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叶志南 给各位分享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秋节的七大习俗?(中秋节的 风俗)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秋节的七大习俗?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关于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秋节七大传统习俗你知道几个)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008年中国**开始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
关于中秋的民间习俗数不胜数,在这里,我借此机会跟大家讲一些传统的中秋节习俗以及中秋节的养生方法。大家也可以留言分享自己家乡的中秋节习俗哦!
中秋七大习俗
               习俗一:赏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习俗二: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习俗三:祭月
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中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习俗四: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习俗五: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习俗六: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中秋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中秋燃灯的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习俗七:观潮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的七大习俗?

拜月,燃灯,喝桂花酒。玩花灯,观潮,舞火龙,走月,树中秋,猜灯谜,吃麻饼。烧搭,烧斗香。祭月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本质是在古代人们的认知有限而产生对月亮的一种崇拜。赏月就是从7月演化而来,从严肃既是变成了轻松的休闲。猜谜语又称打灯谜和元宵节的习俗类似的。吃月饼觉得是中秋节大家最喜欢的习俗了。桂花酒跟桂花哥是每年的9月~10月的上学,刚好是中秋节的这个阶段。等等

中秋节6个习俗?

习俗一:赏月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习俗二: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习俗三: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习俗四: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习俗五: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习俗六:玩儿兔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中秋节的九个习俗?

赏月,吃月饼,祭月,燃灯,观潮,玩儿兔爷,走月,玩花灯,吃鸭,螺和芋头,饮桂花酒。

中秋节的风俗有哪些及寄托的祝愿?

中秋节的风俗就是**人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寄托的祝愿就是祝天下所有的人们中秋节快乐,合家团圆身体安康

我知道的风俗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月亮圆满,寓意团圆。在中秋节这天,一家人会聚在一起,祭月、拜月、托月追思。八月桂花遍地开,特别是在南方,中秋节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都带着桂花的香味。人们会用桂花制成桂花酒。扎花灯、赏花灯、猜灯谜,在月色之下,出嫁的女儿回家团聚,一片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