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许英狂 给各位分享我国珍贵文物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世界公认十大顶级文物?(世界公认十大顶级文物图片)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世界公认十大**文物?

一、(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时间及年代:公元前1776年《汉谟拉比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二、(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时间及年代:战国早期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所谓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三、(清朝乾隆时期)圆明园兽首时间及年代:清乾隆年间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截至2020年12月 ,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在内的七尊圆明园流失兽首铜像通过不同的方式回归祖国 。其中,猪首铜像和马首铜像由何鸿燊先生分别于2003年和2019年出资购买后送归国家 。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向中国无偿捐赠鼠首和兔首 。2019年11月13日,何鸿燊将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回归圆明园永久收藏。 剩余五尊仍下落不明。2020年12月1日,马首铜像由何鸿燊先生捐赠,正式回归圆明园。四、(古代埃及)奈菲尔提蒂半身像时间及年代:古埃及3400年前后奈菲尔提蒂半身像是1912年德国人在埃及发现的文物,后被德国拥有。值得一提的是,奈菲尔提蒂半身像与中国圆明园兽首、埃尔金大理石雕、霍屯都的维纳斯、拉美西斯木乃伊、欧弗洛尼奥斯陶瓶、普利阿莫斯的宝藏、光之山巨钻、杰罗尼莫的头骨、伊拉克国家博物馆被媒体全球十大被掠夺文物。五、(古中国商周时期)太阳神鸟时间及年代:商代晚期太阳神鸟金饰是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一张金箔,属商代晚期作品,整个金饰呈一圆环形状,金饰上有复杂的镂空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着内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朝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得知其含金量高达94.2%。该金饰可能是古蜀人祭祀用的神器。现藏于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六、(古希腊)欧弗洛尼奥斯陶瓶时间及年代:古希腊2500前后欧弗洛尼奥斯陶瓶是一个古希腊古董。欧弗洛尼奥斯陶瓶拥有2500年历史,图案十分精美华丽,它是用来盛放水与美酒的陶瓶,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1972年通过非正规手段以100美元的价格得到。欧弗洛尼奥斯陶瓶的装饰具有两个场景。画面上的特洛伊战争是显示在正面,它描述了死亡的萨耳珀冬,宙斯和Laodamia。反面的陶瓶显示了当时的雅典青年从公元前6世纪前战斗武装自己。虽然画面上的萨耳珀冬之死,是古代通常描述程式化的表演,但在这个场景中所描绘的是自然**。这种风格代表着已故的古代画家,其中欧弗洛尼奥斯被认为是最有成就的。七、(古埃及)图坦卡蒙黄金**时间及年代:公元前14世纪图坦卡蒙黄金**在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是埃及的国宝:图坦卡蒙金**,是公元前14世纪时的埃及法老图特卡蒙死后所戴**,发现于他的陵墓中。他的木乃伊发掘出来的时候,头部罩着一个黄金**,这使他成为当代所知最著名的埃及法老,**与真人的面庞大小相称,恰好罩在他的脸上。**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彩色玻璃。前额部分饰有鹰神和眼镜蛇神,象征上、下埃及;下面垂着胡须,象征冥神奥西里斯。图坦卡蒙黄金**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艺术珍品之一。八、(以色列)死海经卷时间及年代:公元前2到1世纪期间以色列死海古卷是泛称1947~1956年间,在死海西北基伯昆兰旷野的山洞发现的古代文献,文献大约是公元前2到1世纪期间写成的,它们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1947年夏,一个阿拉伯牧人因寻找走失的羊只而到了死海西北角岸边,他登上现称库兰遗址的陡崖,无意进入一个洞*,发现许多内藏羊皮卷和纸莎草卷文献的陶坛。这些羊皮卷后被证实是一些用希伯来文书写的早期犹太教,**教的**。这些在死海附近山洞中发现的两千年前的卷轴统称为“死海卷轴”。九、(古希腊)费斯托斯圆盘时间及年代:西元前17世纪费斯托斯圆盘是西元前17世纪的一个泥土圆盘,于1908年在希腊克里特岛上费斯托皇宫遗址被发现,现存于希腊的伊拉克里翁考古博物馆。它是一个直径6.5英寸的赤陶圆盘,圆盘的两面都刻有象形文字,共241个,由外向内螺旋排布。文字间有明显的间隙。从文字图案的刻法判断,圆盘还是溼的时候就刻上。是用两个分开的模子压制出来的。盘上共有241个符号表示人物、动物、身体**以及各种物体。还有一些船的图案,最常见的符号是佩戴头饰的人头,与在拉美西姆的埃及绘画上的非利士人相像。无数学者企图解读费斯托斯圆盘上的符号,考古学家认为这些符号攸关从希腊到埃及等古文明。十、(古中国商周时期)后母戊鼎时间及年代:古代中国商周时期后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十大国宝解读?

世界公认十大**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国宝青铜名器

1、鸮(音销)尊: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2、四羊方尊:商晚期青铜铸的贮酒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器为块范法浇铸,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3、匽(音演)侯盂:西周时期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整体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

4、大盂(音余)鼎:周康王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歧山县,鼎腹内记载了康王向孟舒述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经验,为史学家所重视。

5、琱(音雕)生簋(音鬼):周宣王时期器物,早年出土于陕西,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也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6、龙虎尊:商代器物,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纹饰的主题为“虎口衔人”,意义深刻,此器也是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7、铜冰鉴: 战国时期器物,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 的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8、虢(音国)季子白盤:是西周宣王时期青铜礼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底部有铭文110字,四壁各有含环兽首两个,腹上部为窃曲纹,下部为环带纹,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
9、曾仲斿(音刘)父壶:为春秋时期的盛酒器,1966年出土于湖北京山县,为古代著名的盛酒器或盛水器。
10、司母戊鼎:为商后期即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

中国最著名的文化遗产是什么?

中国十大世界文化遗产,有**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鼓浪屿...

中国有哪些世界遗产?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市)、岱庙(山东**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中国文物种类?

文物分类文物分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文物进行聚类或归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首要工作,是研究文物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基本信息中文名

文物分类外文名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relics意义

便于进行科学、文物研究等原则

同类相聚等定义

按照标准对文物进行聚类或归类特性文物具有复杂性与可分性。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遗存。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物体或物品,以不同的形式保存和传留至今,品类庞杂,内容广泛。文物的复杂性表现为:时代或年代不同,质地不一,种类众多,功能各异。仅以质地而言,就有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铁器、瓷器、骨角牙器等。文物虽然十分复杂,但又是可分的。因为:①文物有其产生的时代或具体年代,即历史性;②文物有其产生的地点或地域;③文物是由一定的物质构成的,即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制造的;④文物在产生它的时代,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创制的,也就是各有自己的一定功用;⑤文物是有形的,以一定的形态出现,这与文物的物质性和功用密切相连。将文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别**到一起,就形成不同的类别,而不同类别的文物在聚类时又分层次。在文物分类中,同类相聚是一个重要原则。同类相聚的“同类”,因标准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按质地聚类,铁器类中只有铁制的器物,不会有其他质地的文物;按功用聚类,炊器类中的鼎,就有陶鼎、铜鼎、铁鼎,分属于3种材料制成,是3种不同质地的器物。但不论用哪一种标准聚类,同类文物都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由聚类标准决定,同时又要受到聚类标准的制约。在文物分类或归类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对具体的文物对象以什么作为分类的标准。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有了明确的准则,对事物才能有衡量的出发点和要求,凡是符合标准的文物,就可以归纳到一起,取舍均从标准出发,归类的标准不仅可以达到,而且科学性较强。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方法。在分类标准确定之后,用它去衡量复杂的文物,把符合该标准的文物筛选出来,集合成类,以达到归类的目的。这种归类的办法,亦成为分类法。由此可见,标准与分类法在实质上是相通的。在文物的分类过程中,确定一种分类标准之后,只能按标准去筛选文物,集合文物,不属于该标准规定范围之内的文物,都要清理出来。这是分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不能违反。在根据某一标准对文物归类时,不允许同时又增加另一标准,不能同时使用两个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也不允许交叉使用两个标准,否则就要出现混乱。在同一类文物中,根据保护、研究、宣传的需要,也可进行更细的归类,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合理的分法。在历史遗物遗迹中,有大批文物不是用同一种物质材料制作的。这也是文物的复杂性之一。用不同材料制作的文物,一般称为复合体文物,不包括文物史迹(不可移动文物)。复合体文物在分类时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约定俗成,它是在文物分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有其科学根据,即视器物的主要质地而定,或视复合材料中某种材料对器物功能所起决定作用而定。分类方法文物分类方法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分类法等。时代分类法: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任何文物都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年代),这是文物按时代分类的根据。把同一时代的文物集合到一组,进行归类,为进一步研究各个时代的文物打下基础。按时代对中国文物分类,总的可分为古代文物和近现代文物。在古代,一般按朝代划分,不是按纪年划分,对文物也是按朝代归类。至于对某一件文物的研究,则尽可能要了解它的绝对年代。古代文物,可分为商代文物、周代文物(或西周文物、春秋战国文物)、秦代文物、汉代文物、魏晋南北朝文物、隋代文物、唐代文物、五代十国文物、宋代文物、辽代文物、金代文物、元代文物、明代文物、清代文物。其中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文物,还可按具体的历史朝代详分。史前文物,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文物和新石器时代文物。有的学者还区分出中石器时代文物。存在形态分类法:历史上遗留至今的文物,都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某个地方。这里的所谓存在形态,是指文物体量的动与静、直观的存在与隐蔽的存在、存于收藏处所与散存于社会。依文物体量的动与静分类,一般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基本上都是文物史迹。古建筑、纪念建筑、石窟寺、石刻、古遗址、古墓葬、近代现代重要建筑、纪念地等,都属于此类。这些史迹一般体量大,不能或不宜整体移动,不能像馆藏文物那样,可以收藏于馆内,并轻易移动。文物史迹不能或不宜整体移动,是从文物史迹整体而言,至于个别文物史迹因特殊情况,则可迁移。一通石碑,原处已无其他建筑,又与周围环境无关,且不便保护,迁移之后不影响它的价值,又好保护,经批准可以移动,迁往它处。在基本建设工程范围内,因工程建设的特殊需要,而必须把一处文物史迹迁走时,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可采用科学的办法进行拆迁,按原状复原。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旧址,都是这样迁移的。但周围环境已不同了。可移动文物主要是指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有石器、陶器、铜器、金银器、瓷器、漆器、玉器、工艺品、书画、古文献等。它们体量小,种类多。可根据其体量的大小和珍贵程度,分别收藏于文物库房,甚至文物囊匣内,并可根据保管、研究、陈列的需要移动,变换地点,这对其本身的价值不仅没有影响,反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质地分类法:以制作文物的材料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由于所用物质材料的多样化,根据不同材质进行文物归类,是文物质地分类法的出发点。质地分类法主要用于对古器物的归类,这种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馆藏文物的分类中,以文物质地分类比较普遍。一般分为:石器、玉器、骨器(含骨器、牙器)、木器、竹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铅锌器、瓷器、漆器、玻璃器、珐琅器、纺织品、纸类文物等。按质地对器物分类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即器物的材料有时并非一种,有的主体与附件分别用两种材料,有的本身就是复合材料制作而成,对此,就要按照约定俗成的办法加以处理。同时也须指出,所谓某种材料质地也是相对而言,是指主要材料。至于物理和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则是另一个问题。功用分类法:以文物功用作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文物作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遗存,在制作时,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任何一处(一件)文物,都有它的用途。在文物分类时,通过对其功用的研究,把功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文物聚为一类,形成不同的类别。但文物功用与其形制、种类是分不开的。形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形象,具体。功用是内涵,通过形体发挥其功用。某一功用的文物,其时代、质地并不完全相同。农具中既有石质农具、木质农具,又有青铜质地农具和铁制农具;兵器也有石制、骨制、铜制、铁制等。这些质地不同的农具和兵器,其时代也不完全相同。此种分类法,可把某一功用的各种不同质地的文物从早期到晚期**到一起,对研究其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十分有利。对研究专门史有重大价值。属性分类法:以文物的社会属性以及科学文化属性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在运用此种方法对文物进行分类时,首先要研究文物的用途及深层含义,如古器物中的礼器,供大典、祭祀等使用,就是一种社会属性。明器是古代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各种器物,又称“冥器”或“盟器”,常模仿各种礼器、日用器皿、工具、兵器等制作而成,也有人、家畜、**的形象以及车船、家具、建筑物等模型。而制作明器的材料又有木、石、陶、瓷等。但其本质属性仍为“明器”。天文图、圭表、漏壶、日晷、浑仪、简仪、古地图、砭镰、金银医针等等,都是以直接表现科学技术为内容的器物,可称为科技文物,这也是它的属性。供宗教活动的场所、用具及表现宗教内容的物品,如寺庙、法器、宗教绘画等,称为宗教文物,是宗教性质的遗存。民族文物、民俗文物、**文物都是以其属性划分的。来源分类法:以馆藏文物来源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该分类法只适用博物馆、纪念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这些单位的藏品都有来源,主要有:拨交、征集、拣选、交换、捐赠、发掘。但在实际分类中,此法并不常用。各种来源的文物,多在文物的账目或卡片上反映出来。价值分类法:以文物价值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主要是根据文物价值高低来区分。根据中国文物法规规定,文物史迹,即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遗址、古墓葬、纪念遗址或建筑物等,依其价值的高低,由各级人民**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即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瓷器、漆器、工艺品、书画等,依其价值高低,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文物。文物分类与文物保管:文物分类对文物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对文物保管亦十分重要。①有利于对馆藏文物的管理。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普遍采用按文物质地进行分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有利于按质地分别存放、保管。文物的质地不同,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亦不相同,对温度、湿度、光线、生物(微生物)的反应和要求各不相同。这无疑给文物保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但馆藏文物按质地分类后,就可以根据文物质地对保管的要求,设置专门文物库房。很显然,把同一质地的文物藏品保存于同一库房之内,在温度、湿度等方面即可按照需要调控。反之,把不同质地的文物藏品混放于同一库房内,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此外,按质地对馆藏文物分类,还可以对某些文物价值高、经济价值亦高的藏品进行专库、专柜保存。②有利于分级保管。按文物价值高低分类,对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保护管理十分有利,如对一级文物须设置专柜保管,复制一级文物须报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文物史迹分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国务院和省、县级人民**核定公布。这既表明它们的价值有高低之分,又说明对它们的保护管理须采取不同的办法。关于保护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则分别由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及其主管部门决定,正常的保护工作均由其所在地人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