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胡若忌 给各位分享对联具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对联知识大全?(对联知识大全手抄报内容大全)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对联知识大全?
1、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对联文化从古至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对联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3、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者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对联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
一、起源:对联起源于桃符。它是用纸,布或竹子,木头或柱子写的双重陈述。这些单词简洁明了,它们是相同的艺术形式,相同数量的单词和相同的结构。它是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二、别称: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三、特点:1、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2、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文学、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有严肃性创作,也有性的。3、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 5、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四、适用范围:1、通用联——如春联。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什么对联好?
手写的大红纸对联最好,因手写对联结合时情时景,手写又具有传统的年味。
春联的知识?
贴春联,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或与中华民族干支纪年文化相关连,春联中嵌有“鼠”、“牛”、“虎”、“兔”、 “龙” 、”蛇“、”马“、”羊“等生肖物名,如“锦鲤飞身酬远志;祥羊跪*感亲恩”等;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
' 三十副对联及其人好处?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深得世人喜爱,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广泛,影响较大。联意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除旧布新,得以新生和发展。“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新”,除旧布新。联语紧切新春佳节世人辞旧迎新的心态,简洁明快,言约意丰,凝炼工整。因此,人们除了单独作春联外,还常常以它为春联的基本词组,构成较长的新春联,如“一元复始**好;万象更新喜气多。”“瑞气盈门,一元复始;春风拂面,万象更新。”等。 人登寿域; 世跻春台。 ——这也是一副传统春联。春为一岁之首。中国民俗,不论出生在哪个月份,大多以“过一年,长一岁”推算,而健康长寿又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此联就是表达的这个祝福。“寿域”,指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联语既切春节,又含祝福,言简而意深。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此联出典于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桃符都是古代人们在春节时用来驱除邪鬼的道具。现在春节燃放鞭*,过去没有发明**之时没有鞭*,就用火烧竹子,使其毕剥发声,来驱除山鬼瘟神,称之为“爆竹”。“桃符”也是古时民俗,用桃木板画神像挂在门旁,以驱鬼避邪,每年春节都要更换。大约从唐、五**始在红纸上写表示吉祥、祝福的文字(即春联),但春联称“桃符”一直延续到清代。写春联以迎新春佳节,已是几乎所有华人的习俗,长盛不衰,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常有更新罢了。该联选取春节期间传统民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种典型物品——爆竹和桃符,遣词组句,有声(爆竹之响),有色(桃符之红),形象鲜明,描绘生动,十分准确地表达了“除旧迎新”的主旨。联句语言精练,声、色俱备,对仗工整,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泛流传而不衰。 一元二气三阳泰; 四序五福**春。 ——这是一副使用了数字入联和词语典故的传统春联。上联“一元”,指事物的开始,这里指一年之始。“二气”,指*气和阳气。“三阳泰”,即三阳开泰。《易》中,农历十月为坤卦,纯*之象;十一月冬至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所以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下联“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五福”,五种幸福。《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桓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多。”“**”,指上下前后左右四方,凡指天地之间、整个天下。联语巧用数字,用典恰切,既合节日,又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良好祝福。 梅呈五福; 竹报三多。 ——五福,即寿、富、康宁、好德、老终命。见《尚书·洪范》。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见《庄子·天地》。联写冬物,意在以之迎春祈福。既能援引典故,使其意绪丰富,又用词简练,对仗工稳,此春联遂广为应用。 春为一岁首; 梅占百花魁。 ——古人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即是说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无论是一年的规划还是一年的收成,都要在春天做个好的开头。梅花作为不惧冬天寒冷,迎雪而开的花,常被人们作为“坚贞”“顽强”“不惧艰险”等等形象而歌颂。春节时分虽已开始立春,但天气尚寒冷,而这个季节也只有梅花还开着,之后随着天气的暖和,其他花才会渐渐开放。所从这两点讲,无论是开放时节上,还是精神气概上,梅花都当称“百花魁”。综观此联,言近而旨深。劝谕人们,如在一年始,即做好一年之计,并具有梅花的顽强精神,则何事不成?何情不达?无怪乎此联能成为一副通用、经久不衰的春联。 太平真富贵; **大文章。 ——这副春联上联祝社会**,下联赞**烂漫,本是寻常内容,却见非凡功力。“太平”与“富贵”、“**”与“文章”本来都不是能特别顺地承接下来的,但是现在作者不仅联系起来了,而且下的字力道非常大。既言“太平”是“真”的“富贵”,言外之意即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功名利禄是“虚幻”的富贵,这一点与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是相通的,其注目的不是个人的享乐,而是天下的**;既言“**”是“大”的“文章”,言外之意是寻章摘句所成的作品只能算作“小”文章罢了。下联五字也可谓其来有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有:“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温暖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与下联意思差近。 春风杨柳鸣金马; 晴雪梅花照玉堂。 ——这副春联字面上充满了喜庆祥和气氛,“春风杨柳”描新春伊始之征,“晴雪梅花”摹残冬将尽之象。“玉堂金马”,典出《汉书•扬雄列传》,指汉代宫中之金马门和玉堂殿。这两个地方均为学士待诏之所。后遂沿用为翰林院的代称。此联通过对汉宫**的描写,表达了成名学士们的春风得意之情。此外也可理解为昔时读书人对美好前程的憧憬。因为联语明丽而有堂皇之气,遂成为古人习用之实用春联。 两袖清风,造福大众; 一身正气,振兴中华。 ——元代诗人魏初《送杨季海诗》有句“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以“两袖清风”喻杨季海为官廉正,囊空如洗。后世沿袭,成惯用语。此种春联,并非随处可用,一如衣饰,须量体而服。此联只宜于**机关。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此联乃清朝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花永开。 ——春天代表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的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欣欣向荣、兴旺的样子;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斑斓,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一年四季如春,天天百花盛开,形容社会蒸蒸日上、生活红红火火,这是个美好的祝愿的意思。此联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尽情地抒发了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但将忠厚培元气; 惟有诗书发异香。 ——南宋大儒朱熹《近思录•为学类》有言:“人之寿夭在元气”。所谓元气,亦称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负载着生命现象。人生所赖,惟气而已,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故自古以来,怡养元气甚为流行,而为人忠实厚道、善良宽容,不仅是存世立身之要义,也最利于培补、蓄养元气。诗书何来异香?因诗书能给人以生存智慧与生命能量。清代大学士张英曾说:“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这副传统春联以说理的笔法,上言养气,下言读书,阐述为人处世之哲理,引人深思。 迈步迎春,春风扑面; 抬头见喜,喜气盈门。 ——词人李清照十分赞赏欧阳修《蝶恋花》一词“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盖以为三“深”字连用,其用不同,殊为奇妙。此联“春”“喜”二字亦各连用,前后词性不同,颇与其相类。兼之一“迎”一“见”,前者有意,后者无意;前者“有我”,后者“无我”,对举工整且意绪丰美,此针顶联实为佳对。 惠风远拂,神州溢彩; 丽日高悬,大地生辉。 ——《太平御览》引《梁元帝纂要》曰:“春亦曰发生、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风曰阳风、暄风、柔风、惠风;景曰媚景、和景、韶景;时曰良时、嘉时;辰曰良辰、嘉辰、芳辰;节曰芳节、嘉节、韶节、淑节;草曰弱草、芳草;木曰华木、华树、芳林、芳树;林曰茂林;鸟曰阳鸟、时鸟、阳禽、候鸟、时禽、好禽。”人们对春日怀有好感,嘉辞美语贯于其前,遂有上列种种称呼。简而言之,阳风也罢,惠风也罢,其实都是指春风而已。此联亦是赞美春日之意。 麒麟凤凰,皆为世瑞; 芝兰玉树,自应家征。 ——上联祝世得圣主,民享太平。“麒麟”与“凤凰”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麒麟,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凤凰,是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羽毛五色,声如箫乐。这两种动物都是祥瑞的象征。《管子•封禅》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隋书•李德林传》有:“明王圣主,得骐驎凤凰为瑞,是圣德所感,非力能致之。”可见,有凤皇麒麟到来,就是太平盛世的气象。下联祝子孙贤令,门楣光辉。“芝兰玉树”一语出自 《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因以“芝兰玉树”喻优秀子弟。因此,有芝兰玉树生长,自是丕振家声的征兆。此联上下**从“国”与“家”着笔,第一分句皆引用典故,以动植物起兴,再揭示出“国泰”与“家兴”的主旨。联语雍容典雅,吉祥止止。 凤历书元,人间改岁; 鸡声告旦,天下皆春。 ——凤历,即所谓皇历、黄历。典出《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后因用“凤历”称岁历。含有历数正朔之意。上联意为朝廷所颁历书规定了新春第一天为“元日”,所以人间便改换了新岁。下联更进一步细节的描写,元日的清晨,雄鸡的啼叫声唤起了初升的太阳,于是普天下皆为春天了。这副传统春联,巧嵌“元旦”(中国古代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庆祝新的一年来临,预兆国运昌隆,人民幸福。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这是幅广为流传的春联。上联举冬季代表性的三种植物,下联则列春日繁盛的三种果树,以表辞旧迎新之意。“松”、“梅”、“桃”、“李”与“杏”五者皆为形声字,皆从“木”,“竹”字乃象形字,大体言之,颇类似。至于“岁寒”与“春风”之对,“三友”与“一家”之对,也十分工整,无怪乎广为流行。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多数春联并不止于刻画景观之变换,往往承载有祈福的功能,此联就属于此类。论起流传之广泛,此联恐怕丝毫不减于“一元复始”与“万象更新”之对。 细雨无声,滋润满园锦绣; 春风有意,妆成一树玲珑。 ——上联化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句,下联化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虽意绪有些简单,专写春日绿色,好在能化古人佳句,对仗也还算工稳,不妨赏之。 泽沾雨润,杨柳依依亲万户; 民富物丰,财源滚滚涌三江。 ——《诗经·小雅·采薇》有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既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写不舍之状。“财源滚滚涌三江”或“财源滚滚达四海”之类,为意欲发财致富者常用。一雅一俗,不妨略加留意,赏其得失。 桃李迎春,无边景色来天地; 江山入画,万缕诗情上笔端。 ——上联化杜甫七律《登楼》“锦江**来天地”句,“来”字自然神奇。下联以“上笔端”对,虽然显得勉强,气势也大为衰减,然而添了不少柔媚之气,正所谓一张一弛,颇为奇妙。兼之下联用“江山”,上联用“桃李”,前者气势壮于后者,故而此联显得错落有致,意蕴相融,且对举也工稳,亦属佳对。 革故鼎新,十亿神州歌盛世; 倡廉反腐,千秋禹甸庆兴邦。 ——“革”“鼎”本为《周易》二卦,革为变革之意,鼎为鼎立之意。“禹甸”本出自《尚书·禹贡》,甸服是五服之一,此处代指中华大地。两者同为六经典故,相对十分妥帖。以“倡廉”对“革故”,以“反腐”对“鼎新”,相反相成,虽仅八字,天道流行隐然居乎其间,此其可赏之处。 报晓鸡声,拂晓钟声,声声悦耳; 赏心国事,舒心家事,事事关情。 ——此联仿照顾宪成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成。相较而言,顾联适用的对象是读书人,此联则普遍可用;顾联满心境沉郁,此联则心绪欢快。明季之风雨如晦,今日之国泰民安,于此可见。
数字联有哪些?
1、嵌数隐字联; 吕蒙正题春联 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 2、数字复用联; 清九江关总督唐英题苏州三笑亭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3、数字叠用联;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 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 4、量词、隐含数代数联; 祝枝山对沈周联: 孤舟两浆片帆,游遍五湖四海;一塔七层八面,观尽万水千山。 5、数字谐音联; 6、奇偶数对; 两*二鸟双跌下;孤身一人独行中。 7、数字哑谜联; 徐文长巧对知府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 8、数字顺序排列联; 旧时**衙门联: 上联:一心为民,二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下联: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九居得范,十分廉明。 9、数字逆序排列联; 10、数字无序排列联; 11、运算联。 数字联,即在对联中嵌入数字,使数量词在对联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用数量词组成的对联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进行数**算、数字合称词的阐释、连续嵌入自然数等作用。 将枯燥乏味的数字引入对联,能启迪人们的思维智慧,激发人们的兴趣爱好,特别是那些构思奇巧的数字对联。
用什么东西可以贴对联?
1、浆糊优点:粘性强、涂在底面不影响美观、适合凹凸不平的表面。缺点:比较费事、需要工具。2、透明胶带优点:透明胶带具有方便、透明的优势,建议用宽一点的透明胶带。缺点:使用表面有限,不适合颗粒墙面。3、双面胶优点:双面胶可以粘在底部,不影响美观,操作方便。缺点:如果春联多的话操作量大,且双面胶粘过了的,其留在门上的那一层不好清理,不好处理。4、胶水优点:有强悍的粘性,使春联不宜被吹走。缺点:容易粘到手,应用表面有限。5、土钉 优点:不脏,容易清理,且不浪费其他东西。缺点:使用表面有限,只适合木门使用,且容易被风吹破。为了协调,居民家的门户贴15-20厘米宽、长度超过门框一半的春联为宜,而商家铺房店面要根据门户的宽窄,贴20-30厘米左右、长度亦以超过门框一半的春联为宜,这样显得协调大方。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机关大门,如果贴春联的话,其春联的宽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长度也需超过门框一半。贴对联有讲究,按照传统的贴法,如果横批内容是从右往左排列的,遵照传统的贴法比较好,即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但是由于现代的习惯,如果横批内容是从左往右排列的,那么上联在左,下联在右也是可以的。
收集20副春联并解说其含义?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深得世人喜爱,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广泛,影响较大。联意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除旧布新,得以新生和发展。“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新”,除旧布新。联语紧切新春佳节世人辞旧迎新的心态,简洁明快,言约意丰,凝炼工整。因此,人们除了单独作春联外,还常常以它为春联的基本词组,构成较长的新春联,如“一元复始**好;万象更新喜气多。”“瑞气盈门,一元复始;春风拂面,万象更新。”等。 人登寿域; 世跻春台。 ——这也是一副传统春联。春为一岁之首。中国民俗,不论出生在哪个月份,大多以“过一年,长一岁”推算,而健康长寿又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此联就是表达的这个祝福。“寿域”,指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联语既切春节,又含祝福,言简而意深。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此联出典于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桃符都是古代人们在春节时用来驱除邪鬼的道具。现在春节燃放鞭*,过去没有发明**之时没有鞭*,就用火烧竹子,使其毕剥发声,来驱除山鬼瘟神,称之为“爆竹”。“桃符”也是古时民俗,用桃木板画神像挂在门旁,以驱鬼避邪,每年春节都要更换。大约从唐、五**始在红纸上写表示吉祥、祝福的文字(即春联),但春联称“桃符”一直延续到清代。写春联以迎新春佳节,已是几乎所有华人的习俗,长盛不衰,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常有更新罢了。该联选取春节期间传统民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种典型物品——爆竹和桃符,遣词组句,有声(爆竹之响),有色(桃符之红),形象鲜明,描绘生动,十分准确地表达了“除旧迎新”的主旨。联句语言精练,声、色俱备,对仗工整,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泛流传而不衰。 一元二气三阳泰; 四序五福**春。 ——这是一副使用了数字入联和词语典故的传统春联。上联“一元”,指事物的开始,这里指一年之始。“二气”,指*气和阳气。“三阳泰”,即三阳开泰。《易》中,农历十月为坤卦,纯*之象;十一月冬至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所以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下联“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五福”,五种幸福。《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桓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多。”“**”,指上下前后左右四方,凡指天地之间、整个天下。联语巧用数字,用典恰切,既合节日,又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良好祝福。 梅呈五福; 竹报三多。 ——五福,即寿、富、康宁、好德、老终命。见《尚书·洪范》。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见《庄子·天地》。联写冬物,意在以之迎春祈福。既能援引典故,使其意绪丰富,又用词简练,对仗工稳,此春联遂广为应用。 春为一岁首; 梅占百花魁。 ——古人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即是说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无论是一年的规划还是一年的收成,都要在春天做个好的开头。梅花作为不惧冬天寒冷,迎雪而开的花,常被人们作为“坚贞”“顽强”“不惧艰险”等等形象而歌颂。春节时分虽已开始立春,但天气尚寒冷,而这个季节也只有梅花还开着,之后随着天气的暖和,其他花才会渐渐开放。所从这两点讲,无论是开放时节上,还是精神气概上,梅花都当称“百花魁”。综观此联,言近而旨深。劝谕人们,如在一年始,即做好一年之计,并具有梅花的顽强精神,则何事不成?何情不达?无怪乎此联能成为一副通用、经久不衰的春联。 太平真富贵; **大文章。 ——这副春联上比祝社会**,下比赞**烂漫,本是寻常内容,却见非凡手段。五言句前后两字均是名词,中间一字是形容词,用古人的字类观点来说,是实词间夹一虚字,而全联皆靠这一虚字盘活,使得整联高峰陡起。“太平”与“富贵”、“**”与“文章”本来都不是能特别顺地承接下来的,但是现在作者不仅联系起来了,而且下的字力道非常大。既言“太平”是“真”的“富贵”,言外之意即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功名利禄是“虚幻”的富贵,这一点与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是相通的,其注目的不是个人的享乐,而是天下的**;既言“**”是“大”的“文章”,言外之意是寻章摘句所成的作品只能算作“小”文章罢了。下联五字也可谓其来有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有:“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温暖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与下联意思差近。 春风杨柳鸣金马; 晴雪梅花照玉堂。 ——这副春联字面上充满了喜庆祥和气氛,“春风杨柳”描新春伊始之征,“晴雪梅花”摹残冬将尽之象。“玉堂金马”,典出《汉书•扬雄列传》,指汉代宫中之金马门和玉堂殿。这两个地方均为学士待诏之所。后遂沿用为翰林院的代称。此联通过对汉宫**的描写,表达了成名学士们的春风得意之情。此外也可理解为昔时读书人对美好前程的憧憬。因为联语明丽而有堂皇之气,遂成为古人习用之实用春联。 两袖清风,造福大众; 一身正气,振兴中华。 ——元代诗人魏初《送杨季海诗》有句“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以“两袖清风”喻杨季海为官廉正,囊空如洗。后世沿袭,成惯用语。此种春联,并非随处可用,一如衣饰,须量体而服。此联只宜于**机关。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此联乃清朝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花永开。 ——春天代表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的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欣欣向荣、兴旺的样子;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斑斓,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一年四季如春,天天百花盛开,形容社会蒸蒸日上、生活红红火火,这是个美好的祝愿的意思。此联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尽情地抒发了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但将忠厚培元气; 惟有诗书发异香。 ——南宋大儒朱熹《近思录•为学类》有言:“人之寿夭在元气”。所谓元气,亦称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负载着生命现象。人生所赖,惟气而已,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故自古以来,怡养元气甚为流行,而为人忠实厚道、善良宽容,不仅是存世立身之要义,也最利于培补、蓄养元气。诗书何来异香?因诗书能给人以生存智慧与生命能量。清代大学士张英曾说:“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这副传统春联以说理的笔法,上言养气,下言读书,阐述为人处世之哲理,引人深思。 迈步迎春,春风扑面; 抬头见喜,喜气盈门。 ——词人李清照十分赞赏欧阳修《蝶恋花》一词“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盖以为三“深”字连用,其用不同,殊为奇妙。此联“春”“喜”二字亦各连用,前后词性不同,颇与其相类。兼之一“迎”一“见”,前者有意,后者无意;前者“有我”,后者“无我”,对举工整且意绪丰美,此针顶联实为佳对。 惠风远拂,神州溢彩; 丽日高悬,大地生辉。 ——《太平御览》引《梁元帝纂要》曰:“春亦曰发生、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风曰阳风、暄风、柔风、惠风;景曰媚景、和景、韶景;时曰良时、嘉时;辰曰良辰、嘉辰、芳辰;节曰芳节、嘉节、韶节、淑节;草曰弱草、芳草;木曰华木、华树、芳林、芳树;林曰茂林;鸟曰阳鸟、时鸟、阳禽、候鸟、时禽、好禽。”人们对春日怀有好感,嘉辞美语贯于其前,遂有上列种种称呼。简而言之,阳风也罢,惠风也罢,其实都是指春风而已。此联亦是赞美春日之意。 麒麟凤凰,皆为世瑞; 芝兰玉树,自应家征。 ——上联祝世得圣主,民享太平。“麒麟”与“凤凰”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麒麟,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凤凰,是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羽毛五色,声如箫乐。这两种动物都是祥瑞的象征。《管子•封禅》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隋书•李德林传》有:“明王圣主,得骐驎凤凰为瑞,是圣德所感,非力能致之。”可见,有凤皇麒麟到来,就是太平盛世的气象。下联祝子孙贤令,门楣光辉。“芝兰玉树”一语出自 《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因以“芝兰玉树”喻优秀子弟。因此,有芝兰玉树生长,自是丕振家声的征兆。此联上下**从“国”与“家”着笔,第一分句皆引用典故,以动植物起兴,再揭示出“国泰”与“家兴”的主旨。联语雍容典雅,吉祥止止。 凤历书元,人间改岁; 鸡声告旦,天下皆春。 ——凤历,即所谓皇历、黄历。典出《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后因用“凤历”称岁历。含有历数正朔之意。上联意为朝廷所颁历书规定了新春第一天为“元日”,所以人间便改换了新岁。下联更进一步细节的描写,元日的清晨,雄鸡的啼叫声唤起了初升的太阳,于是普天下皆为春天了。这副传统春联,巧嵌“元旦”(中国古代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庆祝新的一年来临,预兆国运昌隆,人民幸福。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这是幅广为流传的春联。上联举冬季代表性的三种植物,下联则列春日繁盛的三种果树,以表辞旧迎新之意。“松”、“梅”、“桃”、“李”与“杏”五者皆为形声字,皆从“木”,“竹”字乃象形字,大体言之,颇类似。至于“岁寒”与“春风”之对,“三友”与“一家”之对,也十分工整,无怪乎广为流行。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多数春联并不止于刻画景观之变换,往往承载有祈福的功能,此联就属于此类。论起流传之广泛,此联恐怕丝毫不减于“一元复始”与“万象更新”之对。 细雨无声,滋润满园锦绣; 春风有意,妆成一树玲珑。 ——上联化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句,下联化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虽意绪有些简单,专写春日绿色,好在能化古人佳句,对仗也还算工稳,不妨赏之。 泽沾雨润,杨柳依依亲万户; 民富物丰,财源滚滚涌三江。 ——《诗经·小雅·采薇》有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既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写不舍之状。“财源滚滚涌三江”或“财源滚滚达四海”之类,为意欲发财致富者常用。一雅一俗,不妨略加留意,赏其得失。
写春联都需要用什麽?
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象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应要求其声调呈*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书法墨写,所以古代文人视春联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创作。 然而对联发展到今天,随着白话文和大众文化的普及,现在人们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种严格的律诗般的字句对仗原则,但一副象样的对联至少应在选字用词上讲求对等,即字数与词类应求相对。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应求上下联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等词组相对等排列有序,而在声调上至少应求每个上下联的最末一字平仄相对。如一般上联末字为仄声(即汉语拼音第三,四声),则下联末字应为平声(即汉语拼音第一,二声)。这应该是创作对联的最起码的要求,否则就不称其为对联了,至少是不规范的联。转摘自莫斯科华人报社春节话春联郑少锋