用的。而且,不仅可以作为青少年基本品德养成教育和修养之用,甚至也可以作为各行各业**职业礼仪教育和修养之用。
人们常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富于伦理精神的文化,殊不知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一种具有丰富艺术精神的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传统文比中,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儒家对于艺术教育和修养的重视。丝毫也不亚于对伦理道德的教育和修养。在他们看来,艺术修养有助于道德修养,同样是达到完美人格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先秦儒家那里,艺术教育和修养的主要内容是“诗教”与“乐教”。孔子教训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意思是说,不学习古代诗歌就不会应对酬答。他认为,认真地学习古代诗歌,可以感发起人的心志,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合群性,学得表达感情的方法而且诗歌中所讲述的道理,近则可以用于事奉父母,远则可以用于服事君上。此外,学习诗歌也还可以多识鸟兽草木的名目(见注25)。对于音乐,儒家尤为重视,总是把它与礼相提并论。他们认为音乐体现了一种和谐精神,音乐最能深刻感动人心,最能迅速变化人的性情,从而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17]。孔、孟、荀诸子,都注意到了不同的音乐会对人发生不同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有的使人哀伤.有的使人悲壮,有的使人*荡,有的使人端庄[18]。所以,儒家十分重视音乐的格调和品位,认为一首好的乐曲应当是美与善的统一[19]。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样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书法、绘画、戏剧、小说等等,也都成为人们表达情感、陶冶性情、提升格调的手段与方式。
在魏晋玄学崇尚自然、得意忘象等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艺术以“立意”、“传神”、“求韵味”为上的重要特点和根本精神。中国的艺术作品内涵丰富,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它寄托着创作者深层的感情,又启发着欣赏者无限的情思。艺术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一个人内心感情最直接的表露,反映了他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追求。艺术创作中立意的正邪,欣赏趣味中格调的高低,也就会反映出或影响到一个人品格或境界的正邪与高低。因此,通过艺术修养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欣赏趣味来,这对于高尚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和确立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追求艺术的完美与追求人生的完美,在其终极处是相通的、一致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精神的体现。
通过艺术修养,人们不仅能培养起高尚的创作或欣赏趣味,而且还能够从中体悟到不少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艺术修养不但能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能提高人的实际理事处世能力。艺术的完美离不开和谐,艺术家们对于诗句的平仄对仗,乐章的高低缓急,画面的经营布置,舞台的人物调度,无不煞费苦心,其目的无非是求得某种完美的和谐。艺术作品所达到的和谐程度,反映了一位艺术家水平的高低。推而广之,一切通过经营布置以达到完美和谐的活动,都可称之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因此,一个真正领会和把握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人,他一定能够巧妙地运用艺术的手法去经营布置好各种自然、社会与人际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之达到某种合理的、最佳的和谐与协调状态。艺术修养对于人生的重要,于此可见一斑。
儒家在修养论中还提出了一个“变化气质”的问题。所谓“气质”,许多儒者都把它说成是与生俱来的,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是后天习染所成。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所谓“气质”,与个人某些先天的生理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由后天的环境影响形成的,它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讲的“习性”。变化气质,改变习性,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性格修养。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张载十分重视变化气质的问题。他认为,求学最大的益处是在于能使人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气质,否则的话,学问反而会对人有害。而变化气质是与能否虚心互为表里的[20]。由此看来,儒家所讲的“气质”含有某种贬义,是与心浮气躁,骄做自满等习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儒家强调的“变化气质”,如果从正面来讲,主要是指的涵养与意志等方面的修养和锻炼。
一个趾高气扬、自以为是、指手画脚、高谈阔论的人,人们一定会说他是一个缺少涵养的人。所以,变化气质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涵养的人,其关键和目标就在于要能虚心地待人接物,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涵养工夫。在孔子弟子中,曾参是一位特别注重修养的人,他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是早为人们熟知的名言。此外,他更大力提倡要向在才能上、学问上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自己则应当表现为像是一个没有学问、腹中空空的人那样。即使是受到了别人的欺侮,也不要与人计较。他说,他从前的一位朋友(指颜渊)就是按照这样的教导去进行修养的[21]。一个人要做到时时事事都能够谦虚谨慎并非易事,尤其是要做到如曾子所说的不耻下问,更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才有可能达到的。汉末思想家徐干曾说:人的品德就如同一个器皿,器皿是空的才能装进东西,满了就装不进东西了。所以,一个人应当经常地保持虚心和恭敬,不要以自己有超群之才,而临驾于别人之上。要处处看到别人的优点,而时时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别人才会愿意帮助你、教导你[22]。古语说:“人道恶盈而好谦。”(《周易·谦卦“彖曰”》)又说:“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君子以虚受人。”(《周易·咸卦“象曰”》)这些都是儒家学者所推崇的人生哲理,而至今读来也仍然不失其为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
汉代著名儒者刘向,在他编撰的《说苑》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孔子由观周庙中一种空时倾斜,注入一半水时持平,而灌满水时就倾覆的器皿(“欹器”),而得到“恶有满而不覆者”的启发的故事。并且借子路之问,进一步引发出了孔子关于“持满之道”当“挹而损之”和如何“损之”的一番议论。所谓“挹而损之”,就是从灌满水的器皿中舀出一些来,使它不致倾覆。以人的修养来讲,其损之之道的具体内容,则如孔子所说:当是“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这就叫作“损而不极”,即保持一定的空虚,而不是满到了极点。最后,孔子十分肯定地说:“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23]今天,我们以这个故事和孔子所论述的“持满之道”、“损之”之道来作为个人修养的教材,也还是相当生动而深刻的。
孟子为他心目中的“大丈夫”(真正的人)立了三条标志,即“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确实,一个人如果真能做到这三条,那他就是一位无愧于天地,具有高尚品德的真正的人。然而,一个人要真正做到这三条又谈何容易。他需要长期地进行品德方面的修养,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有可能达到的。在这方面,儒家以“义利”、“公私”、“苦乐”、“生死”等这些人生面临的最现实的价值选择问题,对人们进行基本的品德修养教育,是很值得今人注意的。因为,现代人的品德修养教育同样也离不开这些基本的人生价值选择。而儒家学者在这方面的许多精辟论述,无疑也还是可以作为今天人们品德修养的指导的。
讲到“义利”问题,儒家总的倾向是重义而轻利、先义而后利,主张以义制利、见利思义[24]。在当今这个以功利为上的世界里,如果有人按汉代大儒董仲舒所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训条去做,则将被人们视为迂腐。其实,无论那一个社会,也总是有这么一些只问耕耘不计功利的“迂腐”者的,他们的真诚和高尚的品德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并不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这样去做,都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总也不会希望社会每个成员凡事都斤斤计较于功利吧!当然,更不会希望人人唯利是图,见利而忘义。因此,希望人们做到如清初大儒颜元修正后的训条:“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卷一),也就不能说是过分的要求了。
在“公私”问题上,儒家一贯强调大公无私、先公后私,提倡公而忘私,反对假公济私。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和“私”的具体对象和内容都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我想在处理公与私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则儒家所强调的这些原则至今仍然是正确而有效的。
在“苦乐”问题上,儒家历来不以物质生活的贫富论苦乐,而是以精神生活的充实与否论苦乐;又以为个人之苦乐算不了什么,众人的苦乐才是真正的、最大的苦乐。历史上儒者所称道的“孔、颜乐处”就是一种安于物质生活的贫困,而去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的“乐”[25]。孟子则反对“独乐”而强调要“与民同乐”。他曾以欣赏音乐为例说,一个人乐,不如与他人一起乐;与少数人乐,不如与所有人一起乐[26]。北宋大**家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可以说集中地表达了儒家的“苦乐”观。
至于“生死”问题,孔子说的“死生有命”(《论语·颜渊》),代表了儒家对待自然生死问题的基本态度。而对于来自社会原因的生死问题,儒家则总是与“义利”、“公私”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而始终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反对“苟且偷生”。儒家这些有关“苦乐”、“生死”方面的基本观念和精神,至今也还是值得肯定和应当效法的。
三
儒家在修养论上十分强调“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修养既要在认识上弄清道理,而且要在行为上身体力行。由此,他们在“求知”和“力行”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养方法,其中也不乏可供今人择善而用之的东西。以下择要介绍之。
儒家讲修养,首先讲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确立宏大的、坚定的志向,明确自身的责任和奋斗的目标。孟子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段话,他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事实,即一个要承担天下重任的人,必定要受到种种艰难困苦的磨练。由此也可知,只有那些有宏大而坚定志向的人,才会自觉地去进行修养,主动地接受种种艰难困苦的磨练。孔子弟子子夏说:广博地学习而且志向坚定不移,诚恳地讨教而且联系实际思考,这样仁德就在其中了[27]。宋儒程颐在解释第一句话时说:“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28],明确地指出了坚定的志向对于修养实践的重要性。反过来说,一个志向不坚定的人,他的修养是不能成功的;而一个志向不宏大的人,他的修养至多也只能成就为一个独善其身者。
儒家以“反求诸己”、“改过迁善”、“见贤思齐”为修养之要旨。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所以他总是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而从来是“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的。孟子则更具体而明确地说:如果你爱别人而别人并不亲近你,那就应当反思你的仁爱是否真诚;如果你治理别人而别人并不服从你的治理,那就应当反思你的智慧是否足够;如果你礼貌待人而别人并不敬重你,那就应当反思你的礼貌是否虔诚。总之,一切行为如果在实现中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都应当“反求诸己”[29]。反求诸己就是要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不足者补足之,有过错则不讳言而勇于改过。儒家是允许人们犯过错的,只是要求人们知错必改。诚如孔子所说:“过则不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程颐在解释这一思想时,进一步发挥说:“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又说:“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朱熹也说:“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30]不足者补足之,则就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积极主动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这就是儒家常说的“见贤思齐”。而如果当你见到别人身上“不贤”的方面,则应当赶紧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以便一并改过[31]。修养就是要通过平时长期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所以,儒家在修养中强调“严以律己”、“反求诸己”、“见贤思齐”、“改过迁善”等等,仍然是我们今天进行修养的有效方法。
在“严以律己”方面,儒家还提出了一个“慎独”的修养方法。所谓“慎独”的主要含义是洁身自好的意思。如孟子说:古时候的人,得志时则普施恩惠于百姓,不得志时则修品德以显于世。一个人不通达时应当“独善其身”,而当其通达之时则应当“兼善天下”[32]。孟子所谓的“独善其身”,也就是“洁身自好”的意思。荀子最早提出“慎其独”这个命题,并把它与“诚”(诚实不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诚”。君子有至德,所以为人们理解、亲近与尊敬,这都是因为他能慎其独的缘故。然而,只有做到诚,才能慎其独,只有慎其独,才能显示出至高的品德,才能支配万物、教化百姓”[33]。以后,儒家重要经典《大学》和《中庸》也都讲“慎其独”,进一步发挥了荀子所强调的“诚”的思想。如把“慎其独”解释为“诚其意”,而“诚其意”就是“毋自欺”;或者说,在人们看不到、听不见的地方要格外地谨慎,不可做出亏心事来[34]。后人引申此意,有所谓“不欺暗室”之说。宋明理学家大都十分赞赏“慎独”的修养方法,因此近代以来也常常受到人们的批评和否定。不过,我以为朱熹在讲解《大学》“慎其独”一句时说的:“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还是很有道理的。试问,一个连“毋自欺”都做不到的人,还谈得上什么修养?
进行自我修养也与做其他事一样,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要能专心一志、持之以恒地去做,否则是达不到修养目的的。荀子曾说:路虽然很近,不走是到不了的;事虽然很小,不做是成不了的。一个经常无所事事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出人头地之处的。所以,不从半步半步地积累起来是不可能达到千里的,没有一条一条细小河流的汇集是不会有大江大海的。荀子还认为,人们在修养方面应当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确定之后,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那么不管什么样的人,或快或慢,或先或后,总是可能达到的。千里马日行千里,而平常马不停地跑上十天也能达到;同样,只要半步半步不停地往前走,一只瘸了腿的鳖也能达到千里之远;只要一筐一筐不断地往上垒,最终总能堆成一座高山[35]。持之以恒与专心一志也是分不开的。孟子关于弈秋教二人下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的故事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而孟子举这个例子,则正是为了批评那种“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即不能持之以恒的现象的[36]。决心、专心、恒心,这是修养者能否达到修养目标的关键所在。荀子有两句十分精辟的话,可以作为我们修养时的座右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用;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师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孔子以能与仁者相邻为美事,认为不能选择仁者做邻居,就不能算是有智慧的人[37]。而荀子则反复强调“隆师而亲友”。他认为,一个人不管他原有的资质如何好,如何聪慧,也必须“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然后才能不断地进步。假如整天与**的人处在一起,那么最后连身陷刑网时还糊里糊涂呢!所以俗话说:“不知其子视其友。”[38]他还说.所谓朋友的意思,就是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互相帮助,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又怎么能互相帮助呢?因此他告诫说:“不可以不慎取友”[39]。这是人们在修养中绝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否则或将因师从不当、交友不慎而使自己的长期修养成果毁于一旦。
言行不一是儒家修养论中最为人所不齿的。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就是怕自己在行动上做不到。又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羞耻[40]。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在修养中做到言行一致。一个人立志固然要宏大,但如果他只是一位言而不行的人,那就反而不如那些立志虽不宏大,却能说一点就做到一点的人。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儒家关于修养的方法和要求,只是全部儒家论修养方法和要求中的一小部分而己。我认为,这些修养方法和要求,在经过现代阐释后,是可以提供给今人修养时参考和采用的。
儒家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从“修身”做起,所以他们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我并不认为修身有如此之大的作用,因为社会经济的决定力量大大超过道德的教化力量。但是,我也不认为因此就可以放弃道德教化的努力,否定自我修养的必要。人不应沦为单纯的经济动物.把自己变成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的*隶;人应当用自己创造的物质经济成果来为净化人的生活环境,提升人的道德品格服务。修养将使人自觉到这一点。物质文明越发达,精神文明就越重要,自我修养也就越不可缺少。所以我认为,今天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应当考虑设立一门“修身课”,作为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广大职工中也应当广泛地、经常地展开各种与职业有关的“修身”活动,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
怎样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
首先,要自信,在接纳自己的基础上“美化”自己。也就是您一定要先对自己满意,欣赏,用爱来呵护自己,热爱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热爱自己的风格。当您接纳并喜爱自己时,您的身体就会从内心深处绽放一种美丽,会使您无论身处何种场合,面对多少人,都从容不迫,大方得体,潇洒自信,当然被别人所接纳,喜欢,也会无形中增添您的气质魅力!
其次,要多读书,提高自己内在的修养。有人提出人生三境界:“读万卷书”即读有字之书,第一境界也——读哲学书籍,可以培养大气;读专业书籍,可以培养才气;读休闲书籍,可以培养灵气。“行**路”即读无字天书,第二境界也——行旅游之路,可以扩大眼界;行探索之路,可以扩大世界;行助人之路,可以扩大胸界。“听万人言”即读人书,第三境界也——听苦难之言,可以磨砺意志;听幽默之言,可以磨砺情志;听褒贬之言,可以磨砺心志。把这三境界运用到日常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之中去,这样您的气质和修养也就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比如多接近一些气质好的人并与他们交朋友;多参加一些集体娱乐和体育锻炼活动;自觉给自己创造一些培养自己优雅大方、步履轻盈、愉悦快乐的环境,……。这些都属于读书的范畴。
第三,接纳自己的外貌,对他人爱护和关心。每一个人在性格或外貌都有着独特的气质和优点,也对他人有着吸引力,所以我们要认识自己性格和外貌的优点,并加以运用和发挥,这样边便可以显示出您独特的魅力;一个人的是内在美源于心灵深处的爱——爱周遭的一切事物,爱身边的所有人,我们也将会获得相同的回报。爱护和关心他人是最具吸引力的气质之一,您爱护和关心他人的行为表现,别人将会为此种气质而折服。爱的具体内容您可以到我的博客上去看《爱的法则——爱始于人的思想》《爱的法则——从尊重自己做起》《爱的法则——要想得到爱,就必须先付出爱》《爱的法则——要找到一份真爱,就必须创造真友情》《爱的法则——抛弃偏见,给予自由》《爱的法则——真诚的沟通》《爱的法则——热情点燃爱》《爱的法则——信任是爱的基本元素》,相信您看完之后一定会有所感悟的!
第四,要显露自己的真实情绪,保持幽默感。一个人的真实自我表现别人容易接受和接纳,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喜怒哀乐、柔情蜜意都应该适时适当的加以表达,一个经常压抑、掩藏情绪的女子,是会被别人视为冷漠无情的,试想没有人会喜欢和一座冰山交往呢?呵呵!同时还要学会幽默乐天的性情,懂得在适当的场合和适当的时间展露笑容或开怀大笑,这样就一定能受到别人的欢迎。
第五,要心胸开朗,豁然大度,并适时向朋友求助。在社交中,不能因为别人与自己脾气不同,身份有异,就显示出不耐烦或瞧不起别人,也不要为一点点小事就大动肝火,斤斤计较,甚至在许多场合弄得大家都非常难堪而下不了台,这样会令人讨厌的,要心胸开朗,豁然大度,落落大方,不卑不亢。有困难时,应该向朋友求助,朋友会因您向他们求助而感到他们的重要性,他们不但不会轻视您,反而会引为知己,对您更加喜爱。
第六,不卖弄小聪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都有引为骄傲的地方。卖弄乃缺少教养的表现。当然,女性一般考虑问题都比男性周到而细致,在那种马大哈的男人面前,适当显示你的周到与细致,他是会非常看重你的,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耍小聪明,这是想得到位的表现,也是女性心思细腻的表现。
通过以上几点的自我**,我相信您一定会显示出高雅的气质和迷人的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