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梁灿福 给各位分享拉萨哪里找活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昭寺有几个活佛?(大昭寺有几位活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大昭寺有几个**?

没有。

大昭寺有几个**?

大昭寺(Jokhang Temple),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松赞干布是**吗?

不是。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公元七世纪崛起于西藏雅隆河谷地区,先后兼并藏族诸部,统一全境,创建了强大的吐蕃王朝。他主持制定法律,创制藏文,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对藏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杰出,千百年来一直为藏汉人民所景仰,被尊为吐蕃三**王之首。

色拉寺早上几点开门?

1. 色拉寺早上8点开门。
2. 因为早上8点是大多数人开始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所以色拉寺选择在这个时间开门,以便为朝拜者提供方便。
3. 色拉寺早上8点开门,意味着朝拜者可以在早晨的清新空气中开始他们的朝拜和冥想,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心灵和身体健康。
此外,早上8点开门也为那些有其他日程安排的人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来参观寺庙。

拉萨四大林寺介绍?

拉萨四大林寺是指西藏拉萨的四座藏传佛教寺院:丹杰林寺、策墨林寺、功德林寺、策觉林寺,因均称为“林”而得名。这些寺庙均是格鲁派的寺庙,是拉萨的著名景点之一。

功德林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公德林街道雪社区,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喜德林寺:是旧时摄政王热振**的居所,现在的寺院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留下了历史尘封的遗迹。

策门林寺:在喜德林寺的东面,被一个藏式大院包围。

丹杰林寺:是桑耶寺的属寺,属于宁玛派寺庙。

这些寺庙是拉萨周边地区的重要宗教场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广仁寺从哪个门进去?

可从西北城角登城口进入。

西安的广仁寺,是陕西境内唯一的藏传黄教寺院(格鲁派),公元1703年由清圣祖康熙皇帝敕建,并且亲自题写匾额“广仁寺”。广仁寺建成后,西藏、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区的**、**路过陕西时,均住寺瞻礼。

广仁寺还是国内惟一“绿度母”的主道场,绿度母在**教中相传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西藏三大寺庙排名?

西藏的三大寺指的是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

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这三座寺院位于拉萨附近,合称拉萨三大寺),扎什伦布寺(位于后藏的日喀则),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附近),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

扩展资料:

藏传佛教寺院以格鲁派为最宏大、华丽,均有极宏伟宽大的经堂大殿。中国格鲁派六大寺分别是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这三座寺院位于拉萨附近,合称拉萨三大寺),扎什伦布寺(位于后藏的日喀则),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附近),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

甘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旺波日山犹如一头卧伏的巨象,驮载着布满山坳、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传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因地制宜,寺庙傍山而立,群楼重叠,巍峨壮观。该寺是黄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庙,它是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亲自筹建的,可以说是格鲁教派的祖寺,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

哲蚌寺系黄教六大寺庙之一,原名是吉祥永恒十方尊胜州,藏语意为“堆米寺”或“积米寺”,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州”。它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1416年创建。解放前该寺僧众超过一万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拥有141个庄园与540多个牧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 色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拉萨北郊3千米处的色拉乌孜山麓,周围柳林处处,自古就是高僧**讲经说法之地,有许多僧尼小寺环绕其间,寺东和寺南有普布觉寺、米琼热尼库寺、贡巴萨寺、帕奔岗寺、扎西曲林寺、曲桑寺、嘎丽尼姑寺;寺后还有珠康日却、色拉却顶寺等等。

佛门名人?

1、虚云禅师

虚云禅师,汉族,1840年9月5日出生于泉州,籍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1913年,西藏有些王公**受到英国及印度**煽动,不肯承认****,袁世凯乃下令云南都督蔡锷准备出兵西藏。为避免生灵涂炭,蔡锷乃托请虚云老和尚冒险深入藏区,商请在西藏德高望重的东宝法王,出面游说当时主政的西藏**承认****,消弭化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

2、印光法师

印光法师,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出生于1861年,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四大高僧之一。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路井镇赤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由于印光大师晚年往来弘法于**江浙和上海等地,他对现代社会众生根性最为了解,留下的《印光法师文钞》等著作,被誉为"小三藏"。实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灯,是现代众生修习佛法尤其净土法门的最佳指南。

3、弘一法师

李叔同(1880—1942年),又名李息霜,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