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张觅云 给各位分享安福刘姓字辈排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江西有几支刘氏?(江西有几支刘氏人)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江西有几支刘氏?

在宗族支派上,江西刘姓主要包括3大支派:一是土著的长沙刘氏南派;二是从北方南下的彭城刘氏;三是来自闽粤的中山系客家刘氏。按区域分,目前江西刘氏主要有:南昌刘氏、吉安刘氏、吉水刘氏、泰和刘氏、安福刘氏、瑞金刘氏。在宗族支派上,江西刘姓主要包括3大支派:一是土著的长沙刘氏南派;二是从北方南下的彭城刘氏;三是来自闽粤的中山系客家刘氏。
按区域分,目前江西刘氏主要有:南昌刘氏、吉安刘氏、吉水刘氏、泰和刘氏、安福刘氏、瑞金刘氏。

江西刘姓起源和来历?

江西有几支刘氏?

江西是现代中国刘姓分布较为集中的省份。虽然没有准确的全省统计数字,但据几个县的数据分析,刘姓是江西的大姓,其排名大约应该在前5位之列。早在西汉,江西就是刘姓所建立的长沙国的一部分,长沙刘氏南派的主要部分,就是聚居在江西。此后,在北方刘姓向东南大迁移过程中,江西又成为各支刘氏迁徙落籍的理想地区之一。明清时期,随着大批刘姓成员参加“江西填湖广”的移**动,江西又成为湖广地区(今湖南和湖北地区)刘姓的主要发源地。在江西,刘姓不但是人口数量多的大姓,而且很早以来就是望族显族。在中国历史上,江西刘姓中曾产生了新喻墨庄刘氏、永新刘氏、安成刘氏等众多全国著名的名门望族。在宗族支派上,江西刘姓主要包括3大支派:一是土著的长沙刘氏南派;二是从北方南下的彭城刘氏;三是来自闽粤的中山系客家刘氏。按区域分,目前江西刘氏主要有:南昌刘氏、吉安刘氏、吉水刘氏、泰和刘氏、安福刘氏、瑞金刘氏。

江苏盐城刘姓起源?

江苏(老家湖南祁阳)刘氏:先贤肇景运,际起发昌明。江苏(堂号彭城堂)刘氏:士学承恩广,心恒克志长。江苏丰县代庄刘氏:世廷统兴,光大志鸿。永怀树泰,培茂常荣。遵守遗训,宗绪修明。卫国保家,刚毅忠贞。承前启后,加庆升平。江苏丰县刘氏:严新寿百庆。江苏丰县城南刘屯(湖北通城迁入)刘氏:子明世文绍则士世一光廷化克应大凤中敬志德昌。江苏丹徒京口刘氏:从刘子羽的第28代孙开始使用: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江苏东海刘氏:恒纪星。江苏东海县刘氏:大克宝玉安福永。江苏刘氏:井佩守凤广振玉。江苏刘氏:文学之宗,可以永大,兆锡久章,克歼万世。江苏刘氏:龙联振兴福,作善方忠祥,知书笔金昌,德宜言统绪,文克定家邦。江苏刘氏:兴国建加邦。江苏刘氏:泰道沛崇。江苏刘氏:泰道沛崇。江苏刘氏:副维司晋翠(孝)克茂(懋)仰秀辞。江苏刘氏:登可淑宗仕,应崇漠廷大,守绍必方传。江苏刘楼刘氏:敦本思敬,绍廷克光。荣培希守,世泽延长。江苏如东刘氏:维思昭来泰,继绪付经长,家克承先泽,其乃百世昌。江苏扬州仪征刘氏:庭启嘉庆学久必成德。江苏扬州市(苏州闾门迁入)刘氏:玉金士正昌,忠厚传家宝,永久定安帮。江苏沛县汉皇故里刘氏:运继昌期,家修廷献。安兴基业,尊崇西汉。宗德万怀,应水泗玉。本敬作法,恒念相承。远绍明训,恪守仪型。江苏沛县刘氏:立洪运庆。江苏沛县朱王庄藜照堂刘氏:昭鸿运,庆履祥。遵祖训,延绪长。建家政,诗书良。为忠厚,冠汉乡。江苏苏州吴县刘氏:维思昭来泰,继绪傅经长,家克承先泽,其乃百世昌。江苏连云港市刘氏:国长炳玉厚一辰仙。江苏连云港刘氏:凤春宗碧。江苏连云港刘氏:以孝传家远。江苏连云港刘氏:承笃传家永(荣)。江苏连云港灌云县伊山镇刘庄刘氏:天方永广恒。江苏邳州(祖籍沛县)刘氏:兰桂林(学),兆尧钦继。江苏泗阳刘氏:为纯传家续厚。江苏泗阳刘氏:传家须后立。江苏泗阳刘氏:端方开正。江苏泗阳张圩乡王圩村东刘庄刘氏:凤登庆兆立久克成。江苏阜宁射阳河南岸庙湾之沙浦庄刘氏:世效可曰之斯以为士,学于古训,必得其名,承家开国,本立道生。共25个字,1990年修谱时增加:厚敦崇礼,尚义重仁。江苏南京(从徐州迁南昌,再迁南京)刘氏:珊瑚玉佩,文世国嘉。武定华封,印绶平章。仕绦纲起,相作乾坤。江苏南京市上元县南瑶村刘家湾迁湖北孝感刘氏:国起茂同学,鸿文志世青,太平意何李,月明有元全。江苏南京刘氏:一来登上国永振家生万思荣昌。江苏南京江宁区周岗镇刘氏:承彦文名有,立邦国尚正,孝悌为人本,勤俭持家法。江苏射阳刘氏:学玉古训,心得其民,士守其德,以孝承先。江苏射阳县阜宁刘氏:学儒古训,必得祺铭。江苏徐州沛县彭城刘氏:兰桂林(学)兆尧钦继。江苏徐州南边迁来台儿庄刘氏:士元宝(保)常(长)富贵。江苏徐州铜山刘氏:永保宗祖训,勤忍刚正宏,传家维孝友,为善本忠行。江苏徐州新沂新安镇小刘庄刘氏:俊廷士(登)锦丛云丝。江苏徐州睢宁县刘氏:星凤文瑞红(洪)光宝剑国汉继承。江苏海州迁至山东五莲刘氏:九(桂)治(焕)光玉加升振。江苏盐城十八团刘氏:之广万永启,立步正加开。江苏盐城刘氏:有大为仁广福金启茂(必)昌。江苏盐城刘氏:学余古训,必得其明。江苏盐城阜宁刘氏:昌庆达士海。江苏盐城新兴刘氏:世守其德,义孝承先;人如达立,家必兴贤。弘扬廉洁,荣耀超前;书海恒慧,昌盛万年。江苏宿迁市沭阳县刘氏:士永金锡,万殿文维;仰成祖训,佑子家传。江苏铜山刘氏:尚志六化广,新聚钦兆林;培元宜秀思,惟善庆启昌。守先福宏大,玉树瑞恒祥;禄阁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江苏溧阳市刘氏:志明绍先。江苏睢宁县桃园镇魏洼村刘氏:大光永怀,振以安邦,文明(广德)秀士,崇本恒昌。江苏睢宁凌城夏圩南边刘庄(前刘村)刘氏:佩光明正。江苏雎宁小河刘氏:光兴俊廷,锡宏广建。纪圣述贤,鹏轩浩乾。文明昭瑞,永世敦传。孝悌廉昌,韶慈其祥。家训伦理,厚续恒长。江苏雎宁王集林庙刘氏:金华开启,福庆勋宣,忠桢崇祥,百世其昌,贵坤献锦,新建久远,学奎武扬,宇元安长。江苏雎宁永思堂刘氏:良延荣保,益滋廉方,笃厚肇隆.英才崇尚,礼贤为本,泽惠恒长。江苏雎宁刘圩刘氏:克广学政,敦守和平。启培昌裕,继世锡荣。肇基建树,布泽遐宏。宪章作述,奉典循声。江苏雎宁城东汤刘氏:允守振清,恩庆光荣。邦靖德正,朝永昌明。树义延培,庭良绍兴。志远宏伟,继贤盛隆。江苏雎宁凌城刘氏:其业宜广,维士则良。本仁祖义,喜尔寿昌。江苏赣榆县黑林镇申疃村刘氏:吉本善家成庆宗。堂号为敬爱堂。江苏宿迁刘氏字辈:振忠松延远江苏宿迁刘氏字辈【家谱里记载说我们这支是刘交后裔,我也找人问了,说安区域定位不合理,】

陈氏家谱字辈怎么查的?

陈姓是中华传统姓氏之一,有着多远流的特点,在中华姓氏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此外,其姓氏名人也出尽风头!时光荏苒,名人都化作了土,只留下了许多著名人物,他们活在了自己短暂的人生了,而活在了历史中,为人所津津乐道。如今姓陈的人口有多少?陈姓的来源简介你又了解多少?一、陈氏家谱字辈查询: 陈氏家族奋斗的历史故事1.江州义门堂陈氏字辈:“开国万事立,其德震光月,性道为忠孝,心良必自新,强易催风照,勤起聚龙兵”。2.昆陵陈氏字辈:“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延承继”。3.桂城陈氏字辈:“初秀齐原安福寿文宗一大惟嘉佐邦国芳懋必昌畴范彝伦叙贻谋蔚后起绳下迪前光”。4.湘乡陈氏字辈:“翼道传经崇对启绪瑞焕列星秀钟南楚俊彦鼎升鸿才轩奉本茂支蕃典敦礼叙”。5.上湘石狮江陈氏字辈:“义门敦孝友星垂集贤良奕世齐增庆宗功裕远规模昭令绪雍睦振家纲颖上千年泽湘南百襈芳”。6.义门陈氏字辈:“礼乐家声振诗书世泽长天才荣及第道学永傅芳开泰祥光运三元焕日新金章**正长发万年兴”7.中湘白吒陈氏德星堂字辈:“世守祖训茂本培元家声克振令德方新笃生吉士秀启贤昆泽傅仁里庆集义门五伦有叙奕代相亲”。8.中湘栗塘陈氏颖川堂字辈:“俊英祖锡显达扬宗培元树德本立道生贤哲继起孝友克敦长延世泽永振家声”。二、姓陈的人口有多少: 陈姓的姓氏典故在宋代百家姓中,陈姓氏的排名是在第十名,名次很不错,是一个大姓氏。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数据表明,全国的陈姓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53%。而在2019年1月**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最新的显示显示,2018年,陈姓人口总数排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名中占据第五名。
三、陈姓的来源简介: 陈姓是一个多远流的姓氏,而据有关书籍记载的其姓氏起源大概如下:1.出自妫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给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赐封地于陈,遂建立陈国,其后世子孙为几年国家而以故国陈名为姓氏;2.其他少数民族改姓《通志・氏族略》记载,部分刘氏改姓为陈姓;《河南官氏志》记载,部分白氏改姓为陈姓;《魏书・官氏志》记载,部分侯莫陈氏改姓为陈姓;《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记载,部分女真族陈氏改姓为陈姓等等。

康姓的由来从哪朝开始有的?

康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在中国姓氏排名中,居第75位。分布广泛,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为多,这五省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63%。 康姓最早由姬姓分衍而来,这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时代。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周武王姬发有个同母的弟弟叫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城,这就是后来的康叔。周公姬旦扫平武庚和三监叛乱后,为了更有效地治理殷商遗民,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姬封,建立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卫成为当时大国之一。姬封仁政爱民,治国有方,为民众所爱戴和拥护,死后谥号“康”,寓有“使民安康”之意,这是对他生平事迹的一种褒扬,此后,子孙便取其谥号为姓,这是康姓的最早来源。即朝歌(淇县)是康姓的发源地。另:据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由桑君编著的《新百家姓》记载康姓的由来,康姓正宗起源于谥号,周公旦平“三监”,武庚之乱以后,封小弟姬封在殷墟一带,建立卫国,让他管理那里的“殷氏七族”。由于他按周公的嘱咐办事,治国很有成效,周成王便任命他为周朝的司寇。他死后,谥号为“康”,意思是能够“令发安康”。他的庶子以谥号为姓,称康氏。东周时期,有周定王之同母弟刘康公者,康为其名,后世子孙取以为姓,也称康氏,这支康姓的得来距今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康氏姓源,除了姬姓的后裔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支,即汉朝时臣服于我国的西域康居国。《梁书·康绚传》载:“汉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诏河西,因留,其后氏焉,望出京兆、东平、会稽。”这一支来自西域的康氏,出现于距今大约2100年以前大汉声威远播之时,虽然出自异域,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宋代,康氏人口又汇入“匡”氏的一支。这是由于北宋初年,其祖为避太祖名讳,“匡”姓一度改为字形相似的“主”姓。但政和年间,朝廷又认为主姓岂能民姓中所有,遂令其再度改为“康”姓或“正”姓。康姓在少数民族中也广泛的存在着。《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此外,金时女真人纳喇(亦作纳兰)氏、清时满洲八旗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还有瑶、彝、蒙古、东乡、土家、回、羌、朝鲜等族均有康姓。周公姬旦兴师平定武庚和“三监”的叛乱之后,康叔被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当时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幅员甚大。都城最初定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康氏子孙一代代在此相传。后来,卫国又曾几次**:卫文公时**楚邱(今河南浚县与濮阳之间);卫成公又于公元前629年,渡过黄河,徙都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的颛顼城);公元前254年卫国为魏国(西周时分封的今山西省境的诸侯国)所灭,成为魏的附庸,秦战败魏后,卫**迁到了野王(今河南沁阳)。几次**,使得康姓后世在更大范围内生息繁衍,由黄河以北逐步播迁到黄河以南。当然春秋战国时代康氏子孙的活动区域还是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这期间,康叔的后代繁衍成了好几个姓氏,除了以谥号为氏的康姓之外,还有以国为氏的卫姓,乃至“本自卫之公族,以非正嫡,号庶氏”的庶姓等等。先秦时期,康姓还主要分布在河南境内,但其子孙至秦代已经开始向西、向东繁衍播迁,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即古代京兆及东平一带的望族。汉代,康氏有北迁至河北等省者,也有南迁到江浙一带的。汉代初期,康居国遣王子待诏河西,逗留不去,其后子孙以康为姓。这支康姓人口相对较少,居住集中,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带,也就是今天的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随后进入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东南移民安徽与浙江。魏晋之际,逢陇右战乱,河西康氏(康居国王子的后裔)徙居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形成当地一大望族,后渐向东南迁移。到南朝宋康穆时,他又带领家族三千余人迁湖北襄阳之岘南,这一支康姓世代显赫,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发源于北方的康氏,早在唐代初叶就渡江迁到了江苏和浙江一带。有史记载的是唐玄宗时期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曾因功被封为泰山县男,这一支康氏自此定居于苏北。传到了第三代的康日知时,又以功被唐德宗封为会稽郡王,于是举家再度南迁,到了现在浙江省绍兴市定居,逐渐繁衍成为当地望族。到康日知的儿子康志睦时,因战功被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这一支的康氏子孙繁衍不息,日渐壮大,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成为了南方各地康姓迁徙的主源,此后南方各地的康姓人家,大多来自浙江绍兴。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地。唐宋时,康氏已播迁全国。宋代更是大放光芒。当时康姓人口约近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排在第85位。康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形成以中原的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分布。同时,由北方迁居江苏、浙江的康氏,又继续播迁,迁居福建、广东等地。这段时期著名的康姓家族和名人很多,有跟随宋王室南征北战,出仕居官的洛阳康再遇家族;有以军功而声名显著的河北蔚州康延泽家族;还有以诗词供奉朝廷,才华横溢的滑州人康与之以及战场上誓死力抗金军的康杰等。北宋末年到元代,北方战乱频仍,时局动荡,故有许多康姓人士徙迁南方安居。明代康姓大约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99位,分徙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陕西为康姓第一大省。宋元明600余年,康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西北部、东南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以**为中心的康姓聚居区。此时期较为著名的康姓家族有湖北蕲春康茂才家族,此外乾州康汝楫家族社会地位也很高。明人康顺闰随母从福建龙海县紫泥乡迁入潮汕地区,落籍于潮阳黄陇都崎沟村(今两英),成为康姓入潮的始祖,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从清**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后又有移居海外者。现在康姓几乎遍布于全岛的每一个角落。据**省文献会表示,康姓在**为第79个大姓,以屏东和嘉南地区最多,台北、苗栗、台中等地方也相当不少。在中国历史上,康姓出现了许多名人。二十四史中,康姓单独列传者有36个;《中国人名大词典》收录了**以前的康姓名人62个。较著名的有三国时高僧康僧会,中国早期远行到海外的旅行家吴人康泰;唐代琵琶演奏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的康昆仑;后唐杰出将领康保裔;南宋词人康与之;元代剧作家康进之;明初大将康茂才和文学家康海以及清代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等。今天,康姓子孙已经遍及世界各地。他们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为世界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正在做出着自己卓越的贡献。昔日商都朝歌---淇县,是康姓最早的发源地,位于华北平原南部,东临淇河与浚县共水,西依太行与林州市连山,南与卫辉市接壤,北与鹤壁市郊区毗邻。地貌多姿,“肘山腋水,地形爽垲”,西部为山丘地形,东部为平原泊洼地区,有著名的良相泊滞洪区。最低点为淇、卫河汇流口,海拔63.8米。淇县境内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总面积5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2920亩,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也称无核枣),被誉为淇县“三珍”,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 有关康姓的古迹名胜,河南省境内有淇县城关镇的卫国故城,附近还发现有三个商代冶铁、制骨作坊遗址;淇县耿家湾的武公祠,相传为卫民感卫武公治卫有方而建;淇县北的邑励坛,相传为卫康叔建;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曾经是明末清初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康百万的私人住所,现在是全国三**园之一。外省名胜有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康有为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旁还建有康有为书学院,由南海区委宣传部、南海区文联与丹灶镇**联合筹办;山东省青岛市有康有为纪念馆,该馆由康有为晚年寓所改建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康姓后人的寻根联谊活动,虽然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但是对于康姓名人――康有为的追悼、纪念活动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2002年12月24日,由山东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和青岛国画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康有为寓居青岛80周年暨廖克云山水画展”在康有为故居开幕。此后于2003年4月4日,青岛市又在康有为故居举行了康有为铜像安放仪式暨康有为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及该市的有关专家学者、领导及从**、香港赶来的康有为的孙子康保延、外孙何康乐和庞田中参加了此次安放仪式和学术研讨会。2004年9月16日,广东省佛山市委、佛山南海区丹灶镇**等单位联合举办首届康有为文化节。其系列活动之一,在康有为的故乡——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举行的南海康有为书学院成立暨“康有为杯”书法大赛颁奖仪式的成为此次活动的亮点。 “根”是中华民族历来都重视的。“木本水源”,“落叶归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艮久不变的心愿,同祖同根历来是被人们所珍视的。我们探求康姓历史的来龙去脉,寻找它的昨天、今天,就是展示明天,世界各地康姓人士将会在“根”的引导下,沿着祖先光辉的足迹,携手共进,去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康姓源流 1、起源 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康姓的形成来源于四条干支的汇入: 其一、康姓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 康姓最早源自姬姓,今世康姓子孙的姬氏,姓源有两个。其一是周时卫国康叔。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姓苑》等**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3000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是卫国的康叔。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幼弟,谥号为康,史称康叔。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牧野将其打败后,纣王鹿台**,周朝建立。此后,为表示不灭商之意,武王把殷纣的遗民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管辖,让他与诸侯同位,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以便奉祀先祖,世代相传。为防止叛乱,武王便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周武王灭商后,以商旧都亳〈今山东曹县南〉封给纣王子武庚,并以殷都〈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以东为卫,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在今河南新乡西北〉,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邺〈在今河南汤*东南邺城镇〉,由武王弟霍叔监之,总称三监)监视并辅佐武庚禄父,安抚百姓。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伐纣灭商)便代替成王主掌国事。管叔、蔡叔、霍叔等怀疑周公旦,武庚也认为有机可乘,三监便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攻打成周。周公旦托成王之命组织**讨伐殷国,**武庚和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之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这时,关于殷商遗民的治理问题变得十分棘手。如果安置不妥,便后患无穷。周公旦经过反复衡量比较,认为只有康叔的能力和德行才可以服众,才最有可能治理好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于是他最后决定,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陶氏、施氏、繁氏、?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等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居住在黄河、淇水之间,即商朝的旧都殷墟,建立卫国,仍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卫成为当时大国,地位比以前更加崇高。周公旦担忧康叔年轻,难以维持统治,反复告诫康叔:“你一定找到殷朝有才德、有威望、有经验的人,向他们了解殷朝兴衰成败的历史,并务必关心爱护自己的百姓。”周公旦还按照匠人制作木器必用规矩的道理,撰写了《梓材》,还有《康诰》、《酒诰》等篇作为治国者用以效法的准则,并以之教导康叔。后来康叔果然不负众望,把王国治理得很好。他借鉴殷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爱惜民力,使用这些准则治理封国,**敦睦他的人民,因而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长大亲政之时,被举用为司寇(掌管全国刑法的最**员),权位高于其他诸侯。成王还把许多宝器祭器赐给他,用以表彰康叔的德行。卫康叔死后,谥号康。这个康字,包含了“使民安乐”的意思,是对他的一种肯定。此后,卫康叔的子孙,就以他的谥号为姓氏(一说是封地为姓),骄傲地称自己为康氏,史称康姓正宗。这段经过,《书经》的序文上也有记载,其内容大致为:“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同时以“康诰”为该经的一个篇名。康姓的第二个受姓祖先是刘康公。东周周顷王(公元前618年~前613年在位)时封王季子(周定王之弟,姬姓)于刘累古封地刘城,谥号康,史称刘康公,其后有刘氏,也有支系姓康者。这支姬姓康氏距今也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 其二、来自汉朝时臣服于我国的西域康居国 《梁书·康绚传》记载,“汉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诏河西,因留,其后氏焉,望出京兆、东平、会稽。”这一支来自西域的康氏,距今已经有大约2100年的历史。当时汉朝国势正盛,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快了大汉天子的声名远播,西域康居国(亦称康里)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表示对汉朝皇帝臣服的诚心,那位王子到达之后就在河西(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今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留居待诏,后来定居河西,子孙世代繁衍,后代以康为姓,日久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跟汉族没有丝毫分别。上面提到的《梁史》中有传的康绚就是一例。《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说:晋时陇右乱,康绚祖先迁居蓝田(今陕西蓝田),康绚曾祖康坚为苻坚太子詹事,生子穆。后来,康穆又率康氏家族迁居于襄阳的岘地,朝廷专门为其设华山郡蓝田县以安置,南朝宋时康穆还被任命为秦、梁二州的刺使。康穆有二子,长子名元龙(康绚的伯父),次子名元抚(康绚的父亲),两人相继被推选为华山太守。到康绚时,家族世代显赫,他自己也做到了司州刺使的高位。华夏西域康居国的后人还有不少,三国时高僧康僧会以及唐代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的琵琶演奏家康昆仑,其祖先也是康居国(西域城国)人。康居王子所定居的河西,指的是黄河以西的甘肃、青海等地,也就是说,这一支外来的康氏,主要是繁衍于中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汉书•西域传》云其“去长安万二千里”。我们根据《汉书》、《旧唐书》的相关记载,可推断其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原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地区撒马拉罕一带。汉成帝时康居国王曾遣王子入汉。他们跟当时的大月氏属于同种,在汉朝初年国势颇盛,拥有现在新疆北境以及苏俄的中亚之地。到了晋朝之时,他们对于中国仍然十分归顺,曾经遣使入朝。隋唐时这个国家依然存在,被称为康国,是“昭武九姓”(“昭武九姓”是康居国人的后裔,最初居住在甘肃省祁连山以北的昭武城,今甘肃张掖附近。西汉时,为匈*人所迫,西迁至葱岭一带,建立了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国、戊地国、史国等九个国家。隋唐时,他们分布在今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为了表示对故地的怀念,他们以昭武为姓,史称“昭武九姓”)之一。“昭武九姓”中的康氏名人有汉代的康孟详,唐代的将军康留买、康达、康洛以及富商康谦等。源自康居国的康氏,虽然不是汉族人,但仍然源远流长,值得自傲。 其三、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北宋初年,为避太祖名讳,“匡”姓一度改为字形相似的“主”姓。但政和年间,朝廷又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其再度改为“康”姓或“正”姓。《古今姓氏书辩证》云:“本朝避太祖庙讳,改匡氏为主姓,政和间以民姓主嫌,并改为康姓”,“太祖皇帝讳上一字,其地乃孔子所畏者。宋改为主姓。政和中多忌讳,官文书不得以主为人姓,又改曰康氏”,正是对这一史实的记录。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根据目前存在的一本衡山(位于湖南省衡山县)康氏族谱,我们可以知道这支康氏即是宋时改姓而来。谱中说自己本是姓匡的,因为祖上正巧在宋朝作了官,而匡姓跟宋太祖的名字有了某种程度的重叠,读音相近的康便成了最佳选择。这一支康姓分居三大处,分别是江西安福、卢陵和衡山以及重庆云阳。其四、出自少数民族 据《隋书》所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是指公元六世纪于金山(在今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山)一带的游牧部落。西魏时在今鄂尔浑河流域建立政权,有文字、官制、刑法、税法等。隋之前疆域最广,东至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西达西海(今里海),南到阿姆河南,北过贝加尔湖。势力曾经推到了我国广大的北方草原和西北广大地区。唐朝西域突厥族康姓,移民西北和四川进入中原,最后成为汉族康姓,像隋唐之际突厥大将康鞘利就是一例。据说唐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的父亲也为康姓。据《新唐书》载:安禄山(703~757),营州(今辽宁朝阳市)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其父早死,自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部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之子思顺、文贞等约为兄弟,一起逃离突厥,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另外金时女真人纳喇(亦作纳兰)氏,清时满洲八旗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还有瑶、彝、蒙古、东乡、土家、回、羌、朝鲜等族均有康姓。 2、播迁 康叔被封于卫国,当时的卫国,是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幅员相当广大。而康叔则居住在黄河、淇水之间,即商朝的旧都殷墟(今河南淇县),以后卫国国都又向东迁至曹(今河南滑县旧城以东),康氏子孙一代代在此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又曾几次**:康叔的后代卫懿公在位时(前668~前661),卫国被北方少数民族“狄”所灭,卫文公被齐桓公立为国君,靠齐的帮助**楚邱(今河南浚县与濮阳之间),从此成为小国;卫成公(前634~前600年)在位时,又于公元前629年,徙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的颛顼城);公元前254年为魏(西周时分封的今山西省境的诸侯国)所灭,成为魏的附庸,后来秦战败魏国,将他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秦的附庸。康叔的后代传到四十余代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卫国被秦国所消灭。在漫长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虽然未曾称雄称霸,与其他诸候一较长短,但是,它的寿祚却特别长。从康叔至君角共历854年,其中在朝歌为都403年,传世15代20君。这期间,康叔的后代繁衍成了好几个姓氏,除了以谥为氏的康姓之外,还有以国为氏的卫姓,乃至“本自卫之公族,以非正嫡,号庶氏”的庶姓等等,因此,康氏的兄弟之姓,是相当不少的。屡次都城的迁徙,使得康氏后世在更大的范围内生息繁衍,由黄河以北逐步播迁到黄河以南。从康氏早期播迁的足迹上,亦不难看出康氏早期播迁源于卫都的迁移,当然康氏子孙的活动区域此时期还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从秦**始,康氏子孙已经向西、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即古代京兆及东平一带的望族,并形成京兆、东平两大郡望。汉代,康氏有北迁至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迁到江浙一带的。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汉代初期**在西部边疆置都护,西域各国来朝,康居国亦遣王子待诏河西,因留不去,其后子孙以康为姓。这支康姓人口相对较少,居住集中,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带,也就是今天的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随后进入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东南移民安徽与浙江。三国时期著名的康姓人物有康泰,吴国人,中国早期远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约在吴黄武五年(226)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曾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归国后撰有《吴时外国传》。另外还有高僧康僧会,其祖先是康居国(西域城国)人,世居天竺。随父经商,移居交趾。双亲并亡,服满出家,立志东游弘法。于吴赤乌十年(247,一作赤乌四年)来到建业(当时东吴的都城),营造茅屋,供奉佛像弘扬佛法。从此,江左一带佛法兴起。魏晋之际,逢陇右战乱,河西康氏(康居国王子的后裔)徙居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形成当地一大望族,后渐向东南迁移。到南朝宋康穆时,他又带领家族三千余人迁湖北襄阳之岘南,朝廷专门为之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氏族众,并任命康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二子元龙、元抚相继被推选为华山太守,孙康绚亦是司州刺使。康穆一支遂世代显赫,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总体说来,隋唐以前,康姓的分布还是以北方为主,且呈点状分布,即河南、陕西、山东以及河西走廊一带较多,其它地方较少。 唐、五代时期 唐代初、中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有康姓人因为做官移居南方,像唐玄宗时期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曾因功被封为泰山县男,当时的泰山县,就是现在的泰县(今江苏泰州市),这一家康氏,自此定居于苏北。传到了第三代的康日知之时,又以功被唐德宗封为会稽郡王,于是举家再度南迁,到了现在绍兴县(今浙江绍兴市)定居。康日知子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射,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这一支的康氏子孙发展繁衍,日渐壮大,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与此同时,会稽地区的另一个康氏家族也十分有名,那就是康国安家族。康国安的祖父康孝范曾任临海县令,父康英曾任江宁县令。康国安很早就考中进士,在朝廷国子监任职,后来升太学博士,崇文馆学士。有《驳文选异义》二十卷,《康国安集》十卷。其子康希铣年仅14岁即考中明经,先后六任刺史。著有《康希铣集》二十卷。康希铣的兄弟和儿子也都很有政绩。康氏家族世代以博学多才著称,子孙世代为官,这个家族与灵州迁来的以武功名扬海外的康氏交相辉映,会稽康氏一时享誉全国。他们所居的浙江绍兴则成为了南方各地康姓迁徙的主源,此后南方各地的康姓人家,大多来自浙江绍兴。唐“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向南迁移,康姓也随之南迁,到五代时,北方社会**,战争频仍,更使得这种南迁成为一种潮流,此时,南方的康姓人口已经明显多于北方。 宋元时期 唐时,康氏已播迁全国,到宋代,康姓人更是大放光芒。当时康姓人口近15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9%,排在第85位。河南为康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康姓的26。8%,占河南总人口的0。5%。全国分布主要以河南、陕西、河北、山西、安徽为多,这五省占康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湖北、湖南,这二省又集中了康姓人口的16%。从全国分布情况来看,康姓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形成以中原的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分布。同时,由北方迁居江苏、浙江的康氏,又继续南迁至福建、广东一带。 宋代,康氏中有杰出子弟跟随宋王室南征北战,为国效力,其家族也是显达一时。例如洛阳康再遇一家人。康再遇的父亲康志忠本是后唐**将领,在讨王都的战役中殒职。康再遇跟随宋太祖开闯天下,出生入死,立下辉煌战功。后来在征伐李筠时战死。虎父无犬子,其子康保裔也是一名杰出的将领,他作战英勇,功绩显赫,累迁彰**节度使,出为并州都部署。在与契丹交战时,因为寡不敌众,矢绝殉国。康保裔的子孙在父祖的余荫之下,自此显达。据《宋史》记载: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使,仕至左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严于驭军;子继彬为洛苑使;子继明为内园副使;幼子继宗为西头供奉官;孙康惟一为将作监主簿。另有宋代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康延泽,也以彪炳的军功而声名显著。其父康福,曾任护**节度使兼侍中。康福去世后,延泽以荫得补供奉官。太祖乾德年间他被任为晋州刺史,当时正逢全师雄作乱,他以散卒千余**破贼众三万,晋、遂等州皆平。其兄延沼亦是虎将。太祖亲征太原时,曾以延沼宿将,熟悉边境事务,诏领兵屯潞州。二人《宋史》皆有传。还有康德舆,河南洛阳人。其父康赞元,曾经以作坊使从曹光实袭击李继迁,获其母妻,擢崇仪使、武州刺使。赞元死后,宋真宗追念其功,将德舆任命为三班奉职,后改任右班殿直、泾原路走马承受,又升为合门祗侯。天圣中,因为出使夏州(今陕西靖边)有功,回来后改任西头供奉官。由于疏密使曹利用举荐,升为为内殿崇班、河*兵马都监,后历任原州、庆州知州,益州兵马钤辖、果州团练使、冀州知州、赵州知州等职。最后,死在陈州钤辖的位上。这时期的康姓名人还有以诗词供奉朝廷,以一首题徽宗画像之诗“王辇宸游事已空,尚余奎藻绘春风,年年花鸟无穷恨,尽在苍梧夕照中”而被誉为才华横溢的滑州(今河南滑县)人康与之以及在战场上威风八面,誓死力抗金军英雄人物康杰等,名气都分常响亮。北宋末年到元代,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许多康姓人士徙迁南方安居乐业。 宋代的匡姓,因避帝讳而改康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像上面提到的衡山康氏,本匡姓,因为祖上正巧在宋朝作了官,为避宋太祖的名字因而改姓康。这支康姓族人迁徙繁衍,后来分居三大处,分别是江西安福、卢陵和衡山以及重庆云阳。明清时期及清代以后代 明代的康姓大约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99位。分布更为广泛,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均有康姓族人的聚居地。江西泰和、湖南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