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石霸菱 给各位分享楷书可以学习哪些字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楷书有哪几种字体?(楷书有哪几种字体好看)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楷书有哪几种字体?
按字体大小分类,楷书可分为小楷、中楷和大楷。
1、小楷,顾名思义即楷书之小者,一般指的是1-3厘米的小字,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一般而言,写小楷要使其宽绰有余,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东晋的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悉心钻研,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如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等。
2、大楷,顾名思义即用毛笔书写的较大的楷体字,一般指的是5厘米以上的大字。大楷是初学者练习书法、掌握字体点画、结构、布白最好的选择。大楷字帖有《中兴颂》《东方朔碑》《万安桥记》等,笔画之间抑扬顿挫,富有变化。
3、中楷是介于大楷和小楷之间的字体,笔画相对比较挺拔。在古代的碑刻中,最常见的就是中楷,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铭》《虞恭公墓志》《姚恭公墓志》《遗教经》等。
楷书可以分为哪几种?
1、小楷:
小楷指的是字体小于1.5cm,也是比较小的楷书,相对于中楷、大楷来说用笔更加缓和一些,一般科举考试,抄写书经的时候用的比较多,小楷书法字形较小但是结构严谨,写起来有其特殊规律,主要表现在炼行成章,即对行气和通篇的控制上,因为是小楷所以省去了很多逆入回峰的动作,但结构局促,以宽绰有余为上。
代表作品:《老子列传》、《琴赋》、《清静经》、《黄庭经》、《道德经》等。
2、中楷:
中楷指的是字径一寸见方,也就是1.5cm-3cm,存在于小楷大楷之间,它的笔画相对比较挺拔,在古代的碑刻中,常见的就是中楷,中楷也是楷书学习者练习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形式,字体大小都适中,在结构、笔法、章法等每个方面的掌握都比较容易好写。
代表作品:《九成宫》、《姚恭公墓志》、《遗教经》、《吴兴赋》、《妙严寺碑》等。
3、大楷:
大楷指的是字径二寸见方左右,也就是3cm-5cm,相对小楷、中楷来说是比较大的楷书,它的笔画之间抑扬顿挫,富有变化,大楷由于字大,反而忌结构松散,以紧密无间为上。
楷书分为几种?
楷书可分为大楷、中楷、小楷,楷体。
楷书,汉字的一种字体,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也是一种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二》书中记中书省史馆有楷书二十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作为官名也称作楷书手,掌缮写之事,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因具体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职官二十二》记楷书手为流外勋品官。宋代无楷书手之称,惟称楷书。
楷书分为几种字体?是否有宋体?
一般公认楷书有四体,没有宋体。
四体即颜、柳、欧、赵四大家。颜为颜真卿,柳为柳公权,欧为欧阳询,赵为赵孟頫。
如果再宽泛点,可以加上钟繇为代表的魏晋小楷,褚遂良的褚体,虞世南的虞体,宋徽宗的瘦金体。宋体为印刷体,不能算作楷书。
中国四大楷书大家书法特点小学?
中国楷书四大家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
他们的艺术特色介绍如下:
一、颜真卿
1、艺术风格
尊篆守隶、雄强壮美、圆厚拙朴、
外拓张力、内涵筋腱、端严庄重。
2、字法
平稳宽博、中宫疏朗、外围紧密、
字势聚内、外拓相背、神气大度。
3、笔法
逆起藏收、中锋行笔、圆润厚实、园笔藏筋、筋力饱满。
竖粗横细、长横顿收、轻撇重捺、捺笔露锋,重按轻提。
二、柳公权
1、艺术风格
尊王书风、取法欧颜、推陈出新,
端方正大、内擫聚心、骨力筋腱。
2、字法
形体长方、中宫聚拢、四肢开张,主笔突出、随体赋形、
穿插搭配、虚实相生、平衡配置、主次分明、对比强烈。
3、笔法
站立悬腕、逆起成方、劲健挺拔、藏收成园、内显骨力。
折钩取势、悬垂自然、撇捺精到、形态丰富、笔法至尊。
三、欧阳询
1、艺术风格
欧公:尊碑守隶,重心平稳,内擫廋硬,险绝遒劲,
挺拔似削,法度森严,内敛含蓄。大王笔法。
2、字法构成
重心平稳、分布均匀、字体长方,内密外疏、
欹斜取势、结体险峻、精研布局、唐楷第一。
3、笔法
笔势居先、中侧并用,顺笔成方、
方多园少,侧锋峻落、回锋收敛。
四、赵孟頫
1、艺术风格
削繁就简,变古为今,
外貌圆润,筋骨内涵
笔圆架方,流动带行
2、字法构成
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
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
点画需圆润华滋
3、笔法
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
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
结构布白方正谨严
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
除了楷体,还有什么形式字体的啊?
除了楷体,还有隶书、草书、行书等形式字体。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草书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