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曹良梅 给各位分享长孙应当住哪个房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恭王府长房是啥?(恭王府各个房间名称及作用)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恭王府长房是啥?
恭王府是清朝十大王府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鼓楼北大街甲17号,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明清宫殿建筑群之一。恭王府曾经是清朝恭親王的官邸,其长房是指恭親王的长子,相当于现在我们所指的嫡长子。长房一词在古代家族中较为常见,用来区分嫡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的长幼顺序
按中国的传统,老人去世,整个葬礼的流程是怎样的?
中国地域广阔,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此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小编是鲁西南人,我们这个地方,老人去世,按老传统整个葬礼流程是这样的。
现在新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节:第一天
一、穿寿衣
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二、烧背褡
先人在灵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儿女把 事先准备好的背褡搭在门槛上(背褡内装纸钱元宝),点火烧之。同时念叨:金童玉女,前来背褡,西去路上,好生伺候。并呼唤亡人(爹、娘)看好钱褡,该用就用,该花就花,千万不要委屈自己。一路走好,仙界去安家。待烧完背褡后方可举哀痛哭。
三、丢噙口钱
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四、放饼子和麸子
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使死者在去*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五、系绊脚绳
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六、盖蒙脸纸
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七、放隐身草
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灵床前面。
八、烧倒头纸
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九、做倒头面
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十、点长明灯
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十一、挂衣服
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十二、放粮食
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十三、剪岁数纸
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十四、做孝服
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十五、搭灵棚
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十六、写牌位
父灵:(正中竖写)故显考X公讳++老大人之灵位(在公字右下侧小写一个讳字,讳下写父名,X为父姓)母灵:A、(正中竖写)故显妣AX氏讳++老孺人之灵位(在氏字右下侧小写一个讳字,讳下写母名,A为父姓,现在也可以不写;X为母姓)
十七、写纸幡
纸幡,主要起到金童玉女宝幡接引、引魂入墓。
说明:
1、纸幡为三长条式,上面留出20公分,其余割开,长度为一米,宽度为24公分,两边的两条幅各6公分,中间一条12公分。
2、用麻坯在黄幡上头穿个眼,拴在一米多高的细柳棍上。
3、长子摔盆捧牌位,次子打纸幡,上林安葬后,将纸幡插在坟头上。
十八、写素联
挽父:一天雨雪凋椿树,满目云山惨棘人(薤露兴悲)
泪洒冰天悲失祜,父归东土痛无依(蓼莪抱痛)
挽母: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遗爱千秋)
终天唯有思亲泪,百草痛无益母灵(慈云缥缈)
十九、报丧
派人报丧,亲友前来吊纸。如果发丧,还需发帖。
父母报丧帖式:
二十、烧关门纸
每晚关门时烧关门纸,早晨开门时烧开门纸。
在我国的丧葬文化中,对逝者的穿着有什么讲究?
赣南客家人的丧葬礼注重“寿”和“孝”两字。只有满60花甲以上的人亡故,方算善终,善终者办丧事俗称“白喜事”。此等丧事往往讲排场,以示儿孙孝顺,且礼节较繁,一般有送终、报丧、守灵、入殓、成服、堂奠、出殡等程序,此后还有上坟、做七七、做百日、做周年、除孝等。
此仅简叙送终、报丧、成服、出殡。送终。老人将死,儿孙要跪在跟前,烧纸哭拜死者“**”。男要死在厅堂,谓寿终“正寝”,女要死在房间,谓寿终“内寝”。随即为之沐浴,更换专门为死人裁剪的“寿衣”,亲属戴孝,门贴白联,以示哀悼。报丧。父亲亡故,子女先跪告家族,后跪告亲友;母亲亡故,先跪告外戚,后跪告族亲。
富贵人家治丧,多用书面讣告,周知亲长。讣告称谓,父死称“孤子泣血稽颡拜”,母死称“哀子泣血稽颡拜”,以示哀深虔诚。戴孝阶段,须将家中仓库钥匙交给族中有威望之长辈保管,子女无权过问,此谓“尽孝道”。成服。即子孙穿孝服迎接吊唁宾客。一般是孝子行三跪九叩礼后,执事者给孝子戴上用篾编纸花扎成的“愁笼帽”,披麻于身,脚纳草鞋,腰系草绳,手执哀杖,跪伏灵堂前。
哀杖,俗称“孝杖棍”,杖一尺八寸。男死用竹做杖,女死用梧桐杆做杖,均粘贴白纸,俗称“得罪你一尺八”,说的是舅公对不孝外甥,可用此杖来鞭打,以示惩罪。出殡,又称发送、还山。鼓乐呜咽声中,抬起灵柩上路,在送殡队列,鼓乐“铭旌”为前导,纸扎祭品及实物祭桌、引魂灵轿等跟后,其中有专人沿途鸣爆撒纸钱。
紧随其后的是长子执杖在前,长孙抱灵在后,旁有叔伯手撑黑伞遮阳,并搀扶抱灵者,亦步亦趋。然后是四人或八人抬棺,孝子孝孙随柩行进,亲朋族戚跟随相送。最为忙碌的是端长凳搞路祭的执事,凡遇过桥、过缺口、过岔道口,都要举行路祭。孝子、礼生等人一直要扶灵送至墓前,待灵柩入*封墓门后才可返回。
其余送葬人员,只送到坟墓附近便驻足燃香作揖而别。送葬人返回必须另择路途而归,并停止哀哭。归途中要将孝服孝饰取下,回家后用酒洗手面,用艾草或禾草燃烟熏身,名为清除晦气,实为消毒。孝子孝孙簇拥灵牌人厅堂,举行安灵仪式,将灵牌放置神龛中,俗称“合香火”,然后洗身**,这时丧事方算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