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曾涵安 给各位分享生地性味归经有哪些功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请问中药生地,熟地的功效是什么?(中药材生地熟地)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请问中药生地,熟地的功效是什么?
生地:
【性味】味甘;苦;微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滋*清热;凉血补血。主热病烦渴;内热消渴;骨蒸劳热;温病发斑;血热所致的**;崩漏;尿血;便血;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血少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赤可熬膏或入丸、散;或浸润后捣绞汁饮。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雷公*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熟地: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血滋润;益精填髓。主血虎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不止;肝肾*亏;潮热盗汗;遗精**;不育不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或熬膏,或浸酒。
【注意】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
资料来源:【摘录】《中华本草》
生地、熟地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根,为同一药物的不同加工品。生地为鲜品的干燥品;熟地为生地的蒸制品。二者均能滋*生津,治*虚津亏诸症。生地长于凉血,熟地长于补血。
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药生地有何功效?
生地黄味甘微苦,性寒。主要有凉血清热和滋*补肾的作用。
1.凉血清热:生地黄甘苦而寒,能凉血而清热,并能凉血止血。最常用于湿热病,热邪侵入营分(高热、甚或神志恍惚,口反不渴、舌质红或绛、斑疹隐隐欲现、脉象数而略细)或血分(高热、谵语、舌质紫绛少津、斑疹透露、或**、衄血、昼静夜躁、脉象细数)时,常与元参、连翘、栀子、郁金、竹叶心、丹皮、赤芍、生石膏、犀角等同用,如清营汤、化斑汤、犀角地黄汤等。据近代研究报导,生地有止血作用,能促进血液凝固。
2.滋*补肾:本品能滋*补肾,可用于*虚有热而产生的骨蒸痨热、干咳、咽喉燥痛、痰中带血、手足心热、盗汗等症。常与地骨皮、炙鳖甲、丹皮、秦艽、知母、白薇、元参、天冬等同用。
另外,温热病后期,因热邪伤耗津液而致的口渴、食欲不振、下午烦热、暮热早凉等症,也可用本品与麦冬、玉竹、沙参、梨汁、冰糖、藕汁、生麦芽、炒谷芽、香稻芽等同用,可以养*生津,清热益胃(如益胃汤等)。
对于*虚不能胜热,而致消渴(口渴思冷饮,饮不解渴,人渐瘦弱,小便频多,易饿等),常以生地黄与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五味子、天花粉等同用。我常重用生地黄、熟地黄、山药,配合山萸、茯苓、泽泻、丹皮、五味子、紫肉桂(不可太多,0.9~2.5克即可)等,随证加减,用于治疗糖尿病、尿崩症等,每获良效,请参考试用。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有明显降低血糖作用。
生地黄简称生地,主用于凉血、清热、滋*、生血;炒炭称生地炭,主用于止血(衄血、便血、尿血、**、咳血、崩漏等);用黄酒蒸制者,名熟地黄,主用于补肾滋*、养血;地黄从土中挖出洗净即用者名鲜生地,性大寒,主用于温热时疫,血中火毒热炽而狂热谵语等症。
另有细生地或小生地,养*而不腻,适用于温热病后期、*津不足而食纳不好的情况。生地黄味厚滋腻,用大量或久服时,容易滞腻有碍胃口,此时宜用细生地;或配用一些砂仁,或用姜汁炒用。
配麦冬润肺清火;配天冬滋肾降火;配元参解毒清热凉血;配犀角凉血化斑。
用量一般9~15克;重症可用30克,或更多些。鲜生地常用30~60克。
脾胃虚寒、大便溏软者不能用;暑湿盛、胸闷不言者禁用。
地黄有哪些生态特性?
地黄生育期为140~160天。根茎萌蘖力强,但与芽眼分布有关。顶端芽眼多,发芽生根较多,下部依次减少。出苗后开始地上部的生长。一般先长叶,待叶子数目基本稳定后,叶面积继续扩大。根茎的生长约比叶的生长迟45天。根茎的膨大在叶面积增长趋于停止后显著加快。
地黄喜温和气候,要求阳光充足。种子在正常光照下,温度22~30℃,湿度适合,播后5天左右出苗;如果温度低于8℃,多不发芽。根茎在18~20℃,湿度适宜,约10天左右出苗;11~13℃时块根萌发生长慢,需30~45天出苗;8℃以下,芽不萌发;25~28℃最适宜发芽。幼苗出土后一个月块茎便开始形成,秋植地黄其块茎在9~10月膨大增重最快,12月份地上叶片逐渐变黄而干枯。
地黄喜干燥忌积水,但不同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亦异。生长发育期怕干旱,怕水涝,怕病害。喜深厚疏松的沙质壤土。在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湿度适宜,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生长良好。土壤反应为微碱性至微酸性均可,但以微碱性为好。忌黏性大的土壤。不宜连作。一年可种两季,分春种和秋种两个生产季节。
地参的功效与作用 地参怎么吃 地参煲汤做法
地参,植物名,又名地虫,名贵的中草药,且具有提神醒脑、开胃化食、补肝肾两虚、强腰膝筋骨之效。地参的功效与作用。地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地参的功效与作用主要体现在提神醒脑,开胃化食,补肝肾两虚等。地参又叫虫草参,与人参属于两个不同的科。
地参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主要有活血、利尿、通经、滋阳、润燥、调血脂、通九窍、利关节、养气血等功能,主治腹痛、水肿、产后瘀血、跌打损伤等症。还包括抗**,消除自由基,可减少或避免结石症的发生。地参还具有清肝解毒,降火降血压的功效,是有效的防治面痘、暗疮,是养颜美容的天然保健品。地参还含有20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钙、铁、钾、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经常食用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强身壮体的功效,也是男子壮阳增强性功能的天然补品。
地参老鸭汤
原料:老鸭1只,北杏仁、川贝母各12克,*参、熟地各20克,生姜2片。
参地老鸭汤的做法
1.*参、川贝母、熟地洗净:北杏仁用开水烫去皮;老鸭活杀。去毛、肠杂,洗净。
2.将老鸭下入开水锅内煮3——5分钟,取出备用。
3.将全部用料放入清水砂锅内,大火煲滚后,改慢火煲2—3小时,加盐调味即成。
请问中药生地,熟地的功效是什么?
生地:
【性味】味甘;苦;微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滋*清热;凉血补血。主热病烦渴;内热消渴;骨蒸劳热;温病发斑;血热所致的**;崩漏;尿血;便血;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血少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赤可熬膏或入丸、散;或浸润后捣绞汁饮。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雷公*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熟地: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血滋润;益精填髓。主血虎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不止;肝肾*亏;潮热盗汗;遗精**;不育不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或熬膏,或浸酒。
【注意】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
资料来源:【摘录】《中华本草》
生地、熟地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根,为同一药物的不同加工品。生地为鲜品的干燥品;熟地为生地的蒸制品。二者均能滋*生津,治*虚津亏诸症。生地长于凉血,熟地长于补血。
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