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皇甫双国 给各位分享标本袋有什么标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孢粉化石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孢粉分析原理与方法)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孢粉化石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
前言
孢粉化石标本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了使孢粉化石资源能更好地被科研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利用研究,向公众展示,特制定《孢粉化石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以确保孢粉化石标本资源的获取和合理使用。
孢粉化石标本资源的整理有自己的特殊性,需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从松软的沉积物中或不同岩性的**中获取,分析实验室的安全要求、透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析样品的准备、孢粉化石的命名以及孢粉化石标本储存和运输,都需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方法。本技术规程对孢粉化石标本的整个整理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王怿。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孢粉化石标本整理工作的范围及所用术语,孢粉化石标本整理原则、实验室处理要求和类群选择。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0—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3 术语和定义
3.1 孢粉学(Palynology)
指主要研究陆生植物的孢子和花粉、植物碎片、微小原生生物、微小动物和菌类化石的学科。
3.2 孢子(spores)
主要指蕨类植物的生殖细胞,直径小于200μm。
3.3 花粉(pollen)
指*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生殖细胞。
3.4 大孢子(megaspores)
指蕨类和种子植物的雌性生殖细胞,分散化石大孢子的典型定义为其直径大于200μm的蕨类植物孢子,首现于泥盆纪,延续至今。
3.5 隐孢子(cryptospores)
隐孢子是一些不具三缝或单缝四分体痕的孢子,可以具有或不具有接触特征;包括一些“永久性的”四分体、双胞体和单孢体,在自中奥陶世至早泥盆世地层时代鉴定上很有用处。
3.6 孢型(palynomorphs)
指直径小于5mm的有机质碎片,包括孢子、花粉、沟鞭藻囊孢、疑源类、有机质碎片等。分为小孢型(直径小于200μm)和大孢型(直径在180μm~5mm)。
4 孢粉化石标本整理
4.1 孢粉化石样品的处理技术
4.1.1 准备工作
在实验室处理之前,首先应检查野外采集样品的记录是否完全、样品的包装是否完好;其次,对样品进行挑选和登记;第三,根据岩性确定相应处理技术,并进行实验编号。
处理过程中,每个样品都应有一个完整的流程记录,特别应记录样品处理中使用容器上的编号。
4.1.2 各时代沉积岩和未固结沉积物的处理
1)对固结的沉积物,必须清除表面污染物,钻孔、钻孔壁以及露头样品都要用水清洗干净。钻孔碎片和细样品可在烧杯中用水清洗或在细孔筛布上冲洗。所用水应事先检查是否含有对样品造成污染的杂质。
2)固结样品通常可碎成豌豆大小颗粒或更细些。
3)称取适量的样品(通常5g或10g),置于贴了标签的聚丙烯烧杯中。如果样品有机物含量少,则应加大分析量。
4)缓慢将20% (可增大浓度)**加入烧杯中,这时如有反应,便可见其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反应剧烈的样品,要待反应停止,细颗粒沉淀之后,小心倒出用过的酸液再加入新鲜的**。如果样品富含钙质,这样的过程可能重复多次,直到将钙质处理干净。根据样品的成分,样品颗粒沉淀所需的时间并不同,从30min到2h或更长(整夜),然后再将用过的酸液倒出。为了保证加入氢氟酸时不产生氟化物沉淀,样品中要多次(通常4~5次)注入蒸馏水,在烧杯中冲洗,直到样品呈中性为止。
5)样品呈中性后,要把大部分的水倒出来,并向样品加入少量(20~30mL)58%~62%的氢氟酸。剧烈的反应大约会持续10min。如果没必要加快矿物的分解过程,可以再加入30~50mL的氢氟酸,静置样品数小时或整夜,然后再倒出用过的酸液。对大多数处理过程来说,一旦在加入少量氢氟酸反应所产生的热量降低后,就可以直接进行下一步骤。
6)加入30mL左右的**和100mL58%~62%的氢氟酸,把烧杯置于90℃的热水中水浴至少3h,时间的长短视样品大小和分解速度而定。如果处理后,矿物质没有完全除去,就要倒出酸液,重复这一过程。一旦矿物组分除去,要再次倒出酸液,并按照上文提及的过程(步骤4))用水清洗残留物至中性。然后把样品移到一个具多孔玻璃盘(孔径2mm)的Buchner漏斗中或一块筛布上。
7)多孔玻璃漏斗由一块海绵塞子连接到一个具有手风箱的过滤瓶上。样品用大量水反复冲洗以确保达到完全中性,同时保证已至少部分地清除了所有直径大致小于8μm的颗粒(包括黏土矿物在内的颗粒)。然后,如果时间允许,将留在漏斗中的样品浸泡在20%的**中过夜,其后,将酸液倒出并用大量水通过多孔玻璃盘进行冲洗,使样品再次达到中性。过滤后应对滤过物进行物镜检查,以确定没有化石。如果有化石,需要回收。
8)将部分残留物置于载玻片上,使用**胶或合成固定剂制片,并在透射光下进行检查。在试管中融化备用的**胶,并用吸管取少量放在载玻片上,用玻璃棒取适量样品放在**胶上进行搅拌,然后将载玻片放在约67℃的热板上将水分蒸发。当有机物和**胶混合好以后盖上盖玻片。采用Clearcol合成固定剂,置数滴于盖玻片上,与大致等量的含水残留物混合。可以使用一盏角平衡的灯泡产生的热量对其烘干,采用Euparal将盖玻片固封在载玻片上。经对薄片检查后,为了提高制片的质量,如清除部分或所有细的游离颗粒,和/或淡化孢型的颜色,以便使得化石易于在透光下观察,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处理(步骤9)、10));二是***振动(步骤11))。可以使用任一种方法,或两种同时采用。
9)对已达预定反应时限(首次为15s到2min)的样品在多孔玻璃漏斗中加入发烟硝酸(缓慢加入,以测其反应)。如反应时间长,可采用其他试剂,如***、舒尔试剂(次氯酸钾酸和不等量硝酸的饱和水溶液)和次氯酸钠(漂白)。主要目的是将部分降解有机物转变为腐殖酸。通过多孔玻璃漏斗过滤,去酸,并用大量蒸馏水冲洗至中性以终止其反应。
10)为了中和**处理产生的腐殖酸,尤其是当残留物中含有大量的木材物质时,可能要使用5%的**(通常只要1~2min)对残留物大致清洗一下。这个过程同样可以在多孔玻璃漏斗中进行。
11)进行***振动(50kHz)处理时,要将含水残留物从多孔玻璃漏斗转移到聚丙烯烧杯中,再对其进行***浴,第一次时间不得超过2min。然后,将残留物再次移到多孔玻璃漏斗中,用水冲洗,除去所有细(<8μm)的颗粒。
12)第二次制片的方法与第一次相同(步骤8))。检查标本及效果之后,可以根据需要继续进行**、***振动或其他进一步的处理。其中包括用尼龙或聚酯筛布过筛,除去所有多余的碎粒(如<10μm,<20μm,>150μm),和/或淘洗或短时间离心,以除去大而重的颗粒。淘洗残留物可放在一个大的盛水的表面皿中,较重和较轻的颗粒被分开,并将较轻的颗粒吸出。短时间离心有利于不同相对密度的颗粒分离并沉淀,可将大部分浮在面上较轻的颗粒倒出或吸出。
13)一旦制成所需数量的薄片,剩下的残留物要保存下来。把这些残留物转移到具标签的小瓶中,加水使之沉淀。接着用吸管吸出多余的水,然后向小瓶中加入**(**溶剂)和几滴饱和酚溶液(后者可防止微生物活动和真菌滋生),并封存好。
4.1.3 第四纪沉积物的其他处理方法
1)一块1cm3的样品通常足以发现一个可供研究的第四纪孢粉组合。样品放置在一个50mL聚丙烯离心试管中,加入如Lycopodium或Eucalyptus的标样(目的是确定花粉绝对频率),再加入大约10mL10% 的**。当起泡(若有的话)停止后,再加入大约20mL酸液,并将试管放在90℃热水中进行水浴,以便加快附加的反应。随后进行大约3000rpm离心处理后并倒出,要重复多次,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然后,使用蒸馏水清洗样品直至中性,再用离心法加快中和过程。在每次冲洗中,加入少许甲醇以降低相对密度和表面张力,除了前述的步骤7)和步骤8),这样的方法适用于整个分析过程。
2)将样品加入大约10mL10%的氢**钾或氢**钠溶液,在90℃热水中进行水浴2~5min(泥炭样品时间要长些),必要时加以搅动。在其后离心中,在倾倒浮液之前,要用五点尺度(从浅到黑色)作为腐殖质计量单位,记录下表面漂浮物的颜色。如果必要,需要进一步清洗,直到表面漂浮物无色为止。
3)如果在样品中有大量粗粒矿物或有机物,通常使用150μm或180μm筛子进行冲洗。将留在筛子上的残留物转移到培养皿中后,在双目显微镜下检查种子、苔藓碎片、木炭和其他物质,记录下其相对丰度,然后,湿存于玻璃或塑料小瓶中。
4)如果具有丰富黏土矿物,在样品中加入大约30mL5%的磷酸钠,然后搅动并置于90℃热水中进行水浴10~20min,离心后倒出表面漂浮物。重复这一过程(通常3~5次),直到表面漂浮物中不含黏土矿物为止,最后用蒸馏水清洗。
5)如果样品中含有矿物颗粒,如反应剧烈,最初仅使用10mL58%~62%的氢氟酸处理,然后再加入10mL浓**。然后,在加入较多氢氟酸后,将其置于热水中(水温同上),根据样品成分,水浴时间30min到2h不等,必要时用聚丙烯棒搅动。在**后才能进行离心,并将上面清液轻轻倒出。根据需要,可以再次加入**和氢氟酸并保持2~3h分解过程,这样的过程反复多次直到分解掉所有矿物为止,随后对样品进行中和作用。在离心之前,向混合物的表面加入甲醇,防止酸液逃逸。
6)在残留物中加入10mL左右醋酸,然后搅动,离心后倾倒。样品脱水过程是步骤7)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因为水与醋酸水解作用的混合物会产生**性的反应。
7)在具9份(如180mL)醋酐的干燥聚丙烯烧杯(250mL)中缓慢加入一份(如20mL)***,并不停搅动。然后,将10mL的混合剂(因不能保存,混合剂必须是新制的)小心加到每个试管中,并在90℃热水中进行水浴2min,每隔1min搅动一次。从水浴中取出后,在每个试管中加满醋酐,离心后将表面漂浮物倒出。
8)再次加入10mL醋酐,通过离心倒出在醋酸水解作用中产生的可溶性纤维素醋酸盐。
9)在用蒸馏水进一步清洗直到pH为中性(通常至少5次)后,将残留物转移到一个15mL的圆锥形离心管中,并采用4.1.2的处理方法进行制片和保存。
说明:通常,这种分析过程在处理有机质相对丰富的粉砂岩和泥岩样品时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在对第四纪的材料进行分析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分析过程做适当调整,例如,沉积物中有机物极少,或实际上除了有机物什么都没有。如含极少的有机物,所处理的样品一定要比1cm3大得多。如果首先用过筛清除砂粒和黏土颗粒来分离某些矿物成分,那么,处理这些样品所用的化学试剂或许会减少些。另一方面,泥炭的处理极大地受制于醋酸水解过程。
4.1.4 泥炭
对泥炭样品应进行碱处理和其后的醋酸水解作用,通常都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对于成熟度较高的泥炭,其中的植物纤维素已遭到部分甚至完全的分解,只需进行碱处理。
4.1.4.1 碱处理
具体步骤如下:
1)向3~5g泥炭样中加入<10%的氢**钾水溶液,直至试剂完全浸没样品为止,并在防热和防酸容器(如玻璃烧杯)中煮沸5min。
2)加水后彻底清洗,直到水清为止。
3)如果肉眼检查发现样品中出现植物纤维素或花粉中含有原生质,便直接转到第5)步进行醋酸水解作用。否则,可向残留物中加入**(30%),确保碱被完全中和。
4)加水并进行多次彻底清洗。
4.1.4.2 醋酸水解作用
由于醋酸水解试剂遇水后可能发生**,因此在实验之前所有要用的器具和样品都必须干透。具体步骤如下:
1)向离心的残留物加入冰醋酸进行脱水反应并将表面的漂浮物倒掉。
2)在热的离心管中加入新鲜的混合醋酸水解作用试剂[由9∶1比例醋酐(CH3CO)2O+***组成],反复搅动使其充分混合。
3)将其放置在沸水中进行热水浴(1~15min不等)。
4)离心并非常小心地将离心管上面的清液倒入打开自来水龙头的水槽中。
5)用冰醋酸冲洗残留物,离心,倒出清液。
6)加水并多次彻底清洗。如果肉眼检查发现样品中含植物纤维素或花粉中含有原生质,重复步骤1)至5)。
7)选择筛选去掉粗的颗粒,是集中孢粉的好方法(筛孔的大小为150μm或200μm,可使大孢子通过)。
采用4.1.2的处理方法进行制片和保存。
4.1.5 褐煤
褐煤的处理过程通常包括了**处理和碱处理。成熟度很低的褐煤,**处理有时可以省去。一种最好的检验方法是将少量的褐煤样品放在载玻片上,滴上一滴5%~10%碱溶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反应:如果颗粒分解,碱液变为深褐色,并可能会看到某些孢型,则**处理就可不必进行。在**处理过程中,也可用这个方法来检查材料是否已充分**或是否还需要进一步**。**试剂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样品材料的煤化程度。对低成熟度的褐煤,**试剂一般使用硝酸,并采用不同的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而对较高成熟度的褐煤,推荐使用稀释的舒氏溶液作为一种较强的**剂。
4.1.5.1 **处理
具体步骤如下:
1)将10~20g样品材料放到100mL硝酸中(浓度为25%~30%)。
2)将其搁置至褐煤部分分解或易于破碎时为止。
3)加入蒸馏水并将样品搁置24h左右。
4)多次用水充分地冲洗残留物。
4.1.5.2 碱处理
具体步骤如下:
1)加氢**钾(浓度小于10%)直至样品完全浸于碱液,并将其加热至近于沸腾。如见到样品已反应,即液体变为褐色,加热的温度可以低些。
2)加水并充分清洗,直到水清为止。
3)加入**(浓度30%)。
4)加水并多次充分清洗残留物。
5)如果检查中发现孢型仍然被块状无定型有机物包围,重复上述步骤。
采用4.1.2的处理方法进行制片和保存。
4.1.6 煤
**处理是处理煤样品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中级,甚至高级煤通常使用舒氏溶液进行**处理。如果煤的成熟度很高,使用发烟硝酸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后面的碱处理就不必了,但在**处理之前,应该用溴水(Br2)对样品进行卤化处理(见“**处理”部分)。舒氏溶液的制备有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是把一份饱和的氯酸钾溶液和两到三份冷的浓(70%)或发烟硝酸(纯)混合在一起,或者将氯酸钾(KClO3)加入到发烟硝酸中直到饱和为止。干法是将氯酸钾晶体或氯酸钠晶体与等量的煤混合在一起,再加入2~3倍量的***。应注意的是,尽管干法比湿法反应速度快,但反应过程中产生了氯酸(HClO3),一旦其浓度超过30%将会**。
4.1.6.1 **处理
具体步骤如下:
1)将100mL舒氏溶液加到10~20g样品中(湿法)。
2)观察其反应,如果**作用强烈,可以小心地加水以降低其反应速度。如果反应速度很慢,将其静置24h或直到使用碱溶液检验(见4.1.5)表明**已完成为止。**处理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样品的性质,据报道采用舒氏溶液进行**处理所需的时间相差很大,如对某种褐煤中的有机残留物只需5min,而对含沥青煤至少需要8天。**时间太长时,要每隔24h换一次舒氏溶液。
3)多次加水并充分清洗数次,直到水清为止。
4.1.6.2 碱处理
具体步骤如下:
1)在样品中加入氢**钾(浓度<10%),加热至近于沸腾,如果能肉眼观察到反应的进行,即液体变为棕色,反应温度可以低些。
2)加水后充分清洗,直到水清为止。
3)加入**(浓度30%)。
4)多次加水并充分清洗残留物。
5)如果检查中见到孢型仍然被块状无定型有机物包围,重复上述步骤。
如果经过上述过程处理后,**处理并未达到满意结果,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增加舒氏溶液中硝酸的比例,小心地对**试剂进行加温,或增加反应时间。也可以使用更强的**剂,如发烟硝酸。但是,所有这些步骤在操作时必须格外谨慎,如果反应过头,样品便作废。
采用4.1.2的处理方法进行制片和保存。
4.1.7 说明
各实验室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对上述处理流程进行调整。但是,无论采用哪种常规处理流程,还是对流程进行部分调整,必须小心行事,必须对所有步骤进行仔细记录,并彻底完成,以避免样品中潜在价值组分失掉的危险。对获得的结果需要仔细验证,因为分析的质量以及由此得到的数据可能差别很大,以致影响结论。
4.2 孢粉实验室的安全要求
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分析方案以及对废物的处理方法都必须与相关环保部门的安全人员进行讨论。必须严格遵守所有的安全规定,在分析孢粉样品之前,必须掌握危险化学试剂一旦发生意外溢出时采取的应急处理程序。实验时要一直穿着防护服,大多数的化学处理都应该在通风橱中进行。尤其是在进行氢氟酸、**和醋酸水解过程中,必须戴上防护的橡皮手套、短袖、围裙以及**。使用氢氟酸时,无论稀释到什么程度,都不要关闭通风扇和冲水系统。实验室应配备应急冲洗设备。
从事孢粉分析的实验人员需经严格的专门培训,熟悉各种分析流程、各类化学药品特性、各类分析设备性能、实验室安全条例和实验室应急处理预案。孢粉分析实验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技巧。差的分析技术所做出来的显微镜薄片不仅难以研究,而且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所获得的数据本身就不可靠。
4.3 透射光学显微镜技术
透射光学显微镜是研究化石孢粉的一项最传统的技术,至今仍是孢粉化石常规鉴定中最广泛使用的技术。如果标本是透明的,这种技术就可以保障能仔细观察到孢粉的表面结构和纹饰,同时可以清楚地展示孢粉的内部结构。
透射光学显微镜有许多类型,其中有些已被证明对某些孢粉化石材料的研究效果很好。常见的显微镜品牌有Leica、Nikon、Zeiss和Olympus等。
通常用10倍目镜、40倍或100倍(浸油)物镜。常规计数采用400倍,关键鉴定则需放大1000倍。为准确定位和详细研究某些重要的孢粉,一个带有移动标尺的载玻台是必要的。近年来,“England Finder Slide”由于能不受所使用的显微镜型号的影响而确定标本在薄片上的准确坐标,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定位方法。
为了详细观察和进行显微照相,必须仔细调节显微镜以确保有适当的光线、亮度、对比度及景深。多数研究用的显微镜都可用于显微照相(光学和数码成像系统)。
4.4 电子显微镜技术
4.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已成为孢粉观察和显微照相的手段之一。它具有分辨率高、信息量大的特点,能科学地提供三维和最大景深的孢粉图像。
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有两种方法:①直接将实验室分析获得的含孢粉的有机残留体黏合到电镜座上;②取少许含孢粉和水的有机残留物置于载玻片上(无盖玻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需要研究的孢粉颗粒进行光学显微镜照相后,用细小的毛笔将需研究的指定孢粉颗粒挑出黏合到电镜座上。第一种方法制备样品时间短,但是,在分类和对比研究中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差;第二种方法制备样品时间长,分析出的结果十分精确,人们在进行系统孢粉学研究中多采用这种方法。
有许多黏合剂可用来将标本黏到扫描电镜的电镜座上。黏合剂的选择取决于:材料的性质,是否需要将材料从电镜座上取下,电镜的机械要求,以及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的偏好。使用黏合剂应注意的是,一方面要确保使胶充分黏滞,但又不会在标本周围皱缩;另一方面又要确保胶不至于太黏而妨碍黏附标本。
采用可溶性胶固定的标本,可以从电镜座上取下。方法是用一把很细的刷子蘸或浸上溶剂,轻轻地在标本与胶之间刷。单个标本也可以小心地从多个标本的电镜座上取下。
电镜座最好贮存在温度相对受到控制且无尘密封的干燥环境中。有设计好的一些小盒子,专门用来存放各种不同类型的电镜座。电镜座要放在架子上,架上的每个小格都不能滑动,这样即使盒子上下翻倒了,也不会造成电镜座撞到盖子上。把每个电镜座放入玻璃皿中,盖上盖子,将便于储藏保存。如果干燥剂放在装电镜座的玻璃皿或盒子中,它须加以密封和固定,以防止损害标本。画一个草图,标示电镜座上的多个标本。如果草图方位不明显,应在电镜座上加示明显标志。
4.4.2 透射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孢粉化石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供孢粉组织壁在超微结构方面的有用信息。从事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的最好材料是原位保存的孢粉(保存在植物生殖部分中的孢粉),其次是散在沉积物中经实验室分析出的孢粉。
必要时还需要对许多颗粒进行切片,在超微切片之前,需要对每个花粉粒或孢子进行准确定位。有几种方法可用来定位,一种方法是用薄晶片来包埋标本,使得在切片时能看到并定位颗粒;另一种方法适用于小花粉粒或分散样品,即用吸管把花粉粒吸到纤维素滤器上,接着在琼脂中对滤器双面镀膜。将这些滤器脱水,并在浅平底锅中用树脂逐渐浸透;还有一种方法是将花粉粒放在小块琼脂中,对琼脂块用4%的低聚甲醛和2%的锇酸处理,再用不同浓度乙醇脱水,随后移入**丙烯中,并用Epon-Araldite包埋。
孢粉粒化石超薄切片可进行染色处理。采用戊二醛处理孢粉粒,并在包埋前再用锇酸处理;可采用在切片后染色,最常用的染色剂是2%的乙酸双氧铀、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和0.25%的柠檬酸铅。
玻璃刀多用于化石孢粉的切片中,切片的颜色为银色至金**。需要特别精细的壁层结构时,金刚刀显示了很好的优越性能。切片一经切下,可用1mm×2mm的有槽载网收集,并干燥。载网上有一层福尔蒙瓦尔膜。对不同大小的孢粉粒,可用不同或不使用支持膜。为了获得完整的切片图像,部分切片可制备在普通的载玻片上,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照相。
切片可置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照相。由于孢粉壁的复杂性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缺乏低倍图像,有时必须对孢粉颗粒的显微照片作蒙太奇处理。尽管需要多张显微照片才能组合成“单个”画面,但是这样的复合显微照片能从整个孢粉颗粒角度分析萌发孔器的位置、调节结构和壁结构差异等特征。
到现在为止,化石孢粉的超微结构暂不能提供地史时期生物区系的生物学及其演化的信息。尽管在化石孢粉研究中已有现成的标准技术,但是研究者必须对这些技术作适当的调整,从事适合所要研究的问题及标本的保存状况。
4.5 孢粉化石的定名
若孢粉化石标本的主要特征与某一生物分类阶元的特征相同,则可将其归入该生物类群;若化石标本与已知的所有生物类群的主要特征皆不相同,则应建立新的生物分类阶元,并予以命名。孢粉的命名必须遵循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Greuter et al.,1994),化石孢粉的命名基本上采用双名法。命名的规则如下:
1)合法性,孢粉名字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具有合法性,即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同时被古生物学界广泛接受和使用。
2)优先律,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基本原则是优先律,即同一分类群(属和种名)首次有效发表的命名为正确名字,对后来的名字(同物异名)享有优先律。需说明的是,优先律有“启用日期”,在此之前有争议的名字是无效的。化石植物(含孢粉)优先律“启用日期”是1820年12月31日(见Greuter et al., 1994)。
3)分类,孢粉工作者要为某一分类群提供所使用的名称,必须遵循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命名必须附有相应的描述和专有的“鉴别特征”,用以阐明新类群与其他类群的区别。合格新分类单位(属种)的发表,必须附有英文或拉丁文的鉴别“特征”详细描记,并附有实物的图片等。化石孢粉的分类系统多采用假类群系统,即R.Potonié和Kremp提出的系统,主要根据化石孢粉的形态来建立其双名法(种)。设想将所有时代的孢粉都囊括到一个综合分类体系中,将它们编排在一个共同的分类单位体系之下。孢粉被置于一系列不同的分类等级中,这些等级类似于生物分类系统中的不同分类单元,但术语却是始于**的编制系统,核心的单位是Turma,在其上是Anteturma,其下依次是Subturma、Infraturma、Subinfraturma等。通过这一体系,新描述的化石孢粉可被归于结构上最为相近的类型中。该分类广泛应用于古生代和部分中生代孢粉分类中,但对时代较新(古近纪以来)的孢粉类群作用不大,这些孢粉中许多类型均可归于现生的科。
4)模式,模式是将一个生物名称与特定的生物或化石标本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每个名字(种、属或科以上的单位)都具有模式(type),即命名最终依据的标本。命名者指定的模式称为正模(holotype)。如果命名者没有指定正模标本,后来的学者就要从作者所依据的标本中选出模式,即为选模(lectotype)。如果原始的材料全部丢失,就从公认的并能代表这一属种特征的标本中指定新模(neotype)。较新版本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Greuter et al.,1994)对模式采用的规定做了重要的改革,提出了“附模”(epitype)的概念。所谓附模就是“当正模、选模或先前指定的新模……明显的含混时,可选用解释的模形图或插图”。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后来的学者在选出的正模标本很差时(也许是保存很差),也可以借此使得命名更为严谨。
4.6 储存
孢粉样品的储存分为三个部分:①岩样的保存,参照**、矿物和化石标本的保存方法,要求干燥和密封;②薄片的保存,放在专用标本盒中,保存在相对平稳、干燥、低温的环境中;③实验室分析残留物的保存,将剩余残留物转移到具标签的小瓶中,吸出多余水,加入**(**溶剂)和几滴饱和酚溶液(后者可防止微生物活动和真菌滋生),并封存好,保存在相对平稳、干燥、低温的环境中。
4.7 运输
孢粉化石的运输相对比较简单。无论是薄片、装有机残留物的小瓶,还是岩样,在运输过程中,应包装完好,要有一定的防震保护措施。在通过邮局和运输部门邮寄时,应作为易碎邮品,勿压和勿摔等,要求轻拿和轻放。建议含孢粉化石的薄片和小瓶尽量不要采用邮寄的方式运输,可派专人随身携带。
古人类化石标本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前言
古人类化石标本是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材料。为了加强对古人类化石标本收集的规范程度,特制定《古人类化石标本收集的技术规程》,以便全面客观地收集标本在野外的各项信息,充分发挥标本的研究、陈列和保存价值。本技术规程主要涉及野外发掘时从地层中出土或地表中收集的古人类化石标本的收集规程。
在进行岩矿化石标本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制定时,按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和GB/T1.2—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等有关编写规则进行编写。
本规程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张银运,刘武。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古人类化石标本收集的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古人类化石标本的收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3 术语和定义
3.1 古人类化石(human fossil)
古人类化石是经过石化过程的古代人类的遗骸(或遗迹),一般是指距今大约1万年以前的古人类遗骸。这些遗骸代表新石器时代以前或全新世以前的古代人类。
3.2 古人类遗址和地点(human fossil site)
指古人类活动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从形式来分,有露天遗址和洞*遗址;从内含来分,有居住遗址、临时夜宿营地、石料收集场、石器加工场、**场、食物收集地、**隐蔽哨所、食物加工作坊、聚会场所、图腾地点、墓葬等。地点是遗址遗物经水流等作用所搬运、重新堆积异地埋藏的处所,是人类遗址之外因各种原因从遗址带出遗物的零星分布地,一个地点中可能有若干遗址的遗物存在,但地点不应被包含在遗址之中。发现有古人类化石的遗址或地点被称为古人类化石遗址或地点。
4 古人类化石标本的收集
4.1 收集准备
4.1.1 标本收集工具
水准仪、全站仪、全球卫星定位仪(GPS)、照相机、比例尺、罗盘、地质锤、桩、绳、吊锤、卷尺、风钻(以备发掘坚硬**时使用)、袖珍放大镜(放大倍数以10倍为佳)、手铲、凿子、刷子、各种粗细的剔针、野外记录簿(简称“野簿”)、绘图板、坐标纸、直尺、量角仪。
4.1.2 标本编号工具
记号笔:用于标本上写编号。
标签纸:用于记录发现的人类化石标本。
4.1.3 标本包装材料
口袋:存放收集的化石标本。考虑到标本尺寸的差异,应准备不同型号的口袋。
塑料盒:用于放置体积小或性脆材料的化石标本。
各种胶水:用于在现场黏接化石碎片。
软纸和棉花:包装材料,避免化石标本在运输途中由于碰撞或挤压而损坏。
石膏绷带或石膏粉:用于在现场固定易碎的标本。
地质包:为容积很大、很结实的肩袋。最好还带有绢制夹袋的背包、图囊。
4.2 收集步骤
4.2.1 遗址或地点的基本信息
无论是调查还是发掘,首先要对遗址(地点)的一些基本信息进行描述和记录,内容包括:
——遗址(地点)的命名:一般采用发现地的地名来命名,在记录时尽量选用最小地名。
——遗址(地点)的地理位置:指遗址(地点)所处的行政区划,即所属的省、市、县、乡(镇)和村,以及在村的什么方位和距离、在当地的最小地名。
——遗址(地点)的地理坐标:可选择遗址(地点)的中心位置,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其纬度和经度,应该精确到秒。
——遗址(地点)的海拔高度。
——遗址(地点)的范围:可利用GPS在遗址(地点)的边缘选取适量的点,测量其经纬度,进行大致的估算。
——遗址(地点)的地质概况和所处的地貌部位:简要记述遗址(地点)的地貌和地层概况,如湖相、河流阶地、黄土等;标本是出自地层还是脱层。
——遗址类型:旷野(露天)遗址、洞*遗址等。
——发现日期:记述年月日,必要时可记录具体时间(精确到小时)。
——发现人:根据具体情况注明是单人或多人。
——遗址或地点的保存现状及被破坏的情况。
4.2.2 考古发掘出土标本的收集
1)选择发掘区域:根据已有地层剖面出露情况,必要时结合探沟试掘得到的信息,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发掘区域。
2)布方:布方的目的是确立一个测量和记录的基准,这样可以准确方便地观察和记录遗迹、遗物在发掘区域内的空间位置。一般采用坐标式布方,即在选定的发掘区域内,将坐标**置于发掘区的相对中心位置,X轴为正东正西方向,Y轴为正南正北方向(应将罗盘磁方位角校为坐标方位角),以1m×1m为单位划分方格,作为发掘和记录的基本单位,即探方,每个探方的面积为1m2,坐标**可标记为N100、E100(为以后向西南方向扩方不会出现负数考虑),每个探方都用其西南角在整个坐标系中的坐标数值命名,如N100E100、N100E101等。坐标**最好用全占仪或GPS系统做永久定位,以备多年连续发掘之用。为明确标记各探方的范围,可在探方的四角钉上标桩,然后用线绳在整个发掘区内拉成网格,并在每个探方的西南角用标签标明方号。洞*遗址发掘时可以将标桩钉在洞顶,然后系上线绳垂下吊锤,以标明每个探方的范围。
3)发掘:一般采用按水平层揭露的方法,水平层的厚薄主要视遗物的丰富程度、是否存在遗迹和堆积层的岩性特征等而定,一般而言,对于堆积结构松散且遗物稀少、没有遗迹的地层可以每个水平层10cm或5cm的厚度进行发掘,对于遗物丰富且有遗迹的要将水平层的厚度缩小,一般5cm一个水平层,或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更薄的水平层厚度。在发掘过程中要保证遗物遗迹的完好出土再现,在遇到遗物时,要用竹签或小剔针清除遗物周围的包裹物,避免伤害遗物,并且不能移动和改变遗物的原始平面位置和高度,保留遗物的原始埋藏状态,以便测量准确的数据。发掘中要随时注意地层的变化,以确定是否进入新的自然层和是否出现遗迹现象,结合地层的颜色和质地划分。发掘过程中注意相邻探方之间的关照,全面认识遗迹和遗址。对于地层中出现的遗迹现象要注意分辨遗迹的边缘范围,并作为一个**的单位进行发掘、描述和记录。对于胶结坚硬、角砾和钙板发育的洞*堆积,则视实际情况而决定水平层厚度以及相应的发掘工具和配套技术措施。
4)标本编号:一般以遗址名称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声母大写组合+发现标本的连续号(一般以4位数为宜,如丁村遗址出土的第一件标本可编号为DC0001)进行编号。标本编号后,将编号写在小纸条上,并用大头针固定在该遗物旁边,指示其位置,以便对号测量和包装。
5)测量:对每件标本的测量数据包括三维坐标、产状(倾向、倾角)、标本出露的尺寸等。三维坐标的测量必须确立一个测量基点,这个基点最好是永久性的,一般定在发掘区的西南角,该点在整个布方坐标系中的坐标数值定为N0E0,其他所有平面坐标的数值都是测量距离该基点北多少厘米、东多少厘米;基点的海拔可用水准仪等仪器从遗址附近的大地基准点引过来。三维坐标的测量可根据探方的网格采用钢卷尺测量平面坐标(平面坐标以标本出露的中心为准,对出露大于2mm的标本可根据具体情况加测其西南端水平位置),用水准仪测量标本标高(需进行计算),也可以采用全站仪一次测量出三个数据。标本产状的测量工具为地质罗盘,标本出露的尺寸用钢卷尺测量。
6)文字记录:用工地日记记录整个遗址的发掘进展情况。此外,每个探方都要有一本探方日记,记录该探方当天的发掘情况,一般采用表格形式,项目尽量完全,内容包括遗址名称、标本编号、类型、质地、探方号、水平层号、自然层号、三维坐标(X、Y、Z)、倾向、倾角、长轴方向、出露的尺寸、发掘日期、观测者、记录者等,另外要在表格的空白处记录探方内的地层变化情况和有无遗迹现象等,并对当天该探方的发掘做简要总结。地层的文字记录应结合剖面图,描述地层的分层情况、地层层数、地层总厚度和各层厚度、各层的物质构成、结构构造、包含物、颜色、粒度,以及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骨器等工具及遗物和灰烬、火塘、房址、墓葬等遗迹在地层中的分布等。在做好文字记录的同时应补充计算机保存工作。即便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
7)绘图:每完成一个水平层的发掘,每个探方都要进行平面图的绘制,主要是根据测量的数据,将古人类化石及其他遗物和遗迹的分布情况和大小、形状绘制到平面图上,并标明编号;比例尺一般为1∶10(也可依据发掘对象的情况选取1∶10、1∶5或1∶20等)。由于遗迹的分布范围一般不局限于一个探方,多会跨越分布在几个探方内,因此对一些重要的遗迹现象应该将整个遗迹单独画一张平面图,保证该遗迹的整体观,重要的遗迹现象可先发掘一半,绘制剖面图来剖析其结构。在整个遗址发掘完毕后,还要对四周的发掘剖面根据自然层的分布绘制剖面图。每张绘图上都应该注明图名、遗址名称、探方号、水平层、自然层、比例尺、图例、绘图者、日期和简要的观察记录等。
8)照相:在每个探方的每个水平层清理完毕时,都要进行照相,一般在每个探方的正上方以相同的距离拍摄整个探方的平面照片,保证各个探方的照片可以完整拼接。对于人类化石及其他重点遗物可增加其出土时的特写照片,对重要的遗迹现象也要单独重点照相。除对每个探方要单独照相以外,对整个发掘区还应进行整体照相,并进行一些工作场景的照相等。发掘结束时对发掘区周边的探方也要进行剖面照相。应注意对发掘前遗址和遗迹的照相或录像,以便与发掘后进行对比。
9)录像:对一些重要遗址的发掘可采用录像的方法记录遗址的地质地貌环境概况、工作场景、发掘过程和一些重要遗迹、遗物的出土状况等。如果发现有古人类化石,要对整个发现、发掘、收集过程、周围环境、参加人员等做详细的录像资料。
10)写标签:每件人类化石都要有一个标签,包含其基本信息,以便与化石一起包装;标签一般包括遗址名称、标本编号、类型、质地、探方号、水平层号、自然层号、出露的尺寸、发掘日期、发现人和记录者等,标签应该定制并打印成小表格,用铅笔填写。
11)标本包装:在进行完测量、绘图、照相、录像、写标签等工作以后,将标本按照编号逐个从其原始位置取出,分别用包装纸包好,连同标签一同装入封口袋中,封口袋外可用记号笔简单地写上标本编号和日期等,每件标本装一个封口袋,视标本的大小可采用合适规格的封口袋。为避免对古人类化石表面造成磨损,必须使用柔软的包装纸,或用医用棉花包在化石表面。在标本装袋前如遇标本沾有异物,可用软毛刷或清水将其去除,切记勿用金属等硬物机械去除。当古人类化石表面附着有周围地层胶结物时,必须连同这些胶结物一起提取收集,切忌在现场分离化石上的胶结物。如果胶结物质过大,或与周围地层大面积胶结,需要会同相关技术人员采用石膏固定,用木版制作成套箱整体提取,运回实验室修理。特别注意以下三点:①标本必须写上编号;②标本必须填写标签,连同标签一起包装,并在标本登记本上进行登记;③一些易碎或太小的标本,可用棉花包裹后再进行包装;④针对保存状况较差、需要加固的化石标本,应在包装前对化石标本进行野外加固处理。标本登记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并负责统一登录标本,对标本进行简单描述。
12)标本存放:同一探方同一水平层出土的标本可装入一个大口袋中,以后可根据不同探方同一水平层、同一发掘区同一自然层存放,以方便查找,最后将同一发掘区出土的标本存放在一起,以便于统一搬运和运输。
13)标本装箱:标本装箱之前,需复写一式两份的装箱清单,内容同登记本相同。该装箱清单一份自存,另一份随矿物标本装箱。箱板要结实,不要太大,以便于搬运。木箱必须用干草、刨花等填满填实,用钉钉牢,最好再用铁丝等将木箱十字**一下,且样品箱也应进行编号。
14)标本搬运:在田野将标本妥善存放后可将标本分遗址、发掘区、自然层和水平层等级别搬运或运输,注意在搬运前应将标本尽可能用软物质分开,以减少运输过程中标本间的碰撞和机械磨损。古人类牙齿化石等小标本,应由专人随身携带,珍贵标本应以2人以上携带为宜。
4.2.3 调查发现的标本的收集
1)地层发现标本:对于地层中发现的标本的收集,要重点描述地层的详细信息,包括地层层数、地层编号、地层总厚度和各层厚度、各层的包含物、颜色、粒度、结构构造以及石器等遗物和灰烬、火塘、房址、墓葬等遗迹在地层中的分布层位和分布特点等,对遗迹、遗物的文化层要追踪其扩展范围,以确定遗址的分布范围,并选取典型区域绘制地层剖面图。对地层中出露的遗迹和遗物要进行重点照相记录,对遗迹遗物进行编号,描述其质地、类型、产状、保存状况、埋藏的地层、分布特点等,最后将标签写好,特别注明所属的地层,而后取出进行包装,收集回室内进一步研究。
2)除以上强调的步骤外,调查发现的石器的收集方法可参照考古发掘出土标本的收集方法,应尽量全面地记录信息。
3)调查发现标本的存放和搬运参照本规程有关考古发掘出土标本的有关存放和搬运要求执行。
4.2.4 日志
在田野发掘或从地表、地层中收集标本过程中应有专人记录田野工作的情况,包括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气象、交通、风土人情等。日志一式两份,分别由工作队和主管部门保存。在做好日志文字记录的同时应补充计算机保存信息的工作。日志的工作要由发掘领队专门负责,记录工作进度、重要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以备撰写报告时查阅。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发掘探方图和野外发掘记录表格
图A.1 发掘探方图
表A.1 野外发掘记录表格
生物学是什么!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
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
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将生物命名后,而后的生物学家才用域(Domain)、界(Kingdom)、门( 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加以分类。
最上层的界,由怀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较多人接受;分别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动物界。 从最上层的“界”开始到“种”,愈往下层则被归属的生物之间特征愈相近。共有七大类,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扩展资料
生物在地球历史中有着40亿年左右的发展进化历程。大约有1500万种生物已经绝灭,它们的一些遗骸保存在地层中形成化石。
古生物学专门通过化石研究地质历史中的生物,早期古生物学多偏重于对化石的分类和描述,来生物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学科被引入古生物学,相继产生古生态学、古生物地理学支学科。有人建议,以广义的古生物生物学代替原来限于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的古生物学。
生物的类群是如此的繁多,需要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类群的划分,这个学科就是分类学。林奈时期的分类以物种不变论为指导思想,只是根据某几个鉴别特征来划分门类,习称人为分类。
现代的分类是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根据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进行分类,通称自然分类。现代分类学不仅进行形态结构的比较,而且吸收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成就,进行分子层次的比较,从而更深刻揭示生物在进化中的相互关系。
生物学中有很多分支学科是按照生命运动所具有的属性、特征或者生命过程来划分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学
灯管 360mm 多少w
灯管的灯头上的写的,T4、T5、T8的啊?大概18W吧,我猜的。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
前言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在地表条件下极容易发生**、光化学反应,对这些标本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应按照一定的技术规程进行,否则不但会对标本造成损坏,而且对环境和整理人员产生**影响。通过对该类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制定出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的整理技术规程非常必要。
本规程对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整理前的准备、工作环境要求、整理步骤进行了规定。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地质博物馆。
本规程起草人:章西焕,杨良锋,吕林素,王月文,笪沪增。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标本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标本的整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高振西.群众怎样采集地质标本.北京:地质出版社,1959
戈定夷,田慧新,曾若谷.矿物学简明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潘兆橹.结晶学及矿物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王濮,潘兆橹,翁玲宝等.系统矿物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sulphides and allied minerals):为金属元素与硫(S)、硒(Se)、碲(Te)、砷(As)、锑(Sb)和铋(Bi)的天然化合物,其中以硫化物为主。
4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整理
4.1 整理前的准备
4.1.1 整理工具
手套、刷子、小錾子、尖针、小铁锤、小号水*、放大镜(放大倍数10倍为佳)、小刀、记录本、记录笔、编目卡片、黏结剂。
4.1.2 标本编号工具
——白油漆(含油漆刷):用于涂漆编号。
——胶布:用于贴胶布编号。
——编号笔:用于在油漆(或胶布)上编号。
4.1.3 标本包装材料
——软纸和棉花:包装材料,避免矿物原始晶体受到损坏,亦可作为细小完整晶体的包装用。
——标本盒:规格2cm×5cm×8cm、6cm×9cm×12cm、3cm×6cm×9cm、6cm×20cm×30cm。
——玻璃瓶:主要用于存放易潮解、易**的矿物标本及较小的矿物标本。在瓶外贴好胶布,进行标注。
——托盘:装标本。
4.2 工作环境要求
由于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或有毒元素,在整理该类矿物时,要保持工作环境通风状况良好,注意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应备有整理标本的平台和存放标本的柜子。
4.3 整理步骤
4.3.1 标本清理
对于到达目的地的标本,开箱后取出标本,利用刷子清除矿物表面的灰尘、泥土等附着物。根据不同的要求目的,与标本共生或伴生的其他矿物予以保留或去除(可利用小錾子、尖针等,将共生或伴生矿物除去)。注意在取放标本时应戴手套。最后用清水将标本冲洗干净,将原始标签一同放入托盘内。
4.3.2 标本鉴定和定名
结合野外定名或原始资料,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标本按照国际通用的有关矿物的命名法规定名。凡符合入藏标准的,应连同有关原始资料一并入藏。鉴定记录应包括鉴定意见及重要分歧意见。
4.3.3 标本编号
整理标本时,应对矿物标本进行涂漆(或贴胶布),然后用不易掉色的编号笔进行编号。达不到涂漆粒度级别的矿物标本装入玻璃瓶,然后在玻璃瓶上贴胶布,将编号写在胶布上。标本编号按照库房要求或其他规定进行,并作相应的记录。将编完号的标本存入标本柜内,将存放位置写在矿物登记账上。
4.3.4 标本强固处理
部分标本因受风化作用影响,标本本身变得十分脆弱。因此需利用黏结剂,进行标本加固处理。
4.3.5 标本修补
利用黏结剂、修补材料以及填充用物质,修复裂隙或者破损的地方,并作记录。标本修复时,不得任意改变其形状、色泽等。修复前、后要做好照相、测绘记录,修复前应由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制定修复方案,修复中要做好配方、用料、工艺流程等记录。修复工作完成后,这些资料均应归入藏品档案,并在编目卡片上注明。如果确定疏松的碎块属于某一标本,将碎块放入纸袋并同此标本一起放置,其后进行标本修复整理。
4.3.6 标本分类分级
分类以矿物的晶体化学为基础,再根据大类中*离子或络*离子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类。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的分类按表1所示进行。
表1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分类
分级原则:常见的数量多的矿物,按其晶形发育程度、晶体大小定级别;罕见矿物,定相同级别时,对晶形发育程度、晶体大小的要求可降低。
4.3.7 标本拍照
利用照相机,由摄影人员在摄影室内进行拍摄,捕捉各种角度特写,提供真实、精确的实物照片,针对颜色及背景再做处理,力求不失真,与原件相符,并进行检核。
4.3.8 制作编目卡片
按表2所示进行整理,制作编目卡片,每年装订成册、集中保存。标本上的卷标和批注要保持长期能清晰可读。
表2 矿物标本目录信息数据构成表
表2(续)
4.3.9 包装、入库
完成上述手续的标本需用软纸、棉花或盒子等进行包装;对于易**、易脱水或易潮解的样品,可密封(或蜡封)包装或装入玻璃瓶中。对于易发生光化学反应的样品,置入暗色玻璃瓶或用暗色纸包装。较小标本装入玻璃瓶中。不耐压的标本用硬质容器盛装。包装材料必须适应标本的特性,清洁耐用,包装后要便于搬运、堆放、清点。标本的野外记录和原始资料及编目卡片一同随标本包装。
包装后的标本按科学方法分类上架,放入库房相应的位置。不要将过多的标本放在一个架上或一个储存箱中。一级藏品、保密性藏品、经济价值贵重的藏品,要设立专库或专柜,重点保管。凡属入柜各类标本,必须将存放柜内的位置落到账上或光盘中,以便随时查找。
库房要牢固严实,能密闭,能通风。库房应有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光(紫外线)、防震、防空气污染和报警设备等设备或措施。库内及其附近应保持整洁,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安全的物品,并严禁烟火。库房区无人时,应拉断所有电源和总闸。
4.3.10 资料整理保存
编目卡片需一式两份,一份随矿物标本入库,另一份建立资料账目,做到账目清楚、编目详明、查用方便、保管妥善。
5 注意事项
工作人员在管理和使用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时,必须注意本身和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特别是食物和饮水等)的安全和防护。标本及药剂的盛装材料用完应一律收回,集中处理,防止丢失和被误用。人员必须遵照安全使用的有关规定进行安全防护。要防止样品接触皮肤和进入眼、口、鼻中等。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因硬度较低,容易被其他物品刻划,而且大部分矿物易产生解理,注意应轻拿轻放,不要与硬质东西挤压。必须非常小心放置标本。不要将书本、重的物品放在未加保护的标本上。
在取标本时(尤其在将标本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时),要保持标本的平稳和完全支持。
在使用标本时要加倍小心,防止损坏标本和丢失标本碎片。许多标本一旦丢失就无法补救。
保管员必须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工作态度认真负责,要爱护标本。
为何术中冰冻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有出入?
一些患者对术中冰冻诊断后术后病理诊断有出入感到困惑,甚至对病理医生怨声载道,我们在此分析分析,想必知道详情后的你们会理解病理医生的苦衷: 首先是术中冰冻诊断本身准确性不高(90%~95%),即客观上存在5%~10%的误诊率,原因在于:1是取材1~2块,非常有限——代表性差;2是快速冰冻后组织切片质量差,图像不清楚,诊断陷阱多;3是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诊断,对病理医生是巨大的考验,忙中难免思考欠周全;4是术中诊断没有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等辅助手段;5冰冻对病理医生要极高——长期经验、知识全面、对陷阱把握到位。 其次是许多组织和疾病不适合术中冰冻,外科医生不明白而照样送检:不适合做冰冻的组织如脂肪,骨组织,皮肤组织,钙化组织,水肿组织等,根本没法进行冰冻切片;一些疾病,如淋巴组织肿瘤,软组织肿瘤,内分泌肿瘤和一些需要计数**相和充分取材方能作出诊断的疾病,这些疾病若做冰冻就是临床医生在给病理医生下套,使病理医生犯错误! 最后需要指出:术中冰冻不是最终诊断,仅是给外科医生的参考诊断,外科医生必须结合一切可能的其它指标综合考虑进行下一步手术。
古人类化石标本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前言
古人类化石标本是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材料。为了加强对古人类化石标本收集的规范程度,特制定《古人类化石标本收集的技术规程》,以便全面客观地收集标本在野外的各项信息,充分发挥标本的研究、陈列和保存价值。本技术规程主要涉及野外发掘时从地层中出土或地表中收集的古人类化石标本的收集规程。
在进行岩矿化石标本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制定时,按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和GB/T1.2—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等有关编写规则进行编写。
本规程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张银运,刘武。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古人类化石标本收集的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古人类化石标本的收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3 术语和定义
3.1 古人类化石(human fossil)
古人类化石是经过石化过程的古代人类的遗骸(或遗迹),一般是指距今大约1万年以前的古人类遗骸。这些遗骸代表新石器时代以前或全新世以前的古代人类。
3.2 古人类遗址和地点(human fossil site)
指古人类活动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从形式来分,有露天遗址和洞*遗址;从内含来分,有居住遗址、临时夜宿营地、石料收集场、石器加工场、**场、食物收集地、**隐蔽哨所、食物加工作坊、聚会场所、图腾地点、墓葬等。地点是遗址遗物经水流等作用所搬运、重新堆积异地埋藏的处所,是人类遗址之外因各种原因从遗址带出遗物的零星分布地,一个地点中可能有若干遗址的遗物存在,但地点不应被包含在遗址之中。发现有古人类化石的遗址或地点被称为古人类化石遗址或地点。
4 古人类化石标本的收集
4.1 收集准备
4.1.1 标本收集工具
水准仪、全站仪、全球卫星定位仪(GPS)、照相机、比例尺、罗盘、地质锤、桩、绳、吊锤、卷尺、风钻(以备发掘坚硬**时使用)、袖珍放大镜(放大倍数以10倍为佳)、手铲、凿子、刷子、各种粗细的剔针、野外记录簿(简称“野簿”)、绘图板、坐标纸、直尺、量角仪。
4.1.2 标本编号工具
记号笔:用于标本上写编号。
标签纸:用于记录发现的人类化石标本。
4.1.3 标本包装材料
口袋:存放收集的化石标本。考虑到标本尺寸的差异,应准备不同型号的口袋。
塑料盒:用于放置体积小或性脆材料的化石标本。
各种胶水:用于在现场黏接化石碎片。
软纸和棉花:包装材料,避免化石标本在运输途中由于碰撞或挤压而损坏。
石膏绷带或石膏粉:用于在现场固定易碎的标本。
地质包:为容积很大、很结实的肩袋。最好还带有绢制夹袋的背包、图囊。
4.2 收集步骤
4.2.1 遗址或地点的基本信息
无论是调查还是发掘,首先要对遗址(地点)的一些基本信息进行描述和记录,内容包括:
——遗址(地点)的命名:一般采用发现地的地名来命名,在记录时尽量选用最小地名。
——遗址(地点)的地理位置:指遗址(地点)所处的行政区划,即所属的省、市、县、乡(镇)和村,以及在村的什么方位和距离、在当地的最小地名。
——遗址(地点)的地理坐标:可选择遗址(地点)的中心位置,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其纬度和经度,应该精确到秒。
——遗址(地点)的海拔高度。
——遗址(地点)的范围:可利用GPS在遗址(地点)的边缘选取适量的点,测量其经纬度,进行大致的估算。
——遗址(地点)的地质概况和所处的地貌部位:简要记述遗址(地点)的地貌和地层概况,如湖相、河流阶地、黄土等;标本是出自地层还是脱层。
——遗址类型:旷野(露天)遗址、洞*遗址等。
——发现日期:记述年月日,必要时可记录具体时间(精确到小时)。
——发现人:根据具体情况注明是单人或多人。
——遗址或地点的保存现状及被破坏的情况。
4.2.2 考古发掘出土标本的收集
1)选择发掘区域:根据已有地层剖面出露情况,必要时结合探沟试掘得到的信息,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发掘区域。
2)布方:布方的目的是确立一个测量和记录的基准,这样可以准确方便地观察和记录遗迹、遗物在发掘区域内的空间位置。一般采用坐标式布方,即在选定的发掘区域内,将坐标**置于发掘区的相对中心位置,X轴为正东正西方向,Y轴为正南正北方向(应将罗盘磁方位角校为坐标方位角),以1m×1m为单位划分方格,作为发掘和记录的基本单位,即探方,每个探方的面积为1m2,坐标**可标记为N100、E100(为以后向西南方向扩方不会出现负数考虑),每个探方都用其西南角在整个坐标系中的坐标数值命名,如N100E100、N100E101等。坐标**最好用全占仪或GPS系统做永久定位,以备多年连续发掘之用。为明确标记各探方的范围,可在探方的四角钉上标桩,然后用线绳在整个发掘区内拉成网格,并在每个探方的西南角用标签标明方号。洞*遗址发掘时可以将标桩钉在洞顶,然后系上线绳垂下吊锤,以标明每个探方的范围。
3)发掘:一般采用按水平层揭露的方法,水平层的厚薄主要视遗物的丰富程度、是否存在遗迹和堆积层的岩性特征等而定,一般而言,对于堆积结构松散且遗物稀少、没有遗迹的地层可以每个水平层10cm或5cm的厚度进行发掘,对于遗物丰富且有遗迹的要将水平层的厚度缩小,一般5cm一个水平层,或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更薄的水平层厚度。在发掘过程中要保证遗物遗迹的完好出土再现,在遇到遗物时,要用竹签或小剔针清除遗物周围的包裹物,避免伤害遗物,并且不能移动和改变遗物的原始平面位置和高度,保留遗物的原始埋藏状态,以便测量准确的数据。发掘中要随时注意地层的变化,以确定是否进入新的自然层和是否出现遗迹现象,结合地层的颜色和质地划分。发掘过程中注意相邻探方之间的关照,全面认识遗迹和遗址。对于地层中出现的遗迹现象要注意分辨遗迹的边缘范围,并作为一个**的单位进行发掘、描述和记录。对于胶结坚硬、角砾和钙板发育的洞*堆积,则视实际情况而决定水平层厚度以及相应的发掘工具和配套技术措施。
4)标本编号:一般以遗址名称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声母大写组合+发现标本的连续号(一般以4位数为宜,如丁村遗址出土的第一件标本可编号为DC0001)进行编号。标本编号后,将编号写在小纸条上,并用大头针固定在该遗物旁边,指示其位置,以便对号测量和包装。
5)测量:对每件标本的测量数据包括三维坐标、产状(倾向、倾角)、标本出露的尺寸等。三维坐标的测量必须确立一个测量基点,这个基点最好是永久性的,一般定在发掘区的西南角,该点在整个布方坐标系中的坐标数值定为N0E0,其他所有平面坐标的数值都是测量距离该基点北多少厘米、东多少厘米;基点的海拔可用水准仪等仪器从遗址附近的大地基准点引过来。三维坐标的测量可根据探方的网格采用钢卷尺测量平面坐标(平面坐标以标本出露的中心为准,对出露大于2mm的标本可根据具体情况加测其西南端水平位置),用水准仪测量标本标高(需进行计算),也可以采用全站仪一次测量出三个数据。标本产状的测量工具为地质罗盘,标本出露的尺寸用钢卷尺测量。
6)文字记录:用工地日记记录整个遗址的发掘进展情况。此外,每个探方都要有一本探方日记,记录该探方当天的发掘情况,一般采用表格形式,项目尽量完全,内容包括遗址名称、标本编号、类型、质地、探方号、水平层号、自然层号、三维坐标(X、Y、Z)、倾向、倾角、长轴方向、出露的尺寸、发掘日期、观测者、记录者等,另外要在表格的空白处记录探方内的地层变化情况和有无遗迹现象等,并对当天该探方的发掘做简要总结。地层的文字记录应结合剖面图,描述地层的分层情况、地层层数、地层总厚度和各层厚度、各层的物质构成、结构构造、包含物、颜色、粒度,以及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骨器等工具及遗物和灰烬、火塘、房址、墓葬等遗迹在地层中的分布等。在做好文字记录的同时应补充计算机保存工作。即便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
7)绘图:每完成一个水平层的发掘,每个探方都要进行平面图的绘制,主要是根据测量的数据,将古人类化石及其他遗物和遗迹的分布情况和大小、形状绘制到平面图上,并标明编号;比例尺一般为1∶10(也可依据发掘对象的情况选取1∶10、1∶5或1∶20等)。由于遗迹的分布范围一般不局限于一个探方,多会跨越分布在几个探方内,因此对一些重要的遗迹现象应该将整个遗迹单独画一张平面图,保证该遗迹的整体观,重要的遗迹现象可先发掘一半,绘制剖面图来剖析其结构。在整个遗址发掘完毕后,还要对四周的发掘剖面根据自然层的分布绘制剖面图。每张绘图上都应该注明图名、遗址名称、探方号、水平层、自然层、比例尺、图例、绘图者、日期和简要的观察记录等。
8)照相:在每个探方的每个水平层清理完毕时,都要进行照相,一般在每个探方的正上方以相同的距离拍摄整个探方的平面照片,保证各个探方的照片可以完整拼接。对于人类化石及其他重点遗物可增加其出土时的特写照片,对重要的遗迹现象也要单独重点照相。除对每个探方要单独照相以外,对整个发掘区还应进行整体照相,并进行一些工作场景的照相等。发掘结束时对发掘区周边的探方也要进行剖面照相。应注意对发掘前遗址和遗迹的照相或录像,以便与发掘后进行对比。
9)录像:对一些重要遗址的发掘可采用录像的方法记录遗址的地质地貌环境概况、工作场景、发掘过程和一些重要遗迹、遗物的出土状况等。如果发现有古人类化石,要对整个发现、发掘、收集过程、周围环境、参加人员等做详细的录像资料。
10)写标签:每件人类化石都要有一个标签,包含其基本信息,以便与化石一起包装;标签一般包括遗址名称、标本编号、类型、质地、探方号、水平层号、自然层号、出露的尺寸、发掘日期、发现人和记录者等,标签应该定制并打印成小表格,用铅笔填写。
11)标本包装:在进行完测量、绘图、照相、录像、写标签等工作以后,将标本按照编号逐个从其原始位置取出,分别用包装纸包好,连同标签一同装入封口袋中,封口袋外可用记号笔简单地写上标本编号和日期等,每件标本装一个封口袋,视标本的大小可采用合适规格的封口袋。为避免对古人类化石表面造成磨损,必须使用柔软的包装纸,或用医用棉花包在化石表面。在标本装袋前如遇标本沾有异物,可用软毛刷或清水将其去除,切记勿用金属等硬物机械去除。当古人类化石表面附着有周围地层胶结物时,必须连同这些胶结物一起提取收集,切忌在现场分离化石上的胶结物。如果胶结物质过大,或与周围地层大面积胶结,需要会同相关技术人员采用石膏固定,用木版制作成套箱整体提取,运回实验室修理。特别注意以下三点:①标本必须写上编号;②标本必须填写标签,连同标签一起包装,并在标本登记本上进行登记;③一些易碎或太小的标本,可用棉花包裹后再进行包装;④针对保存状况较差、需要加固的化石标本,应在包装前对化石标本进行野外加固处理。标本登记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并负责统一登录标本,对标本进行简单描述。
12)标本存放:同一探方同一水平层出土的标本可装入一个大口袋中,以后可根据不同探方同一水平层、同一发掘区同一自然层存放,以方便查找,最后将同一发掘区出土的标本存放在一起,以便于统一搬运和运输。
13)标本装箱:标本装箱之前,需复写一式两份的装箱清单,内容同登记本相同。该装箱清单一份自存,另一份随矿物标本装箱。箱板要结实,不要太大,以便于搬运。木箱必须用干草、刨花等填满填实,用钉钉牢,最好再用铁丝等将木箱十字**一下,且样品箱也应进行编号。
14)标本搬运:在田野将标本妥善存放后可将标本分遗址、发掘区、自然层和水平层等级别搬运或运输,注意在搬运前应将标本尽可能用软物质分开,以减少运输过程中标本间的碰撞和机械磨损。古人类牙齿化石等小标本,应由专人随身携带,珍贵标本应以2人以上携带为宜。
4.2.3 调查发现的标本的收集
1)地层发现标本:对于地层中发现的标本的收集,要重点描述地层的详细信息,包括地层层数、地层编号、地层总厚度和各层厚度、各层的包含物、颜色、粒度、结构构造以及石器等遗物和灰烬、火塘、房址、墓葬等遗迹在地层中的分布层位和分布特点等,对遗迹、遗物的文化层要追踪其扩展范围,以确定遗址的分布范围,并选取典型区域绘制地层剖面图。对地层中出露的遗迹和遗物要进行重点照相记录,对遗迹遗物进行编号,描述其质地、类型、产状、保存状况、埋藏的地层、分布特点等,最后将标签写好,特别注明所属的地层,而后取出进行包装,收集回室内进一步研究。
2)除以上强调的步骤外,调查发现的石器的收集方法可参照考古发掘出土标本的收集方法,应尽量全面地记录信息。
3)调查发现标本的存放和搬运参照本规程有关考古发掘出土标本的有关存放和搬运要求执行。
4.2.4 日志
在田野发掘或从地表、地层中收集标本过程中应有专人记录田野工作的情况,包括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气象、交通、风土人情等。日志一式两份,分别由工作队和主管部门保存。在做好日志文字记录的同时应补充计算机保存信息的工作。日志的工作要由发掘领队专门负责,记录工作进度、重要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以备撰写报告时查阅。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发掘探方图和野外发掘记录表格
图A.1 发掘探方图
表A.1 野外发掘记录表格
手术室标本送检制度培训试卷有没有
关于”手术室标本送检制度培训试卷“这个问题,只能咨询正规医院的专业从医务工作人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