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卓觅元 给各位分享重庆的水的作用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重庆地域特色中的水文化具体体现?(重庆地域特色中的水文化具体体现在哪里)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重庆地域特色中的水文化具体体现?

重庆地域特色中的水文化具体体現有:涪陵白鹤梁,南岸乌龟石,梁沱水下碑文,两江夜游等。

重庆地区的楼房平顶为何要蓄水?

重庆地域特色中的水文化具体体现?

一、用水方便在农村,特别是很多的贫困地区是没有所谓的“自来水”的,很多地方用水都是靠水井以及从山上牵引下来的山泉水维持生活,干净的水资源就显得十非的贵重,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会轻易用干净的井水以及山泉水来洗衣服、喂牲口,那么房屋屋顶的水就可以用来喂牲口以及洗衣服,减少井水以及山泉水的用量。由于农村很多地方都是季节性缺水,雨季来临的时候,生活用水是没有任何的问题的,但,当枯水季节来临的时候,就会无水可用。同时,有的地方,就算是雨量充沛的季节,也会很缺水,那么房屋上蓄的雨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每当雨季来临时,都会把房屋屋顶打扫干净,让雨水冲刷干净,再蓄水,这样的雨水就可以直接通过水管把它引入蓄水池,直接供人使用,当蓄水池的水蓄满了以后,再在屋顶上蓄水,供日常的生活用水。也许有人会问,农村真的很缺水吗?事实上,很多农村是真的很缺水,有的地方房屋屋顶上的雨水都可以直接饮用,缺水的程度可想而知,因此,房屋屋顶蓄水就显得尤为重要。二、对房屋的保护以及降温在房屋屋顶蓄水,对房屋还是有一定的保护性,房屋屋顶长时间的*露在外面,夏季阳光暴晒,若屋顶没有水,温度会急剧的升高,对板面是很不好的,同时房屋内的温度也会随之增高。夏季太阳暴晒,冬季又那么的寒冷,对板面的破坏是很大的,若房屋屋顶没有水,板面就会起壳,长此以往,对房屋的破坏性是很大的。在西部农村,房屋的屋顶一般都不会在板面上再盖瓦,所以,房屋屋顶蓄水,就显得尤为的关键。三、也是对房屋质量的一种检验农村的建房不会有那么多的设计标准,也不会用到所谓的建筑专家,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工匠所建造的,那么房屋的质量如何,屋顶蓄水就能看出问题的所在,若房屋的质量不行,敢在屋顶蓄水吗?几百平米的屋顶蓄水,那就不是几吨的问题了,一般质量不好的房屋是不敢蓄水的,会造成地基下沉,房屋开裂等问题,所以,房屋蓄水也是检测一栋房屋质量的关键所在。

历史上重庆市发过大水吗?

那是1981年的大水。1981年7月13日至7月17日,整个重庆,遭遇了迄今为止建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洪灾。至今,水文部门在发布***息时,都还有“1981年以来最大洪峰”等用词用语习惯。那是35年前,重庆人的一段特殊记忆。、凌晨2点开始通知全市工作人员接了4天4夜电话市档案馆中,重庆市**关于1981年重庆市抗洪救灾情况官方记载如下:我市长江、嘉陵江从7月13日开始洪水猛涨,16日长江洪峰高达193.38米,嘉陵江洪峰水位高达208.17米。重庆历史上,长江和嘉陵江洪峰高度均超此次的,有史可查的只有1870年,分别为198米和214米。而35年前这次洪水的起因,则是源自于1981年7月9—14日,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发生的罕见的大面积连续6天暴雨。官方资料显示,35年前的重庆抗洪指挥部首次得特大洪水来袭消息,是7月13日23时。清晨2时至3时,全市开始紧急通知电话各区县。当时的抗洪指挥部工作人员林振强,在办公室里整整接了4天4夜电话,全部是沿江区县,厂矿、街道,公社、**来电询问。各街道的档案记录中显示,重庆主城大多数街道,机关单位是14日召开的紧急抗洪部署,也是在14日上午,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市进行了洪水预警。从二楼搭木板跳出去在重庆时报记者采访的10余个亲身经历者中,对那场洪水最直观的记忆,停留在7月15日,一个周三,重庆部分地方有暴雨。前重庆建工集团二建公司董事长陈道友,那天下午是从北碚人民路203工地办公室二楼窗口,搭着木板跳出去的,因为猛涨的嘉陵江水,直接淹没了办公室一楼大门。陈道友当时还不知道,那天北碚的主要街道被洪水淹没了2/3。在8月份重庆市**的灾情通报中,北碚区排在第一位。地处化龙桥的重庆微电机厂工人苏其昌,则在回家路上看到了化龙桥街道上的古桥被洪水漫上,并淹没。但他没有停下来看,因为自己的家已经进了水,床都浮了起来,他得赶回去搬家。尽管14日下午,要涨洪水的消息已经传达开,但15日大多数重庆人都依然在工作岗位上,以至于洪水开始袭击两江水岸,很多人是奔跑着回家搬东西。前磁器口街道主任何泽军,见证了嘉陵江水从现在的磁器口码头,一直漫到现在的古镇商业街上的过程,周边的国企职工飞奔回磁器口搬家的一幕。当年24岁的水上**局**张明,则是饿着肚子冲上牛角沱嘉陵江边的趸船,和10多个同袍一起,随时清理上游冲下来的大树、杂物、避免趸船负重过大而翻。但随后他们也发现自己估计错了形势:水大得可怕,一度连他们自己都被困在趸船上下不来。熟悉的地方成汪洋发黄的档案中,记载了很多现在重庆人熟知的地名,在35年前被淹没的情况。譬如,磁器口,弹子石码头、化龙桥、菜园坝、重钢三厂……这些地方,现在或变成著名风景区,或变成高档住宅区,商业区。但在当时,都在一片汪洋中。磁器口古镇也被淹没了2/3。现在的古镇正街上,还留下了当时磁器口最高水位的标记,高度和现有店铺大门几乎齐平。原南岸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杨耀川,记得弹子石码头是重灾区,几乎全部被长江洪水淹没。沙坪坝档案馆化龙桥街道的档案中,则有如下记载:整个街道受灾比例1573户,受灾人口占比15.2%,街道办事处,水漫到人的膝盖深。重钢档案馆里,唯一一张记录当时长江洪水漫到厂区的照片,是描绘于李子林下面的3号高炉,4号高炉,都因洪水熄火。船上才体验到危险追寻那场35年前洪灾的记忆中,重庆时报记者惊讶的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感到害怕。陈道友是这样理解的: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市民的全部家当都不多,更重要的是,当时工友,同事之间的感情淳朴得很,互帮互助的行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原本应有的恐慌。苏其昌记得那天自己能够抢救出部分财物,全靠工友们的帮忙,有的甚至没说过几句话,就主动上来帮忙。何泽军说,当时的市民持有一个观点,即水不进门不搬家,对这样大的洪水心理估计不足,所以很多人是涨到家门口才意识到洪水大得可怕。但“不怕洪水”的勇敢,也滋生出了一些过于乐观的情绪。不少市民甚至做出了一些危险举动:跑到长江边、嘉陵江边去看洪水。当时的嘉陵江大桥,一度拥挤满了市民。而看到市民涌向朝天门码头时,当时的市中区做出一个紧急决定:除了继续用广播喇叭劝开群众外,干脆用麻绳把到朝天门、储奇门码头的去路,全部封闭。张明就在趸船上,看到了不少市民跑到江边看洪水,自己从心里感到着急。而在趸船上的他,最能感受那场特大洪水的恐怖:整个船都是摇摇晃晃,随时可能被洪峰卷走,10多个**干警没有一个敢睡觉,打盹也是穿着“水背心”坐着,随时准备跳水。全城总动员35年前的市**通报中,曾有这样的总结:整个洪灾期间,全市受灾人数22万多,工厂被淹419个,商店580个,学校71所,也出现了部分人员伤亡……这些数据,其实已经在所有重庆人的努力下,被降低到了最小。35年前的那场洪水,让整个重庆城经历的是一次全民救灾的总动员。很多英雄事迹,或湮没或尘封,一些**的番号甚至都已经变更多年。重庆市**在当年8月份的总结中提到,全市驻渝**6000多名指战员参加抗洪抢险,市**局每天保证3000余警力保证群众安全。在菜园坝,几栋老房子因密度过大,连橡皮艇都无法靠近营救受困市民,当时的82329**5连,是用轮胎绑上木头靠过去。7月15日,北泉水文站旁边的电杆都被淹,随时有和主城失去联系的危险——当时的690工厂技术部,是冒着洪水抄小道送去发电机,保证电讯不中断。那几天,整个重庆公交部门无一人休假。仅仅7月15日下午,市中区的主要干线就增开60多班,尤其是在市中区到北碚这条线路上,采取的是从山洞、青木关绕行的方式。弹子石的重庆卷烟厂,在二楼被淹的情况下,从14日至16日三楼车间居然还在冒险生产——因为停产一天要给国家造成数十万损失。7月16日晚最高洪峰过境后,逐渐画上句号。全市的自来水,在7月18日就全部恢复供应,随之而来则是灾后重建工作。陈道友说,除了**机关、**官兵外,其实单位工会在那次洪灾中发挥的作用也很巨大,因为洪灾后的慰问、救助等工作,是靠工会人员挨家挨户走访完成。何泽军记得很清楚,7月18日洪水退后,磁器口街道上布满了足有半米厚的淤泥,时值夏天,臭不可闻,是**官兵赶过来,在口罩等缺乏的情况下,一铲铲的清除掉。
磁器口1981年抗洪纪念碑那场洪水给重庆留下了什么?滨江路的标高有了参照在重庆28中里,现在还保留有一块抗洪纪念碑,记录的是1981年洪水淹没学校操场时的最高水位:182米。35年前那场特大洪水的影响,至今我们能在这座城市里找到。譬如,重庆滨江路的防洪作用建设标准,灾后救助方式,乃至水上**局的专业培训。现任重庆历史名城专委会秘书长吴涛记得,洪水漫到大溪沟,一号桥,直接造成了当时的交通阻塞。所以,重庆第一条滨江路长滨路,就是参考的当时洪峰标准建造。同样情况,也出现沙滨路的建设中。何泽军也说,大约在1999年开建的沙滨路牛角沱至石门段,也参考了1981年洪水标高,起到防洪作用。沙坪坝迈瑞城投公司董事长漆小强告诉直记者,正在施工的沙滨路磁井段,其防洪护岸就采用5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而1981年重庆那场特大洪水,就是重要参考指标。有了宝贵的救灾和海事经验至今依然在市**局水上分局工作张明回忆道,1981年大水后,市**局水上分局总结经验时,大家讨论出如下几点:1、设备落后,当时冲上趸船的10多名水上分局**,和外界的主要联系只有1部步话机,2、全水上分局只有一条巡逻艇,而且人手严重不足,保证群众安全力量有限;3、在气象,水文,培训上专业知识缺乏。他说,后来1984年、1986年都有几次大水,大家救灾时就有经验了许多,尤其是在气象,水文知识上,培训的力度更大,大水来时更为冷静。市海事局副局长司太生说,1981年洪水对重庆的影响,不会再重现。因为长江上游已经有水电枢纽,城市已有防洪堤坝。2012年洪水再袭重庆时,重庆海事局就根据1981年的经验,在长江航道实施了禁航等措施,所以当时重庆无一人死亡。

重庆的长江水为什么是两个颜色?

枯水季节的时候,没有太多上游地区流下来的黄沙,所以水相对清澈,颜色偏绿,逐步进入汛期江水上涨,一些上游地区的黄沙黄土就被江水裹着流下来,所以江水就变黄了,嘉陵江的水也是夏季汛期的时候偏黄,当然如果遇到夏季雨水少,水量也少,江水也绿。

重庆与四川中江的气侯有什么差别?

重庆与四川中江气侯的差别::1.重庆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过渡地带的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地跨东经105°11′-110°12′,北纬28°10′-32°15′,东与陕西、湖北、湖南交界,南靠贵州,西、北面与四川接壤。东西长约470千米,南北宽约450千米,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2.重庆市年平均气温16-18℃,长江河谷的巴南、綦江、云阳等地达18.5℃以上,东南部的黔江、酉阳等地14-16℃,东北部海拔较高的城口仅13.7℃,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平均气温4-8℃,采用候温法可以明显地划分四季。重庆市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重庆市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在全国属高湿区。年日照时数1000-1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仅为25%-35%,为全国年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冬、春季日照更少,仅占全年的35%左右。重庆市的主要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丰沛;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多云雾,少霜雪;光温水同季,立体气候显著,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难频繁。3.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季节的原则(即候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间段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界于冬、夏季之间的时段分别为春、秋季)可以得到重庆市的四季变化情况。全市大部分地区在2月末到3月初进入春季,东南部及海拔较高地区偏晚在3月4候前后,春季持续时间约70-85天。5月中旬开始,全市相继进入夏季,东南部最迟在6月初入夏,夏季是全年最长的季节,普遍有120-140天,东南部稍短,也有100天左右。9月中旬,东南部首先进入秋季,其余地区在9月末才入秋,持续时间与春季相当,约70-80天。冬季来临的时间一般在12月上中旬,东南部偏早在11月下旬,冬季长约75-90天,东南部及海拔较高地区可达100天以上。4.重庆冬季偏暖,少霜雪,多云雾,日照少。最冷月平均气温4-8℃,比同纬度的武汉、南京等地高约1-5℃,冬暖明显。由于冬暖整个重庆市都是四季长绿,地势较高的缙云山、四面山常绿阔叶也终年苍翠欲滴,生机盎然。冬季的日照时数在全国日照分布图上处于最少地区,1月日照时数仅30-50小时,不到可照时数的15%,重庆市的霜日在我国同纬度地区是最少的,年平均霜日1-5天,东南部和海拔较高地区8-10天,城口最长达25天,全年平均无霜期340天以上。雪日更少,除东南部和海拔较高地区平均雪日可达5-15天外,其余地区全年平均只有1天。冬季多云雾是重庆市的一大特点,12月(或1月)的*天平均达20-23天,雾日多达3-7天,因此有“雾重庆”之称。5.春季进入春旱,气温起伏大,寒潮多,风雹较频繁。重庆在2月末到3月初进入春季,比同纬度的武汉、南京等地约早一个月。随着气温回升,暖空气活跃,当冷空气南下时易形成寒潮,3、4月的寒潮(72小时内日平均气温下降8℃以上)频率分别占全年的20.8%和27.5%,春季是寒潮最多的季节,气温起伏大,降温强度也强。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不仅可引起强寒潮,还可以造成大风、冰雹等强对流空气,春季(3-5月)大风日数仅次于7、8月,占全年的30%左右,冰雹日数70%集中在3、4、5月。重庆市春季平均气温12-22℃,气候宜人,百花盛开,是旅游的黄金季节。6.夏季炎热光照强,降水不匀多伏旱。重庆夏季以“火炉”著称,极端最高气温38-4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42、43℃,彭水曾经在1971年7月27日出现43.3℃的全市极端最高气温。日最高气温大于35℃的高温日数是炎热的标志之一,全市沿长江、嘉陵江和乌江两岸海拔较低地区的高温日数平均为30-40天,反映出重庆炎热不仅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盛夏7、8月是全年光照最强的季节,日照时数约占全年的40%左右,日照百分率达到50%。夏季又是暴雨等强降水时间最集中的季节,6、7、8月暴雨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60%-70%,且多集中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和8月下旬,常常造成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引起大量水土流失,危岩、房屋垮塌。夏季由于气温高、日照强、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又形成了10年8旱的伏旱气候,其中又有3-4年重旱或严重旱年,最长旱期达70多天。但从农业气候的角度看,6、7、8月光、热、水匹配同步,气候条件优越,使重庆成为天府粮仓之一。7.重庆秋凉早,*雨重,光照少。进入9月,常有一场秋雨一场凉之势,9月上旬与中旬的平均气温相差3.5℃之多,夏季很快向秋季转换,连*雨特真日显突出。9、10月的月平均雨日多达14-18天,而日照时数只有8月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尽管如此,在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常有一段多晴天的时段,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有“小阳春”之称。1.中江属**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度,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3度,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度,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月平均气温为25.4和25.0度,最冷月出现在1月, 月平均气温为5.6度;年总降水量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别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为12和1月, 月降雨量分别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9月,常年暴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常年大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5月底到6月初和9月中旬左右, 全市1960-2001年区域性洪涝总次数为44次,常年出现区域性洪涝为1次.年总日照时数为1148.9小时;最多风向为静风,风向频率为39%,次多风向为北风,风向频率为14%。2.稳定通过10度的初终日期为3月中旬到下旬初, 稳定通过20度的初终日期为5月下旬,金堂最早,在五月中旬,都江堰最迟,在6月下旬初.常年雾日多达两月以上,秋冬季为高发期,11—12月的雾日多达一月以上.春旱出现频率为59%,出现严重春旱年份的频率为32%,一般年份的频率为27%.夏旱出现频率为63%,出现严重夏旱年份的频率为39%,一般夏旱年份的频率为24%.常年雷暴日数为34天,初日在4月13日,终日在9月27日.常年冰雹日数为0.1天.二、各季的主要气候特点:冬季:冬无严寒,对小春和畜牧生长有利,连续的多雾天气对交通航运影响较大,冬干、寡照比较明显。春季:气温回升较早,对林木和小春作物生长有利,但忽升忽降不稳定,易出现持续低温或”倒春寒”,影响大春作物适时播种或造成烂种烂秧。初夏:温度适中,日较差较大,对小春作物成熟收割有利,但往往出现的夏旱易造成丘陵和尾水地区大春栽插用水紧张。初夏的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有时出现的较长时间的低温、连*雨给小春收割、大春栽插、水稻分蘖等带来不利影响盛夏:夏热多雨、光照强的气候是大春作物生长的黄金季节。但频繁出现的强降水天气易造成涝灾。同时,高温高湿有利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秋季:秋短*凉多绵雨的天气和秋长秋高气爽的天气都有出现。

为什么《再说长江》中称重庆为“水火山城”?

因为重庆城由两条江环抱,一条是长江,一条是嘉陵江,是两江的交汇处,所以重庆有水;重庆的夏天时出了名的热,又有火炉之称,再加上重庆喜欢吃火锅,火就更是实至名归;重庆是在山上,地貌特征以丘陵为主,所以就是山,再所以重庆以前的老房子都是在山壁上修的,叫做吊脚楼,山城可不是浪得虚名。

水,火,山都体现在了重庆。所以是水火山城,这四个字概括了整个重庆的大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