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诸葛伯刚 给各位分享诗词有哪些用处和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引用古诗词有什么作用?(引用古诗词的作用是什么)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引用古诗词有什么作用?
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
在文章中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一、文章中引用诗句,分为引用诗句作文题、在文中引用诗句、在文末引用诗句三种情况,作用分别为:1、引用诗句作文题,可以起到鲜明、醒目的作用。2、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以起到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的作用。3、在文末引用诗句,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二、详解:1、引用诗句作文题,鲜明、醒目。如《春蚕到丝方尽》一文引用李商隐《无题》中诗句名句“春蚕到丝方尽”(释义:春蚕结茧到时丝才吐完)作文题,既切合说明的内容,又有助于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2、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如《往事依依》一文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写**的有“万紫千红总是春”(释义:春风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古诗词的魅力与意义?
今天,我们读古诗文究竟有什么用?教了70年古典文学、今年业已92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她在《与古诗交朋友》 一书中这样写道:诸位小朋友,我相信你们都是喜欢多结交一些好朋友的,我现在就要给你们介绍一位非常可爱的好朋友,那就是中国的古诗。以朋友喻古诗,可见她对母语的亲近,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对古典的礼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师和家长从小就会传授孩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等古代经典诗文,表现了历代知识分子把报国为民作为最高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追求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要的就是这种求索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广阔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勇敢担当,都深深烙下先辈们胸怀天下的精神品格。
古往今来,无论历代教育制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也无论时光如何飞逝,传统文化的脉都不应该断,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是经典古诗文,如果不能认真研读,如何渡过传统之河、到达现代化的彼岸呢?
中国古代的诗文,尤其是古典诗词,较之外国和中国现代的诗歌经典,也许少了一点理性精神,却更多一些直觉的、自然的美感。
中国生来就是诗的国度。诗文诗文,诗是在前面的。诗歌是和心灵非常接近的一个文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开宗明义的第一首。读起来好像前言不搭后语,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什么关系?可它就是中国人心里有关爱情的诗。人遭遇了爱情,自然语无伦次,心里想的变成语言,怎么说,总觉得没说好、没说对,再变成文字,自然不知如何是好。这才是最真切和最真情的。这就是诗,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一首《橘颂》,开楚辞之新天地。其后逾千年,古典诗词不断凝聚民族思想与文化精神。赋兴于汉、诗兴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长城,见证并构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一阙,对日本、韩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演进、文明进步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由历代读书人对经典不断地背诵、涵咏、贯通而发展传承下来的。
过去读书人都有记诵经典的童子功。人的记忆有一个规律:年龄越小,记得越快,忘记得越慢;年龄越大,记得越慢,忘得越快。综观中国的大师级人物,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小时候就大量背诵经典者。曹雪芹对各种诗词典故的运用信手拈来、天衣无缝;苏东坡晚年依然能背诵《汉书》;苏步青能背《左传》;陈寅恪更是可以全文背诵《十三经》。有这样童子功的人,学习能力特别强,并因此受用终生。
其实,记诵、创作古典诗词是一项陶冶性情的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为了用。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在《**文学的力量》一书中写道:某种意义上,文学、文学研究是**的,又是有力量的`,而这种力量又正与这种**紧密相连可见,文学的作用就在于它的**的力量,在于它的无用之用。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文的意义,在于文化素养的提升。虽说几首诗歌改变不了生活中的缺失,学习《论语》治不了国,学《老子》更不可能解决当下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它给了我们思路上的启发、文学上的享受、想象上的惊奇。
经典古诗文的魅力与作用,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指向现今与未来。中国古典诗词的活力还在与时俱进、不断展现,永远感染着读者,给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